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讀懂他人是為了更好地掌握主動1(2 / 3)

春秋末年,晉國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經過一座界城時,他的隨從提醒他道:“主公,這裏的官吏是您的老友,為什麼不在這裏休息一下,等候著後麵的車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錯,從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時間喜歡音樂,他就送給我一把鳴琴;後來我喜歡佩飾,他又送給我一些玉環。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夠接納他,而現在我擔心他要出賣我去討好敵人了。於是我很快就離去。”果然不久,這個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後麵的兩輛車子,獻給了晉王。

在普通的人當中,有中行文子這般洞明世事的人並不多見。

中行文子在落難之時,能夠推斷出“老友”的出賣,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災難,這可以讓我們得到如下啟示:當某位朋友對你刻意投其所好,尤其是你正處高位時,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結交,而不是看中你這個人本身。這類朋友很難在你危難之時施以援手。

話又說回來,通過逆境來檢驗人心,盡管代價高、時日長,又過於被動,然而其可靠程度卻大於依推理所下的結論。因此我們說:“倒黴之時測度人心不失為一種穩妥的方法。”

然而,人再怎麼隱藏本性,終究要露出真麵目的,就像前台演員一樣,一到後台便把麵具拿下來。假麵具一拿下來,真性情就出現了,可是他絕對不會想到你正在一旁觀察他。因此,對人本質的了解,有時是要經過長期觀察或疾風暴雨的清洗,才能發現其原形、辨識其真為。

誰都想掩蓋自己的底牌 

曾有一位著名作家說過:“人生是個雙麵舞台,扮演英雄的人,總是費盡心機地將自己小人的那一麵遮掩起來。”的確,在這個充滿詭詐和陷阱的人性叢林裏,一個人越講計謀,他就越能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從而走向成功。因此,為了成功或者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誰都想掩飾好自己的內心,藏好底牌,以待關鍵時刻露出製勝的一手。

司馬懿裝病奪權就是一則有名的掩藏自己底牌的故事:

魏明帝時,曹爽和司馬懿同執朝政。司馬懿被升為太傅,其實是明升暗降,軍政大權落入曹爽家族。司馬懿見此情景,便假裝生病,閑居家中等待時機。

曹爽驕橫專權,不可一世,唯獨擔心司馬氏。正值李勝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馬府辭行,實為探聽虛實。司馬懿明析實情,就摘掉帽子,散開頭發,擁被坐在床上,假裝重病,然後請李勝入見。

李勝拜見過後,說:“一向不見太傅,誰想病到這般。現在小子調做青州刺史,特來向太傅辭行。”

司馬懿佯答:“並州靠近北方,務必要小心啊!”

李勝說:“我是往青州,不是並州!”

司馬懿笑著說:“你從並州來的?”

李勝大聲說:“是山東的青州!”

司馬懿笑了起來:“是青州來的?”李勝心想:這老頭兒怎麼病得這般厲害?都聾了。

“拿筆來!”李勝吩咐,並寫了字給他看。

司馬懿看了才明白,笑著說:“不想耳都病聾了!”手指指口,侍女即給他喝湯,他用口去飲,又吐了滿床,噎了一番,才說:“我老了,病得又如此沉重,怕活不了幾天了。我的兩個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訓導他們,如果見了曹大將軍,千萬請他照顧!”說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來。

李勝拜辭而回,將情況報告給曹爽,曹爽大喜,說:“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從此對司馬懿不加防範。

司馬懿見李勝走了,就起身告訴兩個兒子說:“從此曹爽對我真的放心了,隻等他出城打獵的時候,再給點利害讓他嚐嚐。”

不久,曹爽護駕,陪同明帝拜謁祖先。司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領家將占領了武器庫,威脅太後,消除曹爽羽翼,然後又騙曹爽,說隻要交出兵權,並不加害他。等局勢穩定了,就把曹爽及其黨羽統統處斬,掌握了魏朝軍政大權。

