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運動細節——運動是健康的真正支點
勞動不能取代運動
體力勞動者往往認為“整天幹活就是在運動,因而無須專門進行體育鍛煉”。他們確實是“動”了,但從醫療保健的角度看,勞動和運動不是一回事。體育鍛煉是運動,不是簡單的“動”;體力勞動多是局部運動,是身體某部分連續不斷地進行某種重複運動,通過這種運動,人體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全方位的鍛煉,達不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體力勞動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不但不會增加疲勞感,反而有助於消除疲勞、增強體能、振奮精神。
細節小警鍾:
運動前是否不宜吃東西,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感覺機體需要,適當吃點東西是可以的。此外,運動中血液循環加快,水分消耗太多,會感到渴和熱,可適當補充水分,但不能暴飲。
運動時間黃昏最佳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清晨的空氣最新鮮,其實不然。由於晝夜的溫差導致清晨的空氣中的灰塵比例大大提高,而空氣中灰塵量最小的時候便是在黃昏時段,具體時間根據季節的不同有所改變。
科學家發現,下午3至6點是人體生理周期最適宜運動的黃金時間,因為受腦部生理周期節律的指揮,此時的人體體溫處於最高點,肌肉最暖和且最有彈性,人的反應快、力氣大、不易受傷,而脈搏跳動與血壓則最低。一般人下午2至4點體溫最高,之後就開始下降,反之,體溫在早晨起床前3小時之內是最低的。如果運動,達不到最佳效果。
所以最佳運動時間段不是清晨而是黃昏。不過健康專家們認為,用不著斤斤計較體溫的差別,更重要的是抓緊你能調配的時間去運動。美國運動協會對運動一族提出如下建議:
晨練族如果喜歡早上運動,最好繼續堅持下去,而不是改成下班後,因為很顯然你是個會被工作拖得找不到時間運動的人。你需要注意,運動前應做足伸展與暖身運動,因為早上體溫還在低點,易受傷且不利心髒血管;下午鍛煉族從生理科學角度而言,無疑時機最佳,身體反應最好,肌肉最柔軟;放鬆族如果運動是為了舒緩壓力,那麼任何時間做舒緩運動都適宜;夜貓族盡量在睡前3小時之前運動,太靠近睡覺時間運動,可能對心髒不利,也可能因興奮反而不易入睡。
細節小警鍾:
生活細節最佳時間是:
1.大便——晨起最佳。
2.開窗換氣——9~11時和14~16時。
3.鍛煉——15~16時或晚間。
4.洗澡——臨睡前。
5.減肥——飯後45分鍾,連續走20分鍾,大約1600米,重複一次更好。
6.刷牙——進食3分鍾以內。
7.睡眠——22時左右最佳。
8.護膚——睡前。
9.喝茶——飯後1小時。剛吃完飯喝茶,茶葉所含的鞣酸會妨礙鐵的吸收。
10.喝牛奶——睡前半小時。
11.吃水果——飯前1小時。
運動前別吃巧克力
運動時不夠小心,不僅身體容易受傷,腸胃也會出來“作怪”。據美國“網絡醫學博士”網站最新報道,四成人運動時都有過“燒心”的情況。為此,運動專家摩根·格裏芬給出以下建議:
首先,運動前兩小時不要進食。飽脹的胃會壓迫括約肌,導致泛酸、燒心。如果需要進食,應盡量避免巧克力或咖啡因飲料,因為這些食物可能產酸,更容易導致燒心。蛋白質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麵包和麥片是不錯的選擇。
其次,警惕胸疼症狀。泛酸導致的胸疼症狀和心髒病類似,因此千萬不可大意。
最後,降低運動強度。高強度運動是導致燒心的罪魁禍首,而慢走等“輕柔”運動則很少會導致這一症狀。
細節小警鍾:
在遊泳前可多食一些含鐵和維生素C的食品,如雞肉、魚和蝦類,這樣可以增加血液中氧的含量,增添力氣。而在騎自行車鍛煉前,可食少量的含葡萄糖的食物,如通心粉和奶酪,麵食和香蕉也有助於保持肌肉中的蛋白化合物。
快步走比跑步更能健身
有關研究還表明,跑步並不比快走效果更好。因為快走容易控製速度,對心肺的刺激小,不會給心髒等器官造成超荷負擔,而且能增加肺活量,加大心髒收縮力,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腦獲得充足的供氧,從而起到有效預防大腦老化的作用。
美國有位醫學博士發現,每天10分鍾快步行走,不但對身體健康極有裨益,還能使消沉的意誌一掃而光,保持精神愉快。
快步走路比慢步走路更能鍛煉身體,因為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氧氣的消耗,增加心髒的收縮力。
人在行走時,肌肉係統猶如轉動的泵,能把血液推送回心髒,而下肢是肌肉最多的部位,其作用最為重要。如果下肢行動過分軟弱無力,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推動力使心髒輸送血液。
大多數人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街上或商場閑逛時,雖步伐緩慢,但回家後卻感到十分疲勞。當人們情緒欠佳時,就想出去活動一下,此時若能采取快步走,煩惱就會很快消失。睡前如能進行一次快步走,有利於很快入睡,其效果不亞於口服鎮靜劑。每天快步走3次,每次15分鍾,不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有效防治肥胖症、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對身體也不會有損害。
細節小警鍾:
走多快才算是“快走”呢?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在12分鍾內走完1公裏的距離,這樣的速度可以稱之為“快走”了,因為這個速度可以讓心肺功能產生有效的運動。
吃飯前後不宜劇烈運動
有的人,由於做了很長時間的劇烈運動,會覺得很饑餓,於是,見了飯菜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其實這樣是很不好的。
因為食物的消化是靠胃腸的蠕動進行的,而胃腸的蠕動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隻有在血液充足、供氧量充足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消化食物,當人體剛做完劇烈運動的時候,血糖濃度相對降低,不能供給胃腸足夠的能量,所以,胃腸蠕動比較緩慢,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飯前運動還容易發生頭暈,甚至發生低血糖性休克。
而剛吃完飯的時候,做劇烈運動也是不好的,這是因為,剛吃完飯,要消化食物,就需要血液供給糖類物質,如果再去做劇烈運動,同樣會使供給胃部的能量降低,這樣也不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細節小警鍾:
飯後不宜做劇烈運動,一般應在飯後1~1.5小時後再進行運動為宜。
運動後不宜吃雞鴨魚肉
許多人認為在運動後體力消耗過大,常常喜歡選擇雞、鴨、魚、肉大吃一頓,以此進補,恢複體力。然而,正好相反,有些人非但沒有收到消除疲勞的效果,反而感覺肌肉發脹、關節酸痛、精神疲乏加重。
體力勞動或大運動量後,身體會覺得很疲憊、酸痛,在肌肉酸痛的情況下,體內的酸性本來就大,如果繼續食用酸性食物,比如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的魚類、肉類、蛋類、海產類、糖類、花生等食物,就會增加血液酸化,減緩酸性代謝產物的分解,從而加重疲勞的程度。
其實,這時應該食用堿性食物,比如豆類及豆製品;菠菜、萵筍、蘿卜、土豆、藕、洋蔥、海帶、蘋果等瓜果蔬菜海菜類;牛奶及奶製品類等。這些物質在體內代謝後生成堿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麵轉化,加快疲勞的消除,保持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