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概論(2)(1 / 3)

其次,這次文代會促進了我國各路文藝隊伍的大會師、大團結,對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文藝界的統一戰線,健全文藝界的民主作風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這是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保證。郭沫若的總報告也著重強調了文藝界統一戰線問題的重要性。他說:“現在,偉大的中國革命的勝利震動了一切過去沒有卷入革命的人們。這就使文藝統一戰線也可能取得比過去更廣泛的基礎。”他特別指出了統一戰線內部團結和批評的關係:“文藝上和政治上一樣,統一戰線裏麵有著不同的階級,就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觀點。這些不同的觀點不可能一下子就歸於一致。因此,我們容忍這些不同觀點的存在,但是我們除了首先在政治上團結之外,還希望在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立場上團結。希望經過文藝界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經過文學藝術工作者本身的努力,能夠完全達到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共同目標。……隻有團結,沒有批評,統一戰線是不能鞏固的。文藝界應該有一種健全的民主作風。”後來的實踐證明,為全體代表所一致擁護的這些基本精神,對以後文藝運動的開展,發揮了積極的影響;沒有這種“健全的民主作風”,我們的文藝事業就要受到損害。

第一次文代會是“當代文學”的起點。它在思想鬥爭與思想改造的基礎上有原則地吸收了“五四”革命文藝傳統的戰鬥力量,它在對40年代解放區和國統區的文藝運動和創作的總結和檢討的基礎上,把延安文學所代表的文學方向,指定為當代文學的方向,並對這一性質的文學的創作、理論批評、文藝運動的方針政策和展開方式,製訂規範性的綱要和具體的細則。它預示著中國文學進入了新的階段。

在這次會議上,周揚總結解放區文藝工作經驗時提出,“除了思想領導之外,還必須加強對文藝工作的組織領導”。第一次文代會成立的全國性的文藝界組織是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它是國家和執政黨對作家、藝術家進行組織領導的機構。全國文聯下屬的各協會,也都先後成立。這些機構的性質、形式、功能,既承接了30年代“左聯”的經驗,也直接向蘇聯作家協會學習。作為全國文聯和中國作協對文學界進行思想領導的重要刊物《文藝報》和《人民文學》,也在文代會後陸續創刊。

80年代文學概述——80年代前期

從80年代開始,文學已漸漸脫離“文革文學”的模式,走向轉變,表現出了作家對自我意識的發覺和對個人命運的關注。

以1985左右為界,80年代文學分前、中、後三個階段。80年代前期,文學界和思想文化界通過對現實主義的呼喚,來擺脫過去的專製,啟蒙國民新觀念。這時期,文學主題多是對“文革”的曆史記憶,以及親曆者對曆史的反思和探究。在小說創作上,出現了“傷痕小說”和“反思小說”的潮流;詩歌創作的主要構成,則是“複出詩人”的“歸來的歌”,和青年詩人的“朦朧詩”創作;戲劇,特別是話劇也大多是與“文革”有關的“社會問題劇”。這段時期的文學在藝術觀念和方法上有了創新和變革,與社會、政治、人民情緒密切相關。文學創作成為社會政治、公眾情感、人民生活的發聲筒。

“文革”一結束,新時期文學就變成了文學複興,“五四”文學精神得到了回歸,成為此時人們所向往的主題。但80年代前期所要提倡的、批判的東西,仍然是50、60年代未能完成的工作。新時期文學繼承了“文革”前期未竟的工作,走上了正常的軌道。從這時起,文學擺脫了單純的政治傳聲筒的功用,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得到糾正,多種文學樣式得到提倡。文學的作用不再隻是為政治服務,而是更多的用來寫真實、寫人性、寫人道主義等,因而出現了現代派文學。

這一時期也產生了一些文學思想理論與社會正常軌道相背離的錯誤觀點。例如,周揚《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幾個問題對換探討》的發表,引發了人們對其熱烈的支持和激烈的批評。胡喬木的《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對周揚的文章做了係統、權威的批評。由此引發了1984~1985年間的抵製和清除精神汙染運動,文學問題和現象被作為“精神汙染”,列舉的事項包括:周揚的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觀點,把西方“現代派”作為我國文藝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創作上熱衷於表現抽象的人性和人道主義,渲染各種悲觀失望、孤獨、恐懼的陰暗心理,把表現自我當作唯一的和最高的目的等等。因此,80年代上半期,總的特征是突破舊的束縛,揭示新的觀念,堅持正確的理念,清除有害的汙染的轉型期。

80年代文學概述——80年代中後期

80年代文學在走過一段路程之後,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80年代的文學主題,作家的基本構成,文學的接受和流通方式等等,在主要的方麵仍在延續,但新的變化不斷湧現。創作脫離了單一模式,藝術方法的探索和革新越來越快,而文學與讀者的關係也變得複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