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玩耍時,經常會說“這是我的東西”或“我要這樣做”,這種說法是因為小孩子的自我顯示欲直接表現所造成的。但有時在成人世界中,也會出現如此說法,而這種人不僅無法令對方有好印象,可能在人際關係方麵也會受阻,甚至在自己所屬的團體中,形成被孤立的場麵。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樣是與人交談,但有的說話方式會令對方反感,而有的說話方式卻會令對方不由自主地產生妥協之心。
事實上,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所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說話時,往往說“我”和“我們”,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在開口說話時,我們要注意這樣的細節,多說“我們”,用“我們”來當主語,因為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次聚會,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三分鍾內,一共用了36個“我”,他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園”,等等。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員工。”
那個人怔了怔說:“我失去了所有員工?沒有呀!他們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難道你的這些員工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嗎?”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下麵的幾點建議可供借鑒。
1.盡量用“我們”代替“我”
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2.這樣說話時應用“我們”開頭
在員工大會上,你想說:“我最近做過一項調查,我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
如果你將上麵這段話中的三個“我”字轉化成“我們”,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說“我”有時隻能代表你一個人,而說“我們”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員工們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時,以平緩的語調淡化
不可避免地要講到“我”時,你要做到語氣平淡,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的人覺得你自認為高人一等,覺得你在吹噓自己。
細節提升:
“我”在英文裏是最小的字母,千萬別把它變成你詞彙中最大的字。
細節33 千萬不能越權
不管你現在處在什麼職位上,都要先界定自己的職權範圍,然後再開始工作。尤其是當副職的,更不可越權行事。
推薦指數:☆☆☆☆
瑪格麗特是杜邦公司的一名職員,一天下班後,瑪格麗特剛打算回家,結果公司的電話響了,瑪格麗特接起電話才知道,原來是不久前公司想合作的一個公司。對方在電話裏說希望與瑪格麗特的上司在周三下午會麵。
瑪格麗特想自己公司原本就有與之合作的意向,自己的上司也曾對此充滿希望,自己何不順水推舟幫上司答應下來呢?想到這裏,瑪格麗特答應了對方的請求,並且說了一個她認為合適的時間。
第二天剛上班,瑪格麗特就高興地對上司說了這件事,不料上司聽後大吃一驚,連聲質問瑪格麗特為什麼不問一下就擅自決定,這樣會對公司造成非常大的損失。此外,上司周三還有一項談判,根本就沒時間去做這件事。最後,上司不得不打電話向對方表示歉意,並說是自己的疏忽造成這種失誤,另外約好時間再和對方麵談。
同事皮特委婉地告訴瑪格麗特,她的做法已經越權了,員工是不應該替自己的上司擅作決定的。這種決定弄不好會極大地影響公司的聲譽。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要明白你的職權範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都要心中有數。
1979年,老布什在競選失敗後,出任裏根政府的副總統。上任後的老布什很清醒,他深知與總統之間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相互尊重,是一個副總統成功的最重要條件。為了取得和保持總統的信任,老布什還給自己製定了5項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其中第一項便是準確認識和掌握作為副總統的工作權限。
裏根被槍擊事件發生後,正在得克薩斯州察訪途中的老布什立刻乘直升機趕回華盛頓。當時一位軍官認為,先飛到附近的停機坪再駕車前往白宮會浪費許多時間,不如直接在白宮南草坪降落,這樣就可以趕在電視新聞聯播開始之前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向全國、全世界宣布:副總統正在領導著美國。但是,老布什堅決反對,他說:“隻有總統才能在南草坪上著陸。”因為他知道自己作為副總統的權限,副總統應當用行動來遵守原則,絕不超越自己的職權範圍行事。
這樣,老布什在裏根手下當了8年的副總統,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也贏得了總統與共事者的讚譽,並最終成為美國的第42屆總統。
不幸的是,工作中有許多人似乎並不明白自己的職責與權力範圍。有人認為自己才高八鬥,而有的領導簡直是個“庸才”,於是便愛越俎代庖,以為這樣能突出自己的才能讓領導賞識,讓同事、下屬欽佩,可結局總是在這樣的人意料之外,沒有一個人會以為他的舉動明智,甚至有人覺得他才是真正的傻子。在工作中我們何不從老布什的身上學一點呢?
