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粥:將麥門冬20~30克洗淨,入鍋加水煎熬,棄渣取藥汁待用。粳米50~100克淘淨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再將麥門冬汁和冰糖適量同入鍋內,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煮熟即成。
334“富貴病”的克星——蕎麥
作為保健食品,蕎麥在雜糧市場上,身價愈來愈高,究其原因,原來是蕎麥對當前的“富貴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症都有一定的食療效果,因此備受青睞。
蕎麥蛋白質的含量不低於大米白麵,賴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都很豐富,其中賴氨酸含量是小麥的28倍,維生素B1、B2的含量比小麥高2倍,蕎麥中還含有豐富的蕎麥堿、蘆丁、煙酸、亞油酸和多種維生素及鐵、鋅、鈣,這些都不是一般細糧所具備的,所以才會對各種“富貴病”起到預防療效作用,具有飲食保健價值。
島國斐濟之所以成為 “無癌之國”,很多人認為就是與當地人多吃蕎麥有關,因為蕎麥中除含有某種B族維生素具有抗癌作用外,還含有微量元素硒,也有防癌作用。
但是蕎麥性涼,一次不宜多食,胃寒者尤為不宜,以防消化不良。
335“玉米須茶”可治療慢性病
中醫認為玉米須性甘平,能利水消腫,泄熱,平肝利膽,還能抗過敏,治療腎炎水腫、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鼻竇炎、乳腺炎等。
玉米須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都有一定的療效,有利尿的作用,可用於輔助治療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
許多高血壓患者喝用玉米須煮的水,是因為玉米須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可用於降壓。
玉米須能促進膽汁排泄,所以可作為利膽藥,用於沒有並發症的慢性膽囊炎或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和退黃的茵陳配合,還可以治療肝炎導致的黃疸。
玉米須還能加速血液凝固過程,提高血小板數目,能夠抗溶血,所以可以作為止血藥兼利尿藥,應用於膀胱及尿路結石,還可以用於急性溶血性貧血。
因為它有抗過敏作用,所以也可以用於治療蕁麻疹和哮喘等。
玉米須的解毒功能可以用來治療乳腺炎等。
另外,玉米須還有開胃作用,中醫常用它煮水熬米粥治療手術後、化療後和重病後食欲不振的病人,效果很好。通常用法是煎湯後內服,常用量是每天50~100克。
336用不同中醫方法治療五類盆腔炎
傳統中醫將盆腔炎分為五類,辨證施治的同時配合西醫治療,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顯著效果。
1熱毒型:高熱,寒戰,頭痛,小腹疼痛,帶下量多如膿、臭穢,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數。
治療方法:野菊花栓。外用,每次1粒,肛門給藥,一日1~2次。
2濕熱型:低熱,小腹疼痛灼熱感,口幹不欲飲,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或赤黃相兼,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方法:金雞膠囊。每次4粒,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
3濕熱淤滯型:小腹脹痛,口苦口幹,帶下黃而稠,小便混濁,大便幹結,舌黯紅,苔黃或白,脈弦或弦數。
治療方法:婦寶衝劑。每次20克,一日2次,開水衝服。
4淤血阻滯型:下腹持續疼痛拒按,或經行不暢,或量多有塊,舌紫黯,或有淤斑淤點,苔薄,脈沉弦或澀。
治療方法:婦女痛經丸。每次9g,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5衝任虛寒型: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帶下量多色白質稀,畏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療方法:溫經丸。每次1丸,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337巧用木香治痢疾
木香味辛、苦而溫,可散鬱結,直達腸胃,使氣滯宣通。是臨床常用的行氣之藥, 入脾、大腸、三焦經,有治療痢疾的功能。臨床常以木香為主,配伍馬齒莧、白芍、黃連來治療痢疾。
