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意味深長地說:“這個漏鬥代表你,當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一起來做時,反而一件事情也做不了。試著一件一件地做,就會都做完的。”

有的員工整天從早到晚地忙碌,但是卻不見效果。結果老板問他進展如何時,他的回答總是:“資料正在打印”,“傳真馬上發送”,“報告就快寫好”……

永遠沒有回答:“做好了”,都是一副“幾乎完成”的狀態!其實,工作中“幾乎完成”就是“沒有完成”,約等於“零”。

什麼都想做的結果隻能是什麼也做不好!解決這樣的困擾,方法很簡單——一次隻做一件事。

孔子帶領學生去楚國采風。他們一行從樹林中走出來,看見一位駝背翁正在捕蟬。他拿著竹竿粘捕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拾取東西一樣自如。

“老先生捕蟬的技術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對老翁表示稱讚後問:“您對捕蟬想必是有什麼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練捕蟬五六個月後,在竿上壘放兩粒粘丸而不掉下,蟬便很少逃脫。如壘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蟬十有八九會捕住;如能將五粒粘丸壘在竹竿上,捕蟬就會像在地上拾東西一樣簡單容易了。”

捕蟬翁說到此處,捋捋胡須,嚴肅地對孔子的學生們傳授經驗。他說:“捕蟬首先要學練站功和臂力。捕蟬時身體定在那裏,要像豎立的樹樁那樣紋絲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製樹枝一樣不顫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天大地廣,萬物繁多,在我心裏隻有蟬的翅膀,我專心致誌、神情專一。精神到了這番境界,捕起蟬來,還能不手到擒來、得心應手麼?”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捕蟬的經驗之談,無不感慨萬分。孔子對身邊的弟子深有感觸地說:“神情專注、專心致誌,才能出神入化、得心應手。捕蟬老翁講的可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翁捕蟬的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對工作專心致誌、心無旁騖,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取得“真功”。

職場上也是如此,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你就不會感到筋疲力盡。成功的第一要素是:能夠將你身體和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到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

不要讓你的思維轉到別的事情、別的需要或別的想法上去。專注於你已經在做的工作,暫時放棄其他所有的事,這是卓越的員工在處理工作時首選的有效方法。他們往往都會巧妙地拒絕自己不擅長或覺得不合理的事,一次隻答應做一件事並專注地把它高效率地完成。

在執行上司派給的任務時,卓越的員工都會思索一下哪項任務是自己最擅長的,然後再作出決定去執行,並且他們都會安排好工作的順序,而最主要的就是一次他們隻答應做一件事。

這就是“不搏二兔”!

否則你將一無所獲!

那麼如何才能使我們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呢?

首先,我們要使“貪婪”遠離我們。這裏我們所說的貪婪不是個貶義詞,在很多情況下,正因為貪婪,所以我們總是想多做一點事情,並以此來提升我們在老板眼中的地位和形象。殊不知,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我們過多地貪婪的話,其結果隻能是我們什麼都做不好,這樣的情形不是我們所要的!所以為了能有效地工作,請讓貪婪遠離我們,我們隻做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我們能做好的一部分。

其次,使工作的安排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每個人因為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我們的思維習慣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歡在一種熱鬧的環境裏工作,覺得可以獲得樂觀的情緒;而更多的人可能喜歡在安靜輕鬆中思考問題,比如我們寫文章就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相應的,如果你所從事的工作需要進行深度思考,或者是你需要用大段的時間來處理一件比較複雜的工作,我們建議你應當考慮為自己安排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和時段來完成這份工作。這樣有助於我們集中精力去解決手頭的問題,並且達到我們所期望的高質量。

最後,在從事一件工作的時候要盡量忘記以往發生或者是將要發生的事情。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習慣,他們總是會受到以往事情的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不要記得它,隻要你正在做另外的事情。還有的員工會在做事的時候關注別人的動靜,這樣自己就受到了周圍環境的影響。雖然說絕對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一定要盡力使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沒有太大的幹擾,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專注地麵對正在做的事情。

就拿射擊比賽來說吧,如果我們把以前的成績記在心裏,也許會因為上一槍沒有打好而影響現在的成績;或者看別人正打得怎樣,這樣都不會給自己帶來好的結果。唯一的方法是集中力量來打好眼下的這一槍。

嚐試不再同時做多件事情,你就會發現因精力不集中而導致的工作質量不佳已經走遠了,集中精力,各個擊破的能量就是那麼大。

細節提升:

