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細節30 隻要還能堅持上班就不請假
永遠別把請假當做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對待!那種總愛說“我真有事,要扣工資就扣好了”的員工,無論到哪個單位,都不會有老板欣賞的。
推薦指數:☆☆☆☆☆
經過層層選拔,凱特終於獲得了在本田汽車公司的一個分公司做前台的職位,由於前台事務瑣碎,不來客人的話又幾乎無事可做,她因此覺得來不來上班都一樣。
加上她最近戀愛了,如同所有戀愛中的女孩一樣,她認為隻有時刻和男友在一起才幸福。為此她經常找借口向上司請假,一月之內竟然請了四天!她的男友也曾這麼提醒過她:“你別老缺勤,這樣說不定老板要炒你的魷魚了!”她卻不以為然地說:“沒事兒。我的上司還誇我很漂亮呢!他才舍不得炒我呢!更何況我就是去了也沒有事可做啊,前台隻要有個臉蛋就行了。請幾天假哪有那麼大的影響!”
不幸的是與凱特估計的正相反,上司對她下了最後通牒:“如果你無視於你的職責,恐怕你不得不另謀高就了!”
永遠別把請假當做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對待!那種總愛說“我真有事,要扣工資就扣好了”的員工,無論到哪個單位,都不會有老板欣賞的。
“我常缺勤,可我有才能!”不要妄想用這樣的語言應付老板,要知道,缺勤請假可是升職路上的一大障礙。
不要隨便找個借口就去找老板請假,比如身體不好,家裏有事,孩子生病……這樣次數一多,會讓任何一個老板無法接受。
隻要一有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私人小事就請假,還自我安慰說:“反正我把工作做完了,就算今天沒來,明天我會多做一點的,沒什麼大不了。”那就會給你的日後造成麻煩,甚至嚴重影響你的個人前途。
於菲和鄧艾都是某公司銷售科的業務骨幹。當公司要在她們當中選拔一個人擔任銷售部經理時,對她們的業績進行了考核,發現她們業績相當,協調性、創造性等各項條件也不相上下。
在這種情況下,老板很難判斷到底誰比較好。因為一旦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就很可能會引起下屬的不滿,有失公平之嫌。這時,最容易用來作為判斷標準的就是出勤率。
於是,於菲因為多請了幾次假,而失去了這個升職的好機會。
其實,老板並非不準員工請假,作為自然的人,誰都難免要生病;作為社會的人,有事也同樣不能避免。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老板很不高興下屬請假,這種心態是無可厚非的。任何人當了老板都不希望下屬經常脫離工作崗位。
員工經常缺勤請假,從某種意義上說明員工缺乏忠誠敬業精神,這樣必定會給老板留下不良印象,至於影響你的升遷那是很自然的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天我們的狀態都是對昨天的所為負責而已。沒有別人會為我們的“倒黴”埋單,除了自己。所以,不要輕易缺勤請假。
在現今的公司製度之下,因為分工的實行,個人應該分擔的責任相對已減少,但是不要因此就時常缺勤。正因為分工很細,你一旦脫離崗位,很可能影響到整個團隊工作的進程,如同一個鏈條一樣,需要各個崗位的配合才能完成。
當老板在評價兩個實力相當的員工,以及決定給他們獎賞和升職時,有很多指標都是模糊的,最後他們的出勤時數就有可能作為參考衡量的指標之一。在此情形下,諸如責任心、合作精神、創造性等,往往會讓位並處於次要的地位。
當然,也切不可做一個先斬後奏的自由主義者。請假對於員工而言,是常有的事情。請假按規定應於事前向上級主管報批,待獲得允許後,你才能離開工作崗位。請假的方式和頻率,往往也成為公司評價你的重要依據。公司將以此評定一個人的工作態度,進而直接影響到你的考核成績。無論如何,不可肆無忌憚地想請假就請假,也要多為老板和公司著想。當心留下不良的記錄,影響自己的業績考核和升遷。
一個人或一個公司的形象是很重要的,員工經常缺勤請假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形象,還會影響公司的形象,甚至還會帶動別的員工也缺勤請假,有這樣嚴重的後果,你還會經常缺勤請假嗎?
細節提升:
請假的“副產品”往往是莫名其妙被地炒魷魚,或渴望已久的晉升不翼而飛!
細節31 最後一分鍾幹好六十秒
最後一分鍾幹好六十秒要的就是一種可貴的堅持,堅持是帶給你卓越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好好珍惜並利用它來為我們做事,而非敷衍了事,這麼做的好處是不讓你將來悔恨——因為你原來有能力得到一座好房子!
推薦指數:☆☆☆☆☆
鄭文是花旗集團的一名員工,平時事多煩瑣,時常聽到他的抱怨“工作太多”、“時間太少”、“太忙了”……
鄭文究竟是怎麼“忙碌”的呢?早晨8∶30準時上班,然後吃早餐和醞釀工作情緒花掉半小時。工作兩個小時後,發現很快就下班了,於是決定翻翻當日報紙來等待中午吃飯休息。下午從1∶30工作到5∶00,他又按捺不住了,決定走動一下,或和同事聊聊天,因為還有一會兒工夫一天的工作就結束了!算一下他每天真正工作的時間隻有5個小時!這中間還不包括其他事情的幹擾!