根據藥理實驗研究,木香對傷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腸杆菌、多種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馬齒莧清熱解毒;白芍止痛止痢;黃連祛濕清熱,涼血解毒而止大便膿血。四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治瀉除痢之特效。凡腸胃濕熱積滯所致的痢疾,用木香配伍,尤為適宜。
用量與用法 :最大用量為15克,最小用量為3克。生食可行氣,煨食可治痢。
使用時需要注意的是,木香辛香而散,苦溫而燥,血虛有熱及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338中醫治療腋臭的五種方法
腋臭俗稱狐臭,是分布在體表皮膚如腋下、會陰、背上部位的大汗腺分泌物中產生並散發出的一種特殊難聞的氣味。下麵介紹五則驗方:
1桃葉50克,南瓜葉50克,搗爛後敷患處,每日2~4次。
2椒2~3個,切成小段,放入瓶內,加2%~25%碘酊10ml,密封搖蕩。3日後用棉球蘸藥液,塗擦腋窩,每日1~3次。一般連用7天可愈。
3田螺1個,放在清水中養至蓋張開後,立即用針頭將1粒巴豆放進田螺腔內,再將其置於杯中。約1小時後,田螺即化成水。用此水塗雙腋部多次,可消狐臭。
4幹淨的生薑切片外擦,每日2次,每次在雙腋窩擦約5分鍾。
5食鹽炒熱後,裝入紗布袋內,趁熱紮好,反複摩擦雙腋窩約5分鍾,每日1次,連用5天。
339中醫處方幫女性擺脫痛經困擾
婦女在月經前後或經期出現並非病理性的下腹部輕度垂脹。如果肚腹疼痛劇烈,伴腰骶部疼痛及其他症狀,甚者出現嘔吐、手足發冷等症狀,則稱之為痛經。下麵介紹中醫治療痛經的幾種方法:
1理氣活血方:活血化淤,行氣止痛。
當歸12克、桃仁9克、鬱金9克、莪術6克、乳香9克、沒藥9克、川芎6克、附香12克、烏藥12克、延胡索12克、柴胡6克、枳殼12克、失笑散30克(包煎)。月經來潮前開始服藥,至經行後第二天停藥,每個月經周期用藥5劑為一療程。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2調肝止痛湯:活血化淤,理氣止痛。
醋炒柴胡、酒炒赤芍、白芍、當歸、川芎、炒枳殼、製香附、延胡索,鬱金、五靈脂、蒲公英各10克,炙甘草6克。每日一劑。煎服兩次。
3痛經湯:活血化淤,行氣止痛。
柴胡6~10克、白芍10~15克、蒲黃10克、無靈脂10克、丹參10~15克、香附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3克。經前一周服湯藥,平時亦可服丸藥,如烏雞白鳳丸等,配合治療,效果更佳。
4痛安湯:行氣活血,調達衝任。
當歸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延胡索賄10克、紅花6克、肉桂4克、丹參15~30克、製香附10~15克、澤蘭10克、廣木香5克。每日一劑,文火煎。水煎取汁350ml,分2次服,4劑為一療程。
340多種驗方在手,不愁牙痛不走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當出現牙痛的時候,除了上醫院找醫生之外,一些民間的小驗方有時也能起到鎮痛的作用。
1取大蒜適量搗爛,溫熱後敷在痛點上可以緩解牙髓炎、牙周炎以及牙痛等症狀。
2把味精與溫開水按1:50的比例化開後,口含味精溶液一會兒再吐掉。這樣連續幾次,堅持兩天後牙痛就會消失。
3牙痛的時候可以切一小片生薑咬在痛處,必要的時候可以重複使用。
4取白胡椒10克研成末,加白酒調成糊狀,分4次放入牙洞內。
5取蜂房適量,加純酒精適量,點火燃燒,待蜂房燒成黑灰時,用手指蘸灰塗於患牙,一般4~5分鍾可止痛。
6取生豬油、新棉花各少許,用棉花裹豬油烤熱,咬在牙痛處片刻,1次1換,反複數次。
7取六神丸1~2粒,碾碎置於患齒牙齦上5~10鍾,每天1次,一般不超過3次。
8取白酒100克放入杯中,再加食鹽10克,攪拌,等食鹽溶化後燒開。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不要咽下去),牙痛會立即止住。
341濕熱惡心,蒲公英來幫忙
中醫認為,惡心嘔吐是由於外邪侵襲,情誌失調,飲食不潔,勞倦過度和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胃失和調、氣逆而上所致。因此,在飲食上宜清淡,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麵食、稀粥、蛋類、湯類等。
中醫常用以下驗方來治療濕熱惡心:
1鮮蘆根30克,廣藿香10克,白糖適量。先將鮮蘆根和廣藿香加水適量煎煮,取汁,兌入白糖,調味即可。每日1劑,分1~2次溫服,連服2天。有化濕、清熱止嘔功效。脾胃虛寒者不宜服食。
2竹茹、蒲公英各30克,白糖適量,前兩味加水適量煎煮,取汁兌白糖調味即可。每日1劑,代茶分次飲用。有清熱消炎、降逆止嘔功效。
3薏苡仁、粳米各30克。將薏苡仁洗淨加水煮爛,再加粳米煮成粥。每日1次,連服2~3天。有清熱袪濕止嘔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