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使他的心思再昭然若示,卻仍然不能輕舉妄動,不要說滿朝文武幾乎有一半都是他的親信,光是掌握了京城大部分兵馬這點就令人十分棘手,一旦逼得狗急跳牆,直接起兵造反,就會演變成最糟的局麵。
三親王不除不可,但隻能從暗處下手,想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就要趁他不備從內部攻破。為此,柳元夕不但早就在他的親信之中安插了自己人,更是重金收買了親王府的一些下人,趁機放入了那張偽造的通敵書,用以栽贓三親王。
不過三親王這麼容易就能扳倒卻是有些在柳元夕意料之外,不過想來他平時如何作惡多端,報應隻是時候未到,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柳元夕的手上就這樣沾上了生平的第一滴血,雖然三親王這樣的人死不足惜,不過殺雞是為了儆猴,趁著屍骨未寒,接下來如何趁熱打鐵才是關鍵。
三親王死後的幾個月內,劉太後又借著清除殘黨之名接連誅殺和罷免了許多親王大臣,一時間朝中人人自危,唯恐下一個用來開刀會是自己。
抱著寧可錯殺也不放過一個逆賊的信念,朝廷此番可謂是下了血本。這一舉措也讓一些還在搖擺不定的人看清了太後和首輔的果敢手腕,迅速站隊到了新皇這邊。
柳元夕就這樣用了許多他以前從不敢想的毒辣手段,強硬的將不少反對之聲扼殺。他何嚐不知道有些人其實罪不至死,看著那片血流成河的慘象,他也曾時常懷疑自己所做之事是否正確,但是那僅有一絲的動搖,在每次看到尚在繈褓的皇上後,便迅速消失殆盡了。
為了江山社稷穩固,有些犧牲是必要的。
柳元夕從以前開始就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個人的利益與國家相比,不過是螻蟻之微。
如果將來有一天真的到了必要的時刻,他可以毫不猶豫的舍棄自己的性命。
在這份以殺戮換來的短暫平靜之中,皇上得以逐漸長大,到了牙牙學語時,柳元夕已經能夠輔佐太後將政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國家也恢複了一片繁榮昌盛之象。
雖說賊心不死之人並沒有完全消失,但零星之火也不會那麼輕易燎原,構不成威脅的柳元夕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是將他的智慧和重心更多的放在了治國之上。
大開國庫,免稅三年,選拔賢臣良將,平息邊疆戰亂,柳元夕等待著那個先皇生前一直在等待的時機,可以真正實行改革的那個時機。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皇上出閣讀書的日子。
如同嬰兒時期一般,皇上從小就十分活潑好動,腦瓜也比一般孩童聰明伶俐許多。五歲就能識得不少字,講話更是妙語連珠像個小大人,皇太後心甚寬慰,便特許皇上提早出閣。柳元夕自然也被任命為貼身侍讀,時常入宮講學。
雖然隻是幼時曾抱過一次蘇憶安,之後兩人便並無怎麼交集,但蘇憶安對柳元夕卻是格外親昵,也不稱呼他為先生,總是柳叔叔柳叔叔的叫。
也許是因為平時身邊包括母後在內的全是女子,又也許是因為那份莫名的熟悉感,蘇憶安對這個看起來風度翩翩,卻又總是一副麵癱臉的柳叔叔特別有好感,每日纏著他問這問那,還硬是拉著他陪自己玩兒各種遊戲。
而雖然總是板著臉,訓斥蘇憶安不要胡鬧的柳元夕,卻又每次都會敗給那雙堅定又真摯的眼神,最後心甘情願的聽之任之。
平日在朝堂一副威嚴氣勢的柳元夕,碰到這個胡作非為的小皇上卻是毫無辦法。
陪她在禦花園捉迷藏放風箏,蹲在草叢裏捉蛐蛐,甚至閑來無事偷偷捉弄下小宮女,唉聲歎氣之間,又哪還有一點大學士的架子。
蘇憶安雖然年齡還小,但是看著每次嚴詞拒絕,卻又總是包容自己任性的柳叔叔,她隱隱覺得,隱藏在那張冰冷外表下的或許是一顆極度柔軟又炙熱的心。
自持看透了柳元夕的她,便越發與他親密的肆無忌憚,甚至開始期待起每次柳元夕給她入宮講學的日子到來。
而柳元夕看到極度喜歡粘著自己的蘇憶安,卻時常會想起英年早逝的先皇。
也許是因為皇上早早就缺失了父愛,才會下意識的在自己身上尋找那份相似的安全感,而自己雖不能代替逝去的先皇,卻想要盡其所能的去關心她陪伴她。這樣若先皇泉下有知,也算是能得到一些小小的慰藉吧。
平和而快樂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小皇上蘇憶安雖然有些貪玩,卻並非不學無術。到她八歲時,已經能熟背四書五經,史記兵法,心智也比同齡人要成熟許多,還會經常在講學時挑些柳元夕的刺,甚是有當年先皇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