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好嬌嬌與江青的關係,毛澤東不停地做嬌嬌的思想工作,甚至央求女兒說:“你不肯叫她媽媽,她很難過的!”為此,他給嬌嬌取名“李敏”,用心良苦
毫無疑問,香山雙清別墅的生活是嬌嬌這個“紅色公主”的人生中最難忘最快樂的時光。每天晚飯後,毛澤東總是牽著嬌嬌的手到公園散步,問嬌嬌在蘇聯的學習生活情況,教女兒背誦古詩,勉勵女兒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而溫柔可愛的嬌嬌也經常和父親做遊戲,在父親懷抱裏撒嬌頑皮,有時她抱著父親的頭和臉親了又親,有時用雙手遮住父親的雙眼叫父親猜猜是誰。每逢這個時候,毛澤東不論自己是在工作還是在休息,總是高興地逗著女兒玩,從不責怪嬌嬌,有時自己也快樂得像一個孩子哈哈大笑。
但這樣的日子持續並不很長。到了1949年9月,隨著在蘇聯治病的繼母江青和從未見過麵的妹妹李訥回國,嬌嬌獨自享受父愛的時光似乎戛然而止。這時,嬌嬌也隨著父親搬家住進了一個更加神秘的地方——中南海。嬌嬌清楚地記得與繼母江青第一次見麵時的情景,江青“主動上前摟抱她、親吻她,滿臉堆著笑意。那股親熱勁,比親生的女兒還要親。以後,她常常在人前人後誇嬌嬌好,多麼愛她,情同親生,而且都不願回到賀子珍那裏去了,等等”。其實,嬌嬌對江青的心情是複雜的,她從不願意叫江青做“媽媽”,這樣堅持了大約半年時間。為此毛澤東有些著急,不停地做嬌嬌的思想工作,甚至央求女兒,說:“你不肯叫她媽媽,她很難過的!”“她不會對你不好的。”“你叫她一聲媽媽,對你不會有什麼損害嘛!”溫文嫻靜、心地善良的嬌嬌為了不讓爸爸傷心,經過爸爸的勸說才開始叫江青“媽媽”。
轉眼嬌嬌也已經到了上中學的年齡了,但她除了嬌嬌這個乳名外,一直還沒有學名,而嬌嬌馬上就要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讀書了。
一天晚飯後,毛澤東把嬌嬌叫到身邊說:“嬌嬌,爸爸再給你取一個名字。”
“爸爸,我有名字,叫嬌嬌。”嬌嬌不解地說。
毛澤東笑著說:“嬌嬌這個名字是你在陝北保安剛剛出生時取的小名,現在要進中學讀書了,爸爸要給你取一個學名,而且這個名字要有深刻的含義。”說著,毛澤東打開孔子的《論語》,翻到《裏仁》篇,給嬌嬌讀起來:“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裏的訥,就是指語言遲鈍的意思;敏,則有很多解釋。”說著,毛澤東又打開《辭源》,指著“敏”字的注釋說:“敏,有敏捷、聰敏、奮勉的意思。《論語·公冶長》中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敏,還有疾速、聰明、機警的意思。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在詩歌《不見》中說:‘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嬌嬌聽著父親的解釋,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和祝福。父親又接著說:“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
“為什麼?哥哥都叫毛岸英、毛岸青,他們都跟爸爸姓,我為什麼不姓毛?”嬌嬌感到奇怪。
毛澤東愛撫地用手拍拍嬌嬌的頭,說:“嬌嬌,爸爸姓毛,是不錯的,但為了革命,爸爸也用過毛潤之、石山、子任、馬任、趙東、李得勝等十多個名字,但爸爸特別喜歡李得勝這個名字。”接著,毛澤東還給女兒講了“李得勝”這個名字的由來。李敏似懂非懂地聽著,雖然她不可能知道父親到底為什麼要給她取這個名字,但她已經明白父親對她的愛和這個名字背後的意義。
但無論怎樣,“李敏”這個名字,已經與比她小4歲、取名卻早於她4年的同父異母的妹妹李訥之間,增加了更加融洽和親密的成分,或許這也正是父親毛澤東對她們姐妹倆寄托的一種希望——雖然媽媽不是同一個,但要像親姐妹一樣團結和睦。而江青又叫李雲鶴,李訥隨母姓。毛澤東則是在1947年4月8日晚在靖邊縣青陽岔召開的會議上改名李得勝的,同時中央前委機關代號為九支隊,周恩來化名胡必成。可見,在李敏取名這個問題上,毛澤東考慮得更多的還是家庭生活的和睦,偉人毛澤東可謂用心良苦也!