古代的奸賊在皇帝麵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麵孔出現的,總是顯得比誰都忠於天朝;而在皇帝背後卻欺淩百姓,玩弄權術,惡名昭著。正是這種人才善於耍手腕,以他的所謂柔來戰勝他的敵人,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往往長於不動聲色,老謀深算,滿肚子鬼胎,敵手往往來不及防備便遭暗算。

由此可見,當我們與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時,應該力戒鬆懈,小心測試他內心的意圖,而絕不能掉以輕心,以為此類人就可以不負重托,不行奸邪。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外表畢恭畢敬的人更應如此。

人生如棋牌,天下最難以捉摸的一張牌,即為你周圍人的“底牌”究竟是什麼,“底牌”是人與人之間的防護牆。別人要掩蓋底牌,我們就要想方設法探得別人的“底牌”,至少可以不辦稀裏糊塗的事。明白人之所以為明白人,乃在於比別人少做糊塗事。

須防慈善背後的冷箭 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將好人看成壞人,有時會將壞人看成好人。

因為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看似麵和藹可親,內心卻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真實企圖;外表上對人極盡誇讚逢迎,暗地裏卻耍手段,要麼使人前進不得,要麼使人船翻人覆,甚至落井下石。尤其是當你直上青雲、春風得意的時候,那些逢迎拍馬者專撿好聽的話講;要麼,看到你事事順遂就在背後造謠生事,欲陷你於不利;而當看到你墮入困境時,他們就幸災樂禍、趁火打劫。

戰國時期,楚王的妃子鄭袖長得美貌,又聰慧機敏,楚王十分寵愛。後來魏王又贈送楚王一位美女,既年輕漂亮,又活潑熱情,把楚王給迷住了。

鄭袖眼見自己一天天失寵,心裏非常忌妒,但表麵上卻裝得若無其事,不但沒有一點怨言,還百般討好這位新妃。新妃喜歡穿什麼衣服,希望用什麼東西,鄭袖都叫人給她送去;她住處的陳設要怎麼布置,鄭袖也叫人侍候得順心如意,以說處處做到體貼入微、關懷備至。鄭袖在楚王麵前還經常對新妃表示讚美。

這位新妃沒想到遇上這樣好心的一個大姐,從心眼裏對鄭袖表示感激,相互來往十分密切,彼此不分,無話不談。

楚懷王見鄭袖和這位新妃相處得這麼和美,心裏非常高興,對鄭袖說:“你們女人多半憑著自己的美貌和聰明贏得男人的喜歡,而且差不多都有強烈的忌妒心。我看你就不是這樣,你能理解我,你知道我喜歡這位新人,就比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王還盡心盡力。”

鄭袖聽了楚王這番話,相信他絕不會懷疑自己對新妃有什麼壞心眼了,不由得為自己的作為感到高興。

一次,鄭袖和新妃閑談的時候,說:“大王經常在我麵前誇獎你,說你能歌善舞,活潑熱情,又溫柔體貼,隻有一點,大王嫌你的鼻子稍矮了點兒。”

新妃聽了,有些不安,摸了摸鼻子,問鄭袖說:“您看這有什麼辦法嗎?”

鄭袖就等她問這句話,可還是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你以後見到大王時,用手帕把鼻尖輕輕遮一下不就好了嗎?”

新妃以為鄭袖給她出了個好主意,以後隻要見到楚王來就把鼻子遮起來。楚王開始沒注意,後來看她每次都這樣就感到很奇怪,又不好直接問,就問鄭袖:“新妃近來每次見到我時,為什麼總把鼻子遮起來?”鄭袖勉強回答:“我聽她說過,好像……”她故意看了看楚王,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楚王覺察到這裏有什麼隱情,就追問說:“你說吧。你和我做了這麼多年夫妻,還有什麼不好說的。即使有什麼事,我也不怪罪你。”

鄭袖故意裝出膽怯的樣子,低聲說:“她說過不願聞到你身上的一種惡心味!”

楚王一聽火冒三丈,怒衝衝地說:“什麼?我是國王,敢說我身上有惡心味!豈有此理。傳我的話,立即把那個小賤人的鼻子給我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