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代史傳奇家族:一門三院士 父子九專家(2 / 3)

梁氏一室“滿門俊秀”,他們的情況分別是:

梁思順(令嫻)(1893—1966),長女。生於廣東新會,她自幼愛好詩詞和音樂,從小梁啟超就在家中教她讀書,曾編有《藝蘅館詞選》。此書1908年初版,後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啟超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梁思成(1901—1972),長子,著名建築學家。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回國,早年入清華學堂學習,1924年赴美留學,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他選擇了當時比較艱苦的東北大學去創辦了我國北方的第一個建築係。九一八事變前夕,他離開東北大學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研究。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深感國家缺乏建築人才,因而又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係,並於1946年赴美講學及考察建築教育。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一代才女林徽因。

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學家。生於澳門,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隨後赴美國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曾參加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並研究東亞考古。其間,曾一度回國在清華學校國學研究所擔任助教。193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國參加前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工作。1931年春參加河南安陽小屯和後岡的發掘,秋季參加山東曆城(今章邱)龍山鎮城子崖的第二次發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國考古發掘的科學水平,使之納入近代考古學的範疇。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學術會議”上提交的論文全麵總結了龍山文化。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他躺在病床上主持著考古所的工作,製定長遠規劃,指導野外工作和室內研究,熱心培養青年一代。1954年春由於心髒病發作,於4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未滿50歲。

梁思莊(1908—1986),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26年至1930年間就讀於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基爾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30年至1931年就讀於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獲圖書館學士學位。1931年學成歸國後,立即投身於我國圖書館事業,先後在北平圖書館、燕京大學圖書館、廣州中山圖書館從事西文編目工作。1936年重返燕京大學,任圖書館西文編目組長、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1952年院係調整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她為圖書館事業嘔心瀝血、默默無聞地工作了整整50年。一生致力於西文編目工作,在這方麵被公認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專家。

梁思達(1912—),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3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係,後留校作研究生,於1937年畢業。抗戰期間在重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任職。1949年在北京國務院外資企業局任職,後改為國家工商管理局。他曾參與科學院經濟所編寫《中國近代經濟史》一書。1965年主編《舊中國機製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1972年退休,現住北京。

梁思懿(1914—1988),三女,從事社會活動。早年在燕京大學讀書,初念醫預班準備升入協和醫學院學醫,後為了參加革命轉入曆史係。她曾參加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後參加學生流亡隊伍。1941年到美國學習美國曆史,1949年她在太平洋彼岸得知新中國即將誕生的消息立即回國。她先後在山東醫學院、山東省婦聯工作,後調到北京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她一直從事對外友好聯絡,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紅十字會會議。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病逝於北京。

梁思寧(1916—),四女。生於上海,早年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因日軍轟炸學校而失學。1940年在姐姐思懿的影響下投奔新四軍,她參加革命工作數十年,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