6長期食用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中混雜著致癌物質黃曲黴素。棉籽油中含有極易使人慢性中毒的物質,而菜油中所含的芥酸物質,對高血壓、心髒病人的健康也很不利,所以應改變長期食用植物油的習慣,在烹飪食物時,在1份植物油配以0.7份動物油脂為最佳。
挑選醬油的5大誤區
由於缺乏足夠的常識和科學的鑒別方法,消費者在醬油的消費觀念上存在五大誤區。
1醬油的顏色不是越深越好
由於傳統的飲食習慣,有些人認為顏色越深越好,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醬油顏色是由醬油中的氨基酸和糖類相互作用生成的一種化合物——“焦糖”來決定的,醬油顏色越深,意味著營養物質氨基酸及糖類的消耗越多,顏色深到一定程度,醬油中的營養成分也就所剩無幾了。
2醬油不是越鮮越好
一般來說,大豆、小麥中的蛋白質在發酵過程中水解成氨基酸,其中穀氨酸、天門冬氨酸等給醬油帶來了鮮味。很多消費者認為醬油越鮮越好,於是一些生產廠家為迎合大眾的口味,在醬油製作時添加水解蛋白質、穀氨酸、核苷酸等,雖然可以增鮮,但對人體健康不利。
3醬油不是價格越高越好
價格越高並不代表醬油的等級越高,很多消費者購物時喜歡根據價格高低判定其質量優劣,其實並不盡然,優質醬油澄清、無沉澱、無浮沫,色澤呈紅褐色,比較黏稠,掛杯持久,細聞有醬香味和脂香味。現在市場上醬油有特級、一級、二級、三級之分,國家也有明確規定,在醬油的外包裝上必須標明質量等級和氨基酸含量。有的消費者在選購醬油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而去追求包裝精美、價格偏高的醬油。
4調味汁、醬汁並不是醬油
在餐館就餐時,經常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上寫有“調味汁”、“醬汁”之類的字樣,很多人以為它們就是醬油的代名詞,其實,調味汁、醬汁與醬油是兩碼事。國家在醬油的衛生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其氨基酸態氮每百毫升不得低於0.4克,而調味汁、醬汁在質量上不執行醬油標準,基本不含氨基酸態氮。
5不是所有的醬油都可以用來炒菜或涼拌
國家標準明確規定,醬油的用途有烹調和佐餐之分,且必須在標誌中標明類型。因為二者在發酵中工藝不同,衛生指標也不同,所以不能互相替代。
細節提醒:
醬油以鹹味為主,兼具鮮香味,能使菜肴增味、生鮮、添香、潤色,並且能補充養分。醬油中的氨基酸是人體的主要營養物質;身體的某個部位燙傷時,可以用醬油敷塗,能止痛解火毒;手指腫痛時,可以將醬油與蜂蜜加溫後,把手指浸入其中,能夠止痛消腫。
值得注意的是,生醬油不能直接食用,否則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因為生醬油中有一種嗜鹽菌,可以在高濃度含鹽食物中生存。而醬油含鹽量為15%~20%,嗜鹽菌可以在醬油中長時間生存。人吃了含有嗜鹽菌的食物,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會脫水、休克,甚至死亡。在服用一些治療心血管疾病及胃腸道疾病的藥物時,不可食用醬油,否則會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健康的使用調味品
小小的調味品中也隱藏著養生之道,這被大多數人忽視。
鹹味是絕大多數複合味的基礎味,有“百味之王”之說。不僅一般菜品離不開鹹味,就是糖醋味、酸辣味等也要加入適量的鹹味,才能使其滋味濃鬱、適口。
食鹽能增鮮味、解膩、殺菌防腐。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每天都必須攝入一定的鹽來保持新陳代謝,調整體液和細胞之間的酸堿平衡,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另外,含碘的食鹽還有益於甲狀腺。常用淡鹽水漱口,不僅對喉嚨疼痛、牙齒腫痛等口腔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還能預防感冒。清晨起床後喝一杯鹽開水,可治便秘。可是每天不易攝鹽過多,應以小於6克為宜。
甜味古稱甘。在中餐烹飪中,南方應用甜味較多。在烹飪中可單獨用於調製甜味食品,也可以參與調劑多種複合味型,使食品甘美可口。還可去苦、去腥等,並有一定的解膩作用。食糖具有使菜肴甜美、提高營養、使成品表麵光滑、加熱後呈金黃或棕黃色等作用。砂糖水還可以刺激腸胃,幫助消化。但是過量攝入糖會導致齲齒,並引發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症、心肌梗塞,甚至對乳腺癌等癌症也有促進作用。糖尿病人、肝炎病人要盡量少攝取。
