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四季養生——按春夏秋冬有規律養生(1 / 3)

第十九章 四季養生——按春夏秋冬有規律養生

春季食物的宜與忌

“民以食為先”,如果飲食得當,就如同有了一個保健醫生,時刻幫助你提高身體素質,抵禦外界的各種疾病。同樣,飲食的宜忌,曆來也為百姓所重視。那麼春季的飲食宜忌是什麼呢?

1.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補胃,補虛弱的作用。

2.春筍:除了富含蛋白質外,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鮮食尤佳。

3.豌豆苗:時令性蔬菜,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來說,榨取鮮汁飲用,最為適宜。

4.韭菜:溫中行氣,溫腎暖陽。對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有較好的功效。韭菜溫而益人,以初春早韭和即將下市的韭菜最好。

5.香椿葉:具有消風、解毒、健胃理氣之功。春令時菜,食其嫩葉,入饌甚香,常作涼拌豆腐、炒雞蛋食用。然而香椿葉又是“發物”,有宿疾者勿食。

其他如扁豆、菠菜、菜花、芫荽、大棗、蜂蜜、豆、奶製品,禽蛋、瘦肉及水果均適宜春季食用。

依據中醫理論,春季也有些應忌食的物品。如春三月忌吃羊肉、狗肉、鵪鶉、蕎麥、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及辛辣物等。

細節小警鍾:

春季應該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因為其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如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

早春當心“倒春寒”

春暖花開,陽光和煦,使人有一種“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然而一到傍晚,由於氣溫明顯降低,又常常使人感覺到冬天般的寒冷。今天也許還春風和煦,明天可能就寒氣襲人。早春時節,這種氣候特點表現得非常明顯,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倒春寒”。

早春寒冷、幹燥的氣候,直接影響到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使機體自身抗病能力下降,導致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容易造成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以及傷寒等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大量調查資料表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氣管炎等呼吸係統傳染病的發病率在早春遠遠高於其他季節。

因此,為預防“倒春寒”的威脅,早春時節人們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盡量多“捂一捂”,尤其對於手、臉等容易遭受冷空氣襲擊的部位。此外,睡眠時被子應蓋得稍厚一點,以不出汗為宜。室溫控製在16~20℃比較合適,必要時家中可采用電暖氣等設備取暖。平時應多參加各種室內外健身活動,不宜久坐不動。飲食方麵應注意多飲茶,多喝薑湯、食用菌湯,多吃菇類、黑木耳等。因為茶葉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對抗纖維蛋白原的凝集,抑製血小板的黏附和集聚;黑木耳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這些都有利於機體對抗“倒春寒”的襲擊。

細節小警鍾:

春季進餐時,最好喝點食醋,菜肴中宜拌些蒜泥或薑汁,可有效殺菌。

初春養生應先護肝

春天,是萬物複蘇的季節。我國中醫學認為:肝髒與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髒在春季時功能也更活躍。因此,初春養生以養肝護肝為先。下麵簡介幾種養肝護肝的方法。

1.多飲水:多喝水可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廢物的排除,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髒的損害。

2.飲食平衡:不要暴飲暴食或常饑餓,這種饑、飽不勻的飲食習慣,會引起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肝髒功能的失調。所以,春季飲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

3.少飲酒:少量飲酒有利於通經、活血、化淤和肝髒陽氣之升發。但不能貪杯過量,要知道肝髒代謝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飲會傷肝。

4.心情舒暢:樂觀使人健康。由於肝喜疏惡鬱,故生氣發怒易導致肝髒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要想肝髒強健,首先要學會製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鍾,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

5.適量運動:春季是萬物萌動的大好時節,也是體育鍛煉的黃金季節。在春季開展適合時令的戶外活動,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促進吐故納新,強身健體,又可以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之目的。

細節小警鍾:

春陽生發,人體亦然。古人雲:寬鬆衣帶,披散頭發,形體得以舒展,氣血不致淤積。肝氣血順暢,身體必然強健,所以春季穿衣應講究寬鬆。

春季多伸懶腰抗疲勞

春天暖洋洋的陽光讓人特別想睡覺,特別是下午,工作學習時間長了,人會感到疲乏。這時候伸個懶腰,就會覺得全身舒展。即使在不疲勞時,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

為什麼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伸懶腰時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於心髒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由於上肢、上體的活動,能使更多含氧的血液供給大腦,使人頓時感到清醒舒適。