鄭文就是在這樣繁忙中度過了一春又一夏,他以為以後的一秋一冬同樣是在平靜而忙碌中完結,因為他自認為自己工作很“努力”。但是,一封無情的解雇書還是送到了他的麵前。
不知道有多少員工會在鄭文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又有多少個“鄭文”存在於辦公大樓的一個個角落?殊不知,任何對工作不負責任的行為,最後隻能是由我們自己負責。
幾乎每個人都會為老木匠感到後悔,因為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老板舍不得做得一手好活計的木匠走,再三挽留,但木匠決心已下,不為所動。老板隻得答應,同時問他是否可以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應了。
在蓋房過程中,大家都看得出來,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他草草地用了劣質的材料,很快就把房子蓋好了。
房屋落成時,老板來了,順便檢視一下房子,然後把大門的鑰匙交給老木匠,並對他說:“你為公司工作了大半輩子,為了表達公司對你的感激,我決定把這幢房子作為禮物送給你!”
老木匠愣住了!他的後悔與羞愧大家也都看得出來。他這一生蓋了多少好房子,最後卻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幢劣質的房子。
老木匠本來是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建造一座精致的房子的。但是我們在扼腕歎息之餘,有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悔恨”發生呢?這樣的結局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也許我們都沒有想到自己可能正是一位這樣的“老木匠”,捫心自問一句:當還有半個小時就吃午飯了,當僅剩半小時就下班了,當明天就是某個假日時……我們真的能和平日一樣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嗎?
很多員工會為說謊欺騙老板的想法感到震驚,而事實上,他們每天都在說謊欺騙自己的老板。這些謊言包括他們低劣的工作質量,他們偷懶的行為,他們對公司的利益漠不關心。低劣的工作質量和偷懶,與說出來的謊言並沒有什麼區別。總是有一些辦公室的員工,他們從不跟自己的老板直接說謊,但是他們卻會在有差事出去的時候偷懶,或是在上班時間藏起來抽根煙、吃點零食。他們沒有認識到,謊言可以是說出來的,也可以是通過行為體現的,而後者的性質更惡劣。
如果我們把目光集中到那些影響了世界的人們身上,我們會發現,就像規律一樣,這些人沒有一個在年輕的時候就引人注目,他們在創業之初也無法預見自己會有光輝的未來。但與那些被自己的成就衝昏頭腦的年輕人相比,他們能夠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堅持做完手裏的每一件工作,而且做得很出色。他們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決心、恒心和誠實。
後來為世人所敬仰與懷念的著名“黑人”總統林肯,他曾經做過郵政局長,其實是一個隻有他一個人的郵局。他要做的事情很多,而有一次他為了要及時送信給當地的居民,居然徒步走了幾十裏的山路!
大概很多人會認為他“太傻”或“太誠實”,等等,然而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必然有其偉大之處,而平凡如“老木匠”者就是因為沒有做事貫徹始終的恒心與毅力,所以才被社會無情地淹沒與拋棄!
最後一分鍾幹好六十秒要的就是一種可貴的堅持,堅持是帶給你卓越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好好珍惜並利用它來為我們做事,而非敷衍了事,這麼做的好處是不讓你將來悔恨——因為你原來有能力得到一座好房子!
細節提升:
如果我們對工作不負責任,那麼工作也不會對我們青眼有加的。
細節32 多用“我們”這個詞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一名優秀的員工知道自己應該用“我們”來代替“我”,以此贏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
推薦指數:☆☆☆☆
李先生是索尼公司的一位市場分析員,一次開會的時候,李先生起身發言,他的調查深入細致,觀點鮮明,材料也非常有特色。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座的人員對此反響不太熱烈,對此李先生非常納悶,事後他找到一位同事想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同事看到他急切又誠懇的樣子就對他說:“你的報告內容很精彩,可就是你的說法不太恰當。你總是把‘我’字掛在嘴上,個性也太鮮明了,當然引不起別人的共鳴了。以後,你要多說‘我們’這個詞,別人聽了心裏也舒服。”
李先生聽完後恍然大悟,他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自此以後,他就常常把“我們”掛在嘴邊,同事之間的關係相處得也越來越好了。
用“我們”代替“我”,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同事之間的合作也會變得更加融洽。
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新婚燕爾,新娘對新郎說:“從此以後,就不能說‘你的’、‘我的’,要說‘我們的’。”新郎點頭稱是。一會兒,新娘問新郎:“親愛的,我們今天去哪啊?”新郎說:“去我表姐家。”新娘就不樂意了,糾正說:“是去我們表姐家。”新郎去洗手間,很久了還不出來。新娘問:“親愛的,你在裏麵幹嗎啊?”新郎答道:“我在刮我們的胡子。”
這雖然隻是一則笑話,可是它體現了一個問題,即“我們”這個詞可以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拉近雙方的距離,對促進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名的實驗,就是選編了三個小團體,並且分派三人飾演專製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不同領導人,然後對這三個團體進行意識調查。
結果,民主型領導人所帶領的這個團體,表現了最強烈的同伴意識。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這個團體中的成員大都使用“我們”一詞來說話。
經常聽演講的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演講者說“我這麼想”,不如說“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更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很近。因為“我們”這個字眼,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這種情形是“卷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