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盡量緩解軀體疲勞。不但要輪番開車,還要注意在休息時多補充能量,多吃一些巧克力、糖果、水果等富含糖分的食物,來補充消耗的能量。

(3)注意補水。駕車1天就需要補充至少2000毫升水。

(4)保證飲食的規律與平衡。一定要盡可能保證一日三餐,計算好行車的時間與休息地點,早餐應保證營養充足,質高量足,牛奶、雞蛋、少量的肉食、蔬菜、主食都不可缺少。午餐可以稍微簡單點,但應注意營養均衡,葷素搭配。晚餐隻需吃八成飽即可。睡前別忘了喝一杯酸奶或牛奶,最好加一片多種維生素補劑。

3.留守族:“極度行為”不可取

選擇留在本市度過長假的朋友雖然少了長途奔波之憂,但生活狀態的不規律也會導致各類健康問題的發生。以下四類人群的度假方式最值得警惕。

(1)終日昏睡型。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徹底被打亂,很容易引起睡眠紊亂、胃腸道失調,還可能引起神經和精神方麵的問題。

(2)極度運動型。突擊式運動對身體造成的損害比不運動還要大!因為對於那些平常沒時間運動的人來說,突然增加的體力活動對他們的身體尤其是心髒來說很難承受。一些原本就有心髒問題的人在這個時候就更容易引發心髒疾病,而一直處於僵硬狀態的關節和肌肉都很容易受到傷害。

(3)連環聚餐型。短時間內連續聚餐很容易使胃腸道在短期內負擔加重,大量脂肪的攝入還會造成體重的增加。而大量的酒精會使肝髒負擔加重,還會使人食欲不振、產生困倦。

(4)瘋狂逛街型。長時間逛商場時人很容易疲勞,此外,空氣不流通、人員密集造成的缺氧狀況,以及較強的噪聲也使人容易感到疲勞。

自從走出校園踏上工作崗位那天起,每個人便進入了無窮無盡的工作狀態。一周五天,朝九晚五,機械化的工作就這麼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進行下去。日子一長,對工作倦怠的心態便從此而生。

如果被“不想工作”的心理壓抑得喘不過氣來,該怎麼辦?如果說“不想工作”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心靈症狀,那麼“先行者”們都采取了哪些自我治療方式呢?也許大多數人還是會硬著頭皮一如既往地工作下去,可也有那麼一部分人,任由“不想工作”的心態發展下去,卻意外地展開了一段不一樣的新生活。不想工作:讓物質走開;不想工作:隻與心情有關。

“不想工作”的原因很多,有些人為了提升個人能力而放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有些人出於對上班無興趣的狀態,在工作環境中感到壓抑、缺乏自由的空氣,因此一心逃避工作;有部分女性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不願意讓工作分散有限的精力而“不想工作”;還有些人自願放棄了原有的工作,轉而投身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事業,比如環保、誌願者等公益活動……當然,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的支持是實現“不想工作”的重要條件。

其實,“不想工作”這種心態很正常。這是人們在解決了基本的生存溫飽問題之後,尋求個人發展的一種表現,也是人生選擇多元化的一種體現。

“不想工作,就去旅遊,旅遊之後,再回來工作”,這是一種自主選擇的新工作生活方式,成了多數人的夢想。以往旅遊是為了回來後更好地投入工作,如今工作卻隻是為下一次的旅行積累足夠的資本。

也有人辭職後便舒舒服服地享受起了生活。這些人將工作積累下來的錢財用於購物扮靚上,閑暇時約好友吃飯逛街,花大價錢買名牌衣服,一有時間就美容減肥做運動。一段時間下來,雖然荷包大大縮水,但整個人也明顯漂亮健康了許多。如此不同的新生活體驗,也許隻有在辭職後的日子才能體會到。

“不想工作”如今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尤其在長假後表現得特別明顯,“頭暈目眩、精神不振、喜歡犯困以及麵對工作頭皮發麻”的表征,你是不是很熟悉?

不要讓原本應該快樂的心情打了折扣,度假是為了回來後更好地投入工作,減輕或消除“不想工作”心態的消極影響。但如果假期中過度玩樂,沒有規律,則假期過後出現的“假期綜合征”會大大影響工作的效率。

其實,度假是件非常好的事,但一定要合理安排時間、科學利用假期,才能發揮本身的效果,達到休閑放鬆的目的。

細節提升:

合理安排度假,這樣你才會繼續更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