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後,富蘭林幾乎在公司所有部門都遊走過了,一旦某部門有人要請假,自然而然地想到請富蘭林去頂替。
幾個月以後,因為各方麵的原因,部門要進行人員調整,上司隻好請一些人走路。有些人認為富蘭林這類人肯定要被裁掉,可是富蘭林卻被上司留了下來。一年以後,超市裏有個經理的職位空缺,上司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富蘭林。
當我們在公司接受一項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或代替某人的職務時,不要有絲毫的抱怨,主動去做,樂意去做,多做一些,多學一些,就可以對公司整體運作的情況多一點了解。這樣一來,我們可能也會像富蘭林一樣獲得渴望已久的成就。
那種永遠都要靠別人的鞭子才成長的員工不是好員工!我們的工作不是僅僅為老板或公司創造價值,工作讓我們變得成熟,學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來對待工作,因為成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而不是屬於老板,所以我們有理由比老板更積極地工作。隻靠別人鞭子才成長的員工是不會取得卓越成就的。
兩匹馬各拉一輛大車。前麵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後麵的一匹常常停下來。於是主人就把後麵一輛車上的貨挪到前麵一輛車上去。等到把車上的東西都搬完了,後麵那匹馬便輕快地前進起來。它對前麵那匹馬說:“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主人越是要折磨你。”
來到車馬店的時候,主人想:既然隻用一匹馬拉車,我養兩匹馬幹嗎?不如好好地喂養一匹,把另一匹宰掉,總還能拿到一張皮吧。於是,後麵的那匹馬被殺了,前麵的馬留了下來。
作為員工,我們都想獲得老板的信賴,而不是如那匹馬一樣“被殺”。但是,如果我們隻是一個“聽命行事”,眼裏無活的人,又怎能贏得寶貴的信任呢?對於員工來講,學會找事做比靠鞭策才走顯然是有很大區別的。
與此恰恰相反,很多員工認為,公司是老板的,我隻是替別人工作,工作得再多,再出色,得好處的還是老板,於我何益?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容易成為“按鈕”式員工,天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缺乏活力,有的甚至趁老板不在沒完沒了地打私人電話或無所事事地遐想。這種想法和做法無異於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和自毀前程。
許多員工是茫然的。他們每天在茫然中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領回自己的薪水,高興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後,仍然茫然地去上班、下班……他們從不思索關於工作的問題:什麼是工作?工作是為什麼?可以想象,這樣的員工,他們隻是被動地應付工作,為了工作而工作,他們不可能在工作中投入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智慧。他們隻是在機械地完成任務,而不是去創造性地、自動自發地工作。
我們沒有想到,我們固然是踩著時間的尾巴準時上下班,可是,我們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氣沉沉的、被動的。當我們的工作依然被無意識所支配的時候,很難說我們對工作的熱情、智慧、信仰、創造力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了,也很難說我們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們隻不過是在“過日子”或者“混日子”罷了!
一位學者曾聘用一名年輕女孩當助手,替他拆閱、分類信件,薪水與相關工作的人相同。
有一天,這位學者口述了一句格言,要求她記錄下來:“請記住:你唯一的限製就是你自己腦海中所設立的那個限製。”
她將打好的文件交給學者,並且深有感觸地說:“您的格言令我深受啟發,對我的人生很有價值。”
這件事並未引起學者的注意,但是,卻在女孩心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從那天起,她開始在晚飯後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不計報酬地幹一些並非自己分內的工作——譬如替學者給讀者回信。
她認真研究這個學者的語言風格,以至於這些回信和學者寫得一樣好,有時甚至更好。她一直堅持這樣做,並不在意學者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終於有一天,學者的秘書因故辭職,在挑選合適人選時,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個女孩。
在沒有得到這個職位之前就已經身在其位,這正是女孩獲得提升的最重要的原因。當下班的鈴聲響起之後,她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依然刻苦訓練,最終使自己有資格擔任更高的職務。
這位年輕女孩的能力如此優秀,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其他公司紛紛提供更好的職位邀她加盟。
為了挽留她,學者多次提高她的薪水,與最初當一名普通助手相比已經高出了四倍。
主動去做老板沒有交代的事情,並把這些事做好,把自己放在一個更高的平台來看自己的工作,你會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且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位置,就會被調升到更高的職位,獲得更大的成功。
比老板更積極地做事,而且表現得出色的話,將來肯定能得到應有的回饋,如更高的職位或更好的工作機會。
細節提升:
如果你想取得像老板今天這樣的成就,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比老板更積極主動地工作。
細節29 不公開批評他人
觀察你自己與周圍的人,記下有多少交往用於批評。為什麼?因為談論別人做得如何,顯然比自己去做容易得多。世上真正的身體力行者沒有時間去批評別人,他們太忙,有太多事做。他們會去幫助那些能力差的人,而不是去批評他們。
推薦指數:☆☆☆☆