與其做十件不完美的事,還不如專心做好一件事。

細節35 善於向同事請教

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須學習,向他人學習。人在職場,應善於向身邊的人學習,尤其是比你優秀的人,比如卓越的同事、老板、上級。吸取他人好的方麵,不斷完善自己,才會更加優秀。

推薦指數:☆☆☆☆☆

小王和小張差不多同時受雇於沃爾瑪公司下屬的一家超級市場,開始大家都一樣,從最底層幹起。可不久小王受到總經理的青睞,一再被提升,從領班直到部門經理。小張卻像被人遺忘了一般,還在最底層混。終於有一天小張忍無可忍,向總經理提出辭呈,並痛斥總經理不會選人,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拔那些吹牛拍馬的人。

總經理耐心地聽著,他了解這個小夥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點什麼,缺什麼呢?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說清楚了他也不服,看來……他忽然有了個主意。

“小張”,總經理說,“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賣的。”

小張很快從集市回來說,剛才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車土豆在賣。

“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總經理問。

小張又跑去,回來後說有40袋。

“價格是多少?”小張再次跑到集上。

總經理望著跑得氣喘籲籲的他說:“請休息一會兒吧,看看小王是怎麼做的。”說完叫來小王對他說:“小王,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賣的。”

小王很快從集市回來了,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4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總經理看看。這個農民過一會兒還將弄幾箱西紅柿上市,據他看價格還公道,可以進一些貨。想這種價格的西紅柿總經理大約會要,所以他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

總經理看看臉紅的小張,誠懇地說:“職位的升遷要靠能力。不過眼下,你還得學一段時間,看看別人都是怎麼做的。”

這則小故事在告訴我們以能論職的同時,也明白地告訴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須學習,向他人學習。人在職場,應善於向身邊的人學習,尤其是比你優秀的人,比如卓越的同事、老板、上級。吸取他人好的方麵,不斷完善自己,才會更加優秀。

有位年輕人跟一位著名的禪師學禪。禪師開導很長時間,年輕人還是找不到入門的路徑。於是,禪師端起茶壺,朝年輕人麵前的碗裏倒。茶碗已經斟滿,禪師還在不停地倒。年輕人終於忍不住,提醒禪師說:“師父,別倒了!茶杯已經裝不下了。”

禪師這才停住手,慢悠悠地說:“是啊,裝不下了。你也是這樣,要想學到更多禪的奧妙,就必須先把你心中的杯子倒空。隻有騰出空來,才能迎接八麵來風。”

我們常用“虛懷若穀”來形容真正的謙謙君子,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也能夠多帶一些空杯上路,讓善意的同事為我們倒滿杯,我們又何嚐不是謙遜的君子呢?

1500年,意大利佛羅倫薩采掘到一塊質地精美的大型大理石,它的自然外觀很適於雕刻一個人像。但大理石在那裏放了很久,沒有人敢動手。後來一位雕刻家來了,但他隻在後麵打了一鑿,就感到自己無力駕馭這塊寶貴的材料而住手了。

後來,大雕刻家米開朗琪羅用這塊大理石雕出了曠古無雙的傑作“大衛像”。沒想到先前那位雕刻家的一鑿打重了,傷及了人像肌體,竟在大衛的背上留下了一點傷痕。

有人問米開朗琪羅:“那位雕刻家是否太冒失?”

“不,”米開朗琪羅說,“那位先生相當慎重,如果他冒失輕率的話,這塊材料早已不存在了,我的大衛像也就無從產生。這點傷痕對我未嚐沒有好處,因為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每下一刀一鑿都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在我雕刻大衛的過程中,那位老師自始至終都在我的身邊幫我提高警惕。”

整天與我們一起奮鬥的同事,就是我們身邊的老師。他們的挫折教訓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他們的經驗與長處同樣是我們應該時刻效仿的對象。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個質樸的道理,有的員工自恃學曆高或在某一方麵是專家就目中無人,甚至不把老板放在眼裏,仿佛整個公司的運作全靠他一個人在支撐。

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麵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徹底研究透了。“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而趾高氣揚。如果是那樣的話,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很快被後人超過。

愛因斯坦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以及他在物理學界其他方麵的研究成果,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然而,就是像他這樣,在有生之年中還是不斷地在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問愛因斯坦:“您老可謂是物理學界的空前絕後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位年輕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麵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從現在起,謙虛地向身邊的老師請教,別怕別人會笑話你,要知道那隻是你自己的心理負擔而已。把謙遜當做自己的工作原則,惠人惠己,敬人敬己,一舉多得,值得一生堅持。

細節提升:

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地向你的同事請教,受益的除了我們自己還有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