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告訴我們,人腦的重量雖然隻占全身體重的1/50,而腦的耗氧量卻占全身耗氧量的1/4。人類由於直立行走等因素,身體上部和大腦較易缺乏充分的血液和氧氣的供應。久坐不動,加上大量用腦工作容易引起大腦缺血、缺氧症狀,頭昏眼花,腿麻腰酸,所以經常伸伸懶腰,活動活動四肢對消除疲勞是絕對有好處的。

細節小警鍾:

春三月要常梳頭,因為梳頭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起到滋補和堅固頭發、健腦聰耳、防治頭痛的目的。

春季多吃蜂蜜防感冒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宜適當吃些甜食。這是因為,冬天過後,人們在春天裏的戶外活動增多,體力消耗較大,故需要較多的能量,但此時脾氣較弱,也就是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還不適合多吃肉食,因此,增加的能量可適當由糖供應。

糖的極品是蜂蜜,故蜂蜜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補品。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潤腸通便。春季氣候多變,天氣乍寒乍暖,因此,人就容易感冒。

由於蜂蜜還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現代科學分析,蜂蜜含有多種礦物質與維生素,為人體代謝活動所必需。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用1~2匙蜂蜜,以一杯溫開水衝服或加牛奶服用,對身體有滋補的作用。尤其是老人,更為適合。

細節小警鍾:

清晨空腹喝一杯蜂蜜水可以有助於清理腸胃,對便秘者有較好效果,比例隻需水中有一點點甜即可。蜂蜜可以直接食用、兌水喝或者塗在糕點上吃。如果是兌水的話,一定不能用沸水,溫水即可。

春季小心舊病回頭

醫療氣象學研究表明,四季之中,氣溫、氣壓、氣流、濕度等氣象要素最為變化無常的時候就是冬春交替之際。由於氣象要素的多變,常會引起許多疾病複發。最為常見的有:

冠心病。每年2至4月份是心肌梗死的一個發病高峰期。主要是天氣變化無常,忽冷忽熱,時風時雨,常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惡化。

風濕性心髒病。主要是由於風濕熱反複發作侵犯心髒引起的。常因寒冷、潮濕、過度勞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後複發或加重。研究表明,春天是“風心病”複發率極高的季節。

關節炎。關節炎病人對氣候的變化甚為敏感,尤其是早春,氣溫時高時低,時風時雨,關節炎患者症狀明顯加重。因此,患者應重視關節及腳部保暖。如果受寒,應及時用熱水泡腳,以增加關節血液循環。

哮喘病:哮喘病人對氣象要素的變化適應性差,抵抗力弱,極易引起複發或是病情加重或惡化。

春季皮炎:春季皮炎主要表現為脫屑、瘙癢、幹疼等症狀,因此應該盡量少曬太陽,不用劣質化妝品,多吃新鮮蔬菜,應該禁食導致過敏的蝦蟹等。

細節小警鍾:

在鮮花盛開、花粉飄香的季節,有過敏體質的人應盡量少賞花,外出時最好著口罩和墨鏡,以減少接觸花粉的機會。

春天運動剛出汗就好

俗話說:春捂秋凍。春天鍛煉應注意身體保暖,覺得身體微微發熱時再減衣。此外,春天運動不能過度,不要練得汗流浹背。

人們總認為出汗越多,運動效果越好。其實不然。在氣溫適宜的情況下,出汗絕對有很好的鍛煉效果。但春季的氣溫與夏季相比還比較涼,出汗過多會讓毛孔擴張,涼濕之氣乘機侵入體內,容易使身體受風寒而著涼感冒,從而誘發呼吸道疾病。

中醫認為,汗與心和血有莫大的關係,一定量內的流汗有排毒作用,但如果汗液排泄過多,則會帶走體內一些珍貴的微量元素,會耗人心血、損人陽氣。因此,春季鍛煉不宜出汗過多,剛出汗就差不多了,鍛煉結束時還要立即擦幹汗液,換上幹淨衣物,以防著涼。若已經感冒,應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後再運動。

細節小警鍾:

出汗越多並非鍛煉效果越好。一些無汗運動,如散步、騎車,同樣可以起到預防或減少各種慢性疾病的作用,那些稍微運動就汗如雨下的人,有必要去醫院檢查一下。

夏季食薑不宜過多

“冬吃蘿卜夏吃薑,百病不生顏不老。”這是流傳在我國民間的養生之道。然而,生薑雖然是“容顏不老方”,但不宜過多食用,過多食用甚至會導致多種不適症狀。

夏季適當吃薑有益。古醫書《奇效良方》中有這樣的記載:“一斤生薑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茄香一處搗。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世容顏長不老。”

我國傳統中醫認為,生薑性微而味辛,功能健脾胃、散風寒,有“薑能疆禦百邪,故謂之薑”之說。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人體容易內生幹燥之氣。生薑不僅能夠刺激人體發汗,而且具有暖胃、祛痰、祛風、散寒、解毒等功效。

臨床研究表明,生薑還有一種類似水楊酸的有機化合物,相當於血液的稀釋劑和防凝劑,對降血脂、降血壓、預防心肌梗死,均有特殊作用。

生薑雖然作用很大,但夏季服用卻應該適可而止。由於生薑中含有大量薑辣素,如果空腹服用,或者一次性服用過多,往往容易給消化係統造成很大的吸收壓力,還容易刺激腎髒,引起口感、喉痛、便秘、虛火上升等諸多症狀。

細節小警鍾:

夏天牛奶別冰凍,因為太過冰凍的牛奶會破壞其蛋白質,另外,日光、燈光也會破壞牛奶的維生素營養。所以鮮奶應該放在陰涼的地方,如果冷藏,溫度不能低於2~3℃,且不能長時間放在冰箱裏。

夏季這樣睡覺最傷身體

為了抵禦夏季高溫燥熱,很多人在睡覺時習慣性使用一些“小技巧”,他們認為這樣能幫助睡眠,其實不然,有些習慣性做法很可能傷害到自身的健康。

1.開著電風扇睡覺

很多人為“貪圖”涼快,在睡覺時開著電風扇直吹。這樣是“涼快”了,可是危害也不小。因為入睡後,人體的血液循環減慢,抵抗力減弱,開著電風扇吹風,極易受涼而引起感冒。

2.光著膀子睡覺

人體的溫度是靠皮膚上的溫度不斷變化來保持恒溫的,腹部和胸部的皮膚上溫度幾乎不變。所以天氣再熱也要將被單蓋在胸腹部,以免受涼而生病。

3.躺在地上睡覺

夏天有人喜歡在水泥地板上或草坪上睡眠,水泥地麵幹燥,但既涼又硬,草坪雖柔軟,但比較陰暗潮濕,睡在這類地麵上易發生感冒、風濕性關節等疾病。

4.睡前在地上潑水

有些人為了消除一天的疲勞,希望晚上睡個好覺,在室內地麵澆水以達到降溫之目的。其實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這會使得空氣比澆水前更渾濁,對人身體十分不利。

細節小警鍾:

有的人睡覺時喜歡手臂上抬或把手臂放在枕頭下,這些睡覺時手臂的姿勢屬於不良的睡覺習慣,對人體健康危害不小,影響肌肉放鬆易造成反流性食道炎,所以睡覺時最好把兩手臂放在身體兩側。

天熱別讓腳著涼

到了夏天,人們光腳穿涼鞋的時候比較多,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使腳受寒,而這會影響內髒,引起胃疼、腰腿痛等。

醫學研究證明,腳距離心髒最遠,供血最差,腳的脂肪層薄,保溫差,所以腳掌皮膚溫度最低,極易受寒。一旦腳部受涼,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使抵抗力顯著下降。此時,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就會乘虛而入,引起感冒等多種疾病。

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受涼後,正常運轉的血管組織收縮,時間長了會導致血管舒張功能失調,誘發肢端動脈痙攣、關節炎和風濕性疾病等。所以夏天要注意腳的防護,不能隨便光著腳到處走,也不能讓腳在冰涼的水裏待著。

細節小警鍾:

有皮膚過敏史的人,盡量不要穿塑料涼鞋和拖鞋,最好穿布涼鞋或竹涼鞋。要是你喜歡穿這種塑料涼鞋,則要穿上襪子,避免腳部與涼鞋直接接觸,這樣皮炎就不會光顧你了。

夏季應多點苦少點鹹

夏令食譜的味道不要太重,宜偏於清淡。比如不飲烈性酒,不用過濃的調味品,忌食辛辣食物等。此外,特別要注意以下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