馬佐尼小姐效力於戴爾公司,她是一位市場行銷專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項新產品的市場測試。她告訴班上說:“當結果出來時,我可真慘了。我在計劃中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整個測試都必須重來一遍。更糟的是,在下次開會我要提出這次計劃的報告之前,我沒有時間去跟我的上司討論。
“輪到我報告時,我真是怕得發抖。我盡了全力不使自己崩潰,因為我知道我絕不能哭,而那些人以為女人太情緒化而無法擔任行政業務。我的報告很簡短,隻說是因為我發生了一個錯誤,我在下次會議,會重新再研究。我坐下後,心想上司一定會批評我一頓。
“但是,他隻謝謝我的工作,並強調在一個新計劃中犯錯並不是很稀奇的事。而且他相信,我第二次的測試會更確實,對公司更有意義。
“散會之後,我的思想紛亂,我下定決心,我絕不會再讓我的上司失望。”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語言的影響力如此之大,掌握了言辭的魅力,便能讓你的處世之道暢通無阻。
觀察你自己與周圍的人,記下有多少交往用於批評。為什麼?因為談論別人做得如何,顯然比自己去做容易得多。世上真正的身體力行者沒有時間去批評別人,他們太忙,有太多事做。他們會去幫助那些能力差的人,而不是去批評他們。
人們往往誤以為“基於好意才責罵”,卻不知這樣的行為是會把對方的自信摧毀的,使人自慚形穢。他們自詡為“好意”,其實是給自己的行為找借口,把錯誤和挫折的焦點從他們自己身上移開。真正善意的批評是使人豁然開朗,將來做事更有能力才對,好意的批評不是為了報複,更不是出氣,它應該是為了幫助而不是傷害對方,否則就應該要完全避免才好。
我們每一個人,正如你所遇到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麵臨過別人的批評。不論你從事何種行業,你越成功,就會遭受越多的批評。隻有那些永無作為的人才能避免批評。看,果實累累的樹木才會有人拿石頭去丟,死狗是沒有人會去踢的。
世人對佛祖的尊崇,曾引起一位弟子的不滿。有一次,那名弟子竟然當著釋迦牟尼的麵謾罵他。
可是,不管他罵出多麼難聽的字眼,釋尊都沉默不語,不加理會。當他罵累了,釋尊就問他:“老弟,如果有人想送禮物給對方,對方不肯接受,那麼,這份禮物該給誰呢?”
弟子不假思索地問答:“當然應該還給送禮的人啊!”
釋尊笑著又問:“對呀,就像現在,你把我罵得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我不肯接受,這些責難又該給誰呢?”
弟子啞口無言,頓時覺悟到自己的無知和淺薄。他馬上向釋尊道歉,請求原諒,同時發誓從此以後再不誹謗他人了。
“為什麼××總是和我作對?這家夥真讓人煩!”,“××總是和我抬杠,不知道我哪裏得罪他了!”辦公室裏常常會飄出這樣的話語。要知道這些話語是職場中的“軟刀子”,是一種殺傷性和破壞性很強的武器,這種傷害可以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它會讓受到傷害的人感到厭倦不堪。要是你傾聽,經常性地搬弄是非,會讓單位裏的其他同事對你產生一種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覺。要是到了這種地步,相信你在這個單位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因為到那時已經沒有同事把你當回事了。
有的人在白天工作時受到上級沒有道理的一頓批評後,喜歡晚上約個同事小喝一杯,然後對著同事發牢騷,認為同事既然和自己喝酒了,應該站在自己這一方,借著酒氣,對上級大肆抱怨起來。類似這種事情一定要避免。不論多麼值得信賴的同事,當工作與友情無法兼顧的時候,朋友也會變成敵人。在同事麵前批評上級,無疑是給別人留下把柄,有一天身受其害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如果你確實知道一個人錯了,你又唐突地告訴他,結果會怎樣?我們可以舉一個特殊的例子證明。
S先生,一位紐約青年律師,最近在美國最高法院為一個重要案件辯護。這個案件涉及大量資金和重要法律問題。
在辯論中,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對S先生說:“海軍法限製條文是6年,是不是?”
S先生停住,注視某法官片刻,然後唐突地說道:“審判長,海軍法中沒有限製條文。”
“法庭上頓時靜了下來,”S先生在敘述他的教訓時說,“室內的溫度好像降到了0℃。我是對的,這位法官是錯的,我卻當眾告訴了他。但那樣會使他友善嗎?不,我相信我有海軍法作為我的根據,而且我知道我那次說話的態度比以前都好,但我沒說服他。我犯了大錯,當眾告知一位極有學問的著名人物:他錯了。”
此外,你的批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采用的態度。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不要相信“聞過則喜”。如果你一味地指責別人或者簡單說明你的看法,你將會發現,除了別人的厭惡和不滿外,你將一無所獲。然而,如果你能夠讓對方感覺到你是來解決問題、糾正錯誤的,而不是僅僅來發泄你的不滿,你將會獲得成功。這裏有幾點小建議:
1.批評宜在私下進行
被批評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沒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評的時候召開一個“新聞發布會”。所以,為了被批評者的“麵子”,在批評的時候,要盡可能地避免第三者在場。不要把門大開著,也不要高聲地叫嚷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這種時候,你的語氣越溫和越容易讓人接受。
2.不要很快進入正題
不要一上來就開始你的“牢騷”,盡量先創造一個盡可能和諧的氣氛。做錯事的一方,一般都會本能地有種害怕被批評的情緒。如果很快地進入正題,被批評者很可能會產生不自主的抵觸情緒。即使他表麵上接受,卻未必表明你已經達到了目的。所以,先讓他放鬆下來,然後再開始你的“慷慨陳詞”。記得有句話說得很好——Kiss and Rick(吻後再踢),這樣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3.對事不對人
批評時,一定要針對事情本身,不要針對人。誰都會做錯事,做錯了事,並不代表他這個人如何如何。錯的隻是行為本身,而不是某個人。一定要記住:永遠不要批評“人”。
細節提升:
當你想批評他人時,先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這樣你也許會完全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