醋在烹飪中應用廣泛,但一般不宜單獨使用。能去魚腥,解油膩,提味增鮮,開胃爽口,增強食欲。同時還有收斂、固澀的效用,可助腸胃消化。醋的作用主要是增加酸味、香味、鮮味及和味解膩、去腥除異味的作用。醋還能增進食欲,並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同時具有很強的殺菌力。多吃醋還能維持腸道酸性,達到祛除有害病菌的效果。在室內熬醋熏蒸,對感冒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用醋水漱口可治療輕度的喉嚨炎。燙傷時,用醋淋洗,能止痛消腫,防止起泡,傷好無瘢痕。但是醋不宜大量飲用,尤其是胃潰瘍的患者,更要避免喝醋,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吃羊肉時也不宜食醋,否則會削弱兩者的食療效果,並可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花椒具有去腥味、去異味、增香味的作用。由於花椒為熱性調料,會使人燥不能忍,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一些病症,所以夏天不宜食。
胡椒具有香中帶辣,美味醒胃的效果。胡椒辛熱、性燥,肝火偏旺或陰虛體熱的人,應避免多食;發熱性疾病,應當忌吃胡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食用。此外,胡椒與肉食同煮的時間不宜太長,因其含椒辣堿、胡椒脂堿、揮發油和脂肪油,火候太久會使辣味和香味揮發掉。
生薑有獨特的辛辣味。薑爛了以後,會產生強致癌物質——黃樟素,所以爛薑一定不能食用。同時胃潰瘍患者也要少食。
茴香作為輔料,可以去腥增香,尤其適合燉菜。有去腥、促進食欲、祛痰、驅風、抗痙攣、治便秘、延長睡眠時間等作用。另外,還有助於防治腸胃傳染病、緩解飽脹和腹部痙攣。茴香不可過量,八角茴香揮發油中含有黃樟素,有致癌作用。另外,八角茴香為熱性食物,夏天不宜食用,孕婦也要忌食。
鮮味是飲食中努力追求的一種美味,能使人產生舒服愉快的感覺。人們常用雞精來給菜增加香味。
雞精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和維生素等。
因雞精本身含有少量鹽,使用時加鹽要少;雞精所含核苷酸的代謝產物是尿酸,所以痛風患者應少用;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不在湯食中使用時,應先溶解再使用;雞精含鹽,且吸濕性大,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進而汙染食物。
細節提醒:
有人為了增加口味、刺激食欲,濫加調味品,豈知調味品“超標”會有損健康。一項調查報告表明:胡椒、桂皮、茴香、丁香等調味品中,均含有一定的誘變和有毒成分,當人體免疫機能低下時,有可能改變人體正常組織細胞中的基因密碼,使遺傳功能發生突變,從而誘發細胞畸變並形成腫瘤或癌症。在食品中濫用調味品,還可誘發人體高血壓、痔瘡和胃腸病等疾患,同時對口腔、咽喉和食道等組織也有灼傷作用。毫無顧忌地大量食用調味品,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女孩慎選碳酸飲料
爽,這可能是碳酸飲料吸引人最直接的原因。確實,二氧化碳能夠很快帶走身體的熱量,刺激的口感和咖啡因能讓被暑氣蒸得昏昏欲睡的人們精神頓時為之一振,再加上冰箱裏那麼一凍,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據美國哈佛大學維斯克等人的研究發現,常喝碳酸飲料的青少年,特別是女孩,其發生骨折的危險要比其他同齡人高3倍,尤其常喝可樂類碳酸飲料的女孩,其骨折的危險要比其他同齡人高5倍。在調查中,57名不喝可樂的女孩,隻有5人骨折過;而107名常喝可樂的女孩中,卻有38人骨折過。另外,可樂類碳酸飲料中的咖啡因等成癮性元素會使青少年對甜食產生過度的依賴,漸漸影響他們的營養均衡,損壞身體健康。
青少年飲用碳酸飲料會影響骨骼發育,那是不是成年人就可以放心飲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有一個實例,某女士夏天總是在冰箱裏存儲許多的碳酸飲料,下了班先喝上一大杯,覺得既方便又解渴。可是最近她在上班的路上總是腿抽筋,於是她便去看醫生,經過檢查,她患上了更年期骨質疏鬆症。醫生說這種疾病發生與飲食也有很大的關係,長期飲用碳酸飲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人體的酸堿度在6.5~7.5之間,而碳酸飲料的酸堿度在5.5以下,長期飲用會使人血液呈酸性,導致疲勞,免疫力下降。
雖然我們說碳酸飲料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並不是說碳酸飲料就不能喝,因為它確實能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隻是處於健康的考慮,要適量飲用罷了。
細節提醒:
如何選好的碳酸飲料
合格的碳酸飲料產品需要在購買時仔細分辨。一般瓶裝汽水液麵距瓶口應為3~6厘米,瓶口幹淨、無鏽跡、塑料瓶或易拉罐裝的用手捏不動,或上下搖動,瓶中有大量氣泡者,表明密封好。透明型汽水倒置後對光檢查,不得有雲霧狀絮狀物或小顆粒;果肉型不得有分層和明顯沉澱物。若甜味不足,異味有餘表明汽水已變質。若二氧化碳的清爽刺激感不明顯,表明飲料中二氧化碳含量低。選購時還應該查看包裝容器底部是否有絮狀沉澱物,產品的外觀,產品生產日期與最佳消費日期等。一般來說,品牌知名度大、信譽度高的產品質量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