“做自己該做的”這一句話看似簡單,然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這樣做。
王飛是北京某協會的一名普通職員,平時總認為自己熱情、能力超群。某日該協會組織了一次國際論壇,有多國學者參加。為了能讓論壇取得圓滿成功,協會領導仔細安排了工作,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兒可幹。王飛負責的是賓館安排事務,並沒有接洽的職責要求。但當國外來賓到來的時候,王飛認為這是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英語比較流利,而接待外賓的小林卻顯得很一般,於是他便用熱情的“中國英語”與外賓打招呼,交談,並不停地拍對方肩膀以示“鼓勵”與“讚揚”,外賓被弄得很尷尬,但又不好吱聲,他們不理解對方為何要他來接待。
協會的一位領導看到了王飛“忙碌”的身影,趕快把他叫了過來:“小王,你過來一下。這邊有個事需要你幫忙。”小王被支開以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論壇是圓滿成功了,但今後協會從上到下對王飛有了“全新”的看法。領導認為他“越權”,同事則背地裏覺得他“好顯擺”。從此王飛的人際關係一落千丈,當然在協會大展身手的機會也就很少了。
不管你現在處在什麼職位上,都要先界定自己的職權範圍,然後再開始工作。尤其是當副職的,更不可越權行事。
當好副職不容易,既不能顯山露水,又不能默默無聞。副職當好了,就會成為主管的得力助手;當不好,則可能成為主管的絆腳石。副職一定要把握好分寸,麵對權力不能有貪欲。與正職要劃分權限,避免發生衝突。
不管你是正職也好,副職也罷,或一名普通員工,公司都有你該做的事情,你要為這些職責負責。
作為職員,在一個公司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有的總攬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有的是正職的副手,有的是領導的貼身助理,有的是跟隨領導“南征北戰”的功臣……崗位不同,責任不同。雖然你才華橫溢,可你的職務是個小科長,就不要去幹處長、局長、廳長的工作。這如同踢足球一樣,你一旦被判越位,縱然射門成功,照樣無效。
雖然你比你的上司高明一百倍,但還是不能越俎代庖,爭做你的上司的工作。你可能會想:我這是為公司著想,上司做不了,我代他做了,有什麼不對?千萬別有這樣的想法。這樣做,一是有搶班奪權之嫌;二是有不懂規矩、好出風頭之疑;三是有貶低領導、敗壞領導形象之弊。你若不懂得這些道理,縱然你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收不到一分的益處。
細節提升:
在公司裏明確自己的職權範圍是負責做事的基礎。
細節34 一次隻做一件事
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你就不會感到筋疲力盡。成功的第一要素是:能夠將你身體和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到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
推薦指數:☆☆☆☆☆
安妮是三菱電器公司的職員,大學畢業後,在求職上並沒有費多少周折,就順利地進入了這家著名的跨國公司,因為她精明能幹、善解人意,當然很受老板的賞識。進這家公司沒有多久,她很快就由普通員工提拔為經理助理。
善解人意的安妮,每當接到電話,就積極地幫助他人出謀劃策,幫他們解決很多工作上遇到的問題。
這樣一來,她就無法專注於有效的工作上,經理也批評過她,說:“你做這些雖然幫了同事、同學,甚至對提高公司其他人員的工作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可這些事對你來說畢竟都是無效的,這些無效的事遲早會誤了公司和你自己的大事。”
一次,總部的老板打電話過來,結果電話一直占線,而這一次老板的電話是通知安妮的經理:有個重要的合同要與他協商。結果,老板一直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電話打進來。了解電話占線不是因為安妮的經理在洽談別的生意,而是安妮接了一個電話,正在熱心地幫助別人,做那些無效的工作後,老板一句話沒說就把電話掛了。
直到有一天,正當安妮在修改一份公司報告時,老板從總部發過來一份傳真:
安妮很出色,也很努力,但是她沒有很清楚地認識到哪些事才是對她和對公司最有效的。我希望下次見到的不是安妮,而是一個能專注於有效工作上的員工。
能夠認識到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有效的,能夠使你在工作中事半功倍,處處領先於別人。優秀員工在工作當中,都會先確認哪件事是自己必須專注地投身其中的,當他們認清了什麼事和怎麼對待它才是最有效的之後,才會傾其所能,努力地去完成有益並且有效的工作。這也正是他們能成為優秀員工的重要原因!
有這樣一個很有哲理性的故事。有一個男孩,興趣非常廣泛,也很要強,畫畫、拉手風琴、遊泳、打籃球,樣樣都學,還必須都得第一才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於是,他悶悶不樂、心灰意冷,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在一次期中考試中成績竟排到全班的最後幾名。
他的父親知道後,並沒有責備他。晚飯之後,父親找來一個小漏鬥和一捧玉米種子,放在桌子上,告訴他說:“現在,我們玩個遊戲。”父親讓他把這一捧玉米種子都經過小漏鬥弄進一個瓶子裏。這個男孩就把漏鬥放在瓶口上,然後把一捧玉米種子都放到了漏鬥裏,等著玉米種子自己掉下去,可是玉米粒相互擠著,竟一粒也沒有掉到瓶子裏去。男孩還使勁地搖漏鬥,仍然無濟於事。父親把玉米種子倒出來,一次隻向漏鬥中丟一個,很快地,這粒種子就漏到瓶子裏去了。不一會兒,所有的種子都漏到了瓶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