□“洋寶貝”承擔起父親和遙居上海的母親賀子珍的“信使”,給父母架起一座溝通感情、問候平安、互致祝福的“鵲橋”
1954年,李敏已經18歲了。女孩的細心和敏感,再加上與母親賀子珍的分居,以及與李訥妹妹和繼母江青的不複雜卻又不簡單的家庭關係,讓李敏感受到了自己身份的與眾不同。從此,她也承擔起父親和遙居上海的母親賀子珍的“信使”,給父母架起一座溝通感情、問候平安、互致祝福的“鵲橋”。而這“鵲橋”也幾乎成了賀子珍下半生孤獨幽居生活的寄托。
中學畢業後,李敏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化學係。幾乎每年寒暑假,李敏都按照毛澤東的吩咐去上海看望母親。毛澤東從女兒那裏了解賀子珍的生活情況,賀子珍也從女兒這裏知悉毛澤東的心情。賀子珍病了,有時還拒絕服藥治療,但隻要毛澤東的信到了,她就立即配合治療,病也很快康複。每次李敏去看望母親,毛澤東都要親自打點行裝,帶上北京的土特產;而李敏每次回到北京,總要給父親帶來母親準備的父親愛吃的南方蔬菜等等。對於父母的這種關係,毛澤東也曾毫不隱諱地告訴女兒李敏:“我知道,你媽媽生病都是因為我而起的,隻有我才能治好她的病。可我有什麼辦法呢?李訥已經18歲了。”話語中透出一種內疚和無奈的悲涼。
有一次,毛澤東跟李敏談心,說道:“你媽過去可苗條了,腰細細的。”一邊說還用兩隻手比畫著,“現在你媽媽是什麼樣子了,還那麼苗條嗎?”
“我媽媽現在可胖了,像個大水桶。”李敏故意逗爸爸說。
“不會,你媽媽的身子骨絕不會變成個大胖子,更何況她有病,心事重重呢。”
毛澤東還告訴女兒,母親的小名叫“桂圓”,而那“桂”字與玫瑰的“瑰”同音。因此父女倆在一起時隻要看到豐澤園裏種的玫瑰就心照不宣地相視而笑。李敏每次給母親寫信時,毛澤東總是要以女兒的口氣加上一句話:“爸爸向您問好,我們很想念您。”而賀子珍對毛澤東的關心更是事無巨細,每次女兒一來,都要把毛澤東的飲食起居來一個打破沙鍋問到底。她還告訴女兒一定要和江青、李訥搞好關係,不要讓爸爸操心。在江青與毛澤東分居後,她還跟女兒說:“你爸爸也是很孤獨很寂寞的,你要多體貼他。”而且賀子珍每次托女兒給毛澤東帶禮物的時候,也都不忘給江青捎帶一份,她說:“我不在他身邊了,可也不能讓他當和尚呀!”
李敏就是這樣擔任著父親毛澤東和母親賀子珍之間特殊情感的紐帶和心靈上的“鵲橋”。
□毛澤東也提醒女兒:“你們的事,是個大事。我同意了,還要征得你媽媽同意。如果你媽媽沒得意見,你就跟小孔見他的父母。俗話說:醜媳婦也要見公婆哩!我的嬌娃不醜,更要見公婆。”
隨著年歲的增長,李敏也到了談情說愛的年齡了。她這顆純潔美麗的心裏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她在八一小學的同學孔令華。孔比李長一歲,高兩級,是學生會的主席,名氣比李大。上中學後,兩人都是班級的學生幹部,聯係的機會就很多。直到高中畢業的前一天,情竇初開的李敏收到了一封看得自己羞紅了臉的來信,從此她和孔令華的戀情開始公開。那時,李敏正在北京醫院治療肝炎。她的第一封情書還是在父親身邊的王醫生的“指導”下寫成的。而當李敏病愈出院回到家中時,毛澤東緊緊地把女兒摟在懷裏,高興地說:“你終於回來了,爸爸歡迎你。”父女倆自然也談到了女兒的戀愛問題。
毛澤東問道:“小孔的父母姓甚名誰,他們都在哪裏工作呀?”
“這,這,我真還沒有問過,他也沒有說過。”李敏吞吞吐吐地說。
“那你怎麼能跟人家交朋友呢?”毛澤東態度有些嚴肅。
“八一學校收的都是軍隊幹部子女,我想他父母也應該都是軍隊幹部嘛。”李敏解釋說。
“可家長都不知道是誰,你怎麼談對象喲!”
“我是跟他談朋友,了解家長幹什麼嗎?”
“還是要問一問,了解情況嘛。”
對爸爸的話,李敏十分地尊重,再說她的身份也的確與眾不同。於是她就把這些問題給孔令華說了,兩人哈哈大笑起來,認識這麼多年來,還真的沒有說起家裏的事情。這次孔令華可是竹筒倒豆子,把自家的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了李敏。
李敏回到家裏又原原本本地報告了父親。毛澤東一聽,樂了,說:“噢,原來小孔的父親是孔從洲將軍。我們熟悉,熟悉。”孔從洲時任沈陽高級炮校校長。
“那……您同意嗎?”李敏還是有些擔心。
“好,好……”毛澤東答應了。
也就是在1958年的7月,李敏把自己心愛的小孔領進了中南海。毛澤東不動聲色地端詳著這個帥氣的未來女婿,與女兒相視一笑,李敏知道,父親是滿意的。寒假,李敏把自己和孔令華的戀情告訴了在上海的母親。賀子珍告訴她:“你要跟爸爸商量,他同意的我也同意。”而毛澤東也提醒女兒:“你們的事,是個大事。我同意了,還要征得你媽媽同意。如果你媽媽沒得意見,你就跟小孔見他的父母。俗話說:醜媳婦也要見公婆哩!我的嬌娃不醜,更要見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