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禮(1924—),五子,也是梁啟超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製係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於北京,1941年隨姐姐思懿赴美留學,在普渡大學獲學士學位,接著在辛辛那提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49年回國,初在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從事技術工作,並參加國務院組織的“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負責起草運載火箭的長遠規則。1956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導彈係統研究室主任。他為祖國從無到有的導彈控製係統事業貢獻自己的才智,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擔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1996年10月獲“何梁何利獎”。1997年9月作為全國十名有突出貢獻的老教授之一,獲“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
梁啟超的子女們各有自己的成就,成為本行業的專家。他們都不靠父親梁啟超的名聲,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他們又都和他們的父親一樣,有一顆愛國的心。
梁啟超給孩子們的書信
1926年2月18日,《給孩子們書》:
寄過兩回錢,共一千五百元,想已收。日內打算再彙二千元。大約思成和莊莊本年費用總夠了。思永轉學後諒來總須補助些,需用多少,即告我。徽音(因)本年需若幹,亦告我,當一齊籌來。
徽音(因)怎麼樣?我前月有很長的信去開解他,我盼望他能領會我的意思。“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訣。思成、徽音(因)性情皆近狷急,我深怕他們受此刺激後,於身體上、精神上皆生不良的影響。他們總要努力鎮攝自己,免令老人耽心才好。
此信寫於任公住院之時。此時任公的身體以“膀胱中長一疙瘩”,住德國醫院接受治療,備受痛苦,但依然惦記著國外留學的孩子們(包括林徽因)。此封信及孩子們的學費問題,也再次說及徽因的學費,並再次引前信的話開導徽因,自是將她當作自己孩子一般看待。
1926年2月27日,《給孩子們書》:
前兩天徽音(因)有電來,請求彼家眷屬留京(或彼立歸國雲雲),得電後王姨親往見其母,其母說回閩屬既定之事實,日內便行(大約三五日便動身),彼回來亦不能料理家事,切囑安心求學雲雲。他的叔敘說十二月十五(舊曆)有詳信報告情形,他得信後當可安心雲雲。我看他的叔叔很好,一定能令他母親和他的弟妹都得所,他還是令他自己學問告一段落為是。
卻是思成學課怕要稍為變更。他本來想思忠學工程,將來和他合作。現在忠忠既走別的路,他所學單純是美術建築,回來是否適於謀生,怕是一問題。我的計劃,本來你們姐妹弟兄個個結婚後都跟著我在家裏三幾年,等到生計完全自立後,再實行創造新家庭,但現在情形,思成結婚後不能不迎養徽音(因)之母,立刻便須自立門戶。這便困難多了,所以生計問題,刻不容緩。我從前希望他學都市設計,隻怕緩不濟急。他畢業後轉學建築工程何如?我對專門學科情形不熟,思成可細細審度,回我一信。
這封信告誡思成的話,純為徽因著想,迄今讀來,尤令人感動。任公對孩子的愛,溢於言表,他原先的計劃,是孩子們長成結婚後先跟著他在家裏住上幾年,不急於出去成立小家庭。但林長民去世,林家本來複雜,長民身後,更是分崩離析,任公告誡思成,歸國後因要迎養徽因之母,因此謀生問題,得細作考量。
往日研究者談林、梁愛情,多止乎二人情感交流,及徽因於世俗之考量,鮮有談及任公人品、道德對徽因個人之影響。以上書信,見微知著,徽因當日讀來,當感激莫名,加以思成對她體貼有加,此某一程度,當也促進她與梁思成關係之確定。○
題圖梁啟超
(本刊編輯部摘自《文彙讀書周報》,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