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四季養生——按春夏秋冬有規律養生(2 / 3)

1.少鈉多鉀。鈉主要以鹽的方式存在,攝入過多可能誘發諸如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等多種致命性疾患。一旦提高了人體細胞內的鉀含量,削減鈉的含量,不僅能降低上述諸病的發生幾率,而且能糾正正常細胞的變異,甚至促使癌細胞“改邪歸正”。一日三餐吃淡一點,將每天的食鹽量減少到6克以下,不僅是夏季的飲食原則,也適用於其他季節。

2.吃點苦味食物。中國醫學認為,夏季人們之所以常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的感覺,乃是源於夏令暑盛濕重,既傷腎氣又困脾胃之故。而苦味食物可通過其補氣固腎、健脾除濕的作用,達到平衡身體機能的目的。苦瓜、苦菜、蒲公英、蓮子、百合等都是佳品,可供選擇。

細節小警鍾:

夏季人們飲水較多,胃酸相應減少,使食欲減退,適量吃醋可增加胃酸的濃度,生津開胃,幫助消化。

驅蚊:拒收“紅包”學八招

1.運動後應盡快洗澡,保持皮膚清爽。天熱流汗多,要及時用紙巾、手絹擦去汗液。

2.如果日常活動場所內的蚊子較多,應身著長袖衣服。這倒不是因為身上多了層布,蚊子就無法用口針紮進去吸血。實際上,蚊子的口針十分尖利,連牛皮和厚牛仔褲都能穿透,夏天穿的衣服根本不堪一“叮”。衣服的功能主要是用來遮掩汗液等皮膚分泌物的氣味,讓蚊子無法追蹤而來。

3.戶外運動最好穿著白色衣服,因為白色衣服反光能力強,有驅趕蚊子的效果。

4.夏天切莫因嫌熱而不穿襪子,這樣會使汗水氣味快速揮發,把蚊子引來對人體其他部位發起攻擊。穿上吸汗效果好的襪子不僅能有效降低皮膚濕度,還可遮掩氣味。

5.到蚊子多的地方去不宜使用香水等氣味濃鬱的化妝品。

6.用橘紅色玻璃紙或綢布套在燈泡上,蚊子最怕紅色光。

7.在燈下掛一把香蔥,或用紗袋裝幾根蔥段,各種小蟲都不會飛來。

8.在室內的花盆裏栽一兩株西紅柿,西紅柿枝葉發出的氣味會把蚊子趕走。

細節小警鍾:

消除蚊蟲之害,最重要的就是從源頭消滅它,及時清除瓜果、菜幫、殘羹剩飯等生活垃圾,搞好室內外的衛生。

夏季養生“清”為貴

中國醫學有“天人相應”的養生之說,就是說人體要適應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的變化。夏天的特點是“熱”,故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因此,夏季養生的關鍵在於“清”。

思想宜清靜: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悶熱不安和困倦煩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切忌火爆脾氣,遇事一蹦三跳,因燥生熱,要防止心火內生,心靜自然涼。

飲食宜清淡:炎夏的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但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製殺滅病菌,預防胃腸道疾病。

居室宜清涼: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中午室外氣溫高於室內,宜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陰涼的環境,會使人心靜神安。

遊樂宜清幽:炎夏不可遠途跋涉,應就近尋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氣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園林散步鍛煉,吐故納新。傍晚,若漫步徜徉於江邊湖畔,那習習的涼風會使你心靜似水,神怡如夢,滌盡心頭的煩悶,暑熱頓消。

細節小警鍾:

天氣漸熱,“三豆湯”又該上餐桌了。“三豆湯”由綠豆、赤豆和黑大豆一同熬製而成,既是藥品又是食品,具有清熱解暑、散血消腫之功效,還可治傷風感冒、夏季頭痛、鼻塞不通等。

養生“涼茶”清涼一夏

所謂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做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治療冬日幹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吃火鍋、吃小龍蝦、吃辣子魚、吃燒烤,凡是遭遇可能讓人內火上升的食物,很多人總會在同一時刻將目光投向涼茶。

涼茶的作用是清熱解毒、清肺潤燥解暑,涼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以說是“生命源於水,健康源於涼茶”。製作涼茶所使用的草藥能有效去除人體內的毒素,起到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抗禦細菌、病毒的感染,平衡陰陽、柔潤肌膚的作用。

除了清熱解毒外,涼茶還可去濕生津、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等,還可治目赤頭痛、頭暈耳鳴、疔瘡腫毒和高血壓,夏天完全可以當清涼飲料飲用。

細節小警鍾:

需要注意的是,喝涼茶也要對症下藥,而且喝涼茶也要依個人體質而異。體質差及寒體型的朋友,不宜喝寒涼涼茶,因為喝了身體不僅受不了,還可能引起腎虛;而熱體型的人則相反,對寒涼茶沒有大的禁忌,不過也應分清自身熱氣上火的類型。老人、嬰幼兒和剛生完小孩或者是經期之後的婦女也不適合喝涼茶。

秋季養生貴在巧

一般說來,秋季養生可以分為初秋、中秋和晚秋3個階段。

初秋之時,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節約生冷,以防疾病,此時宜進補養之物以生氣。《四時纂要》上說:“取枸杞浸酒飲,耐老。”

中秋炎熱,氣候幹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食品。其次,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C、E類食品,如胡蘿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抗病能力。

晚秋季節,心肌梗塞發病率明顯增高。專家指出,秋冬季節之交(約十一月份)為心肌梗塞的高峰期。高血壓病人,秋冬之交血壓往往要較夏季的血壓增高20毫米汞柱左右,因此容易造成冠狀動脈循環的障礙。此時日常飲食中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可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切忌進食過飽,其晚餐以八分飽為宜,晨起喝杯白開水,以衝淡血液。日間,多喝淡茶,堅持每天喝二三杯茶水,對心髒有保健作用。

細節小警鍾:

除陽虛體質者外,立秋後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秋季養生“肺”為先

中醫認為,“秋氣通於肺”,即肺與秋氣相應,秋季肺氣旺,故秋季既是傷肺之際,又是養肺之時,關鍵在於如何調理。秋季養生保健,首先應調理、輔養肺髒。

飲食養肺

秋季飲食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宜,如芝麻、蜂蜜、紅棗、銀耳、梨、橄欖、百合、鮮藕和綠豆等柔潤之品,飲食宜清淡、爽口,不食大辛大熱、辛辣煎烤等辛辣燥熱之品。多食秋令時鮮果蔬,如荸薺、百合、蘿卜、柿和橘,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之功效。

補水養肺

秋季多風幹燥,空氣濕度小,汗液蒸發比夏天悶熱中要快,故秋季人體同樣容易失水。秋季應多飲水,多吃水果以潤肺,保持肺和呼吸道的潤滑。飲水要合理,少量多次,體育鍛煉活動量大更應多飲水。

藥粥潤肺

藥粥為秋日佳品,老少病弱皆宜。藥粥能和胃健脾、潤養肺燥。在煮粥時加入百合、芝麻、栗子、秋梨、菊花和胡蘿卜等“藥食兩兼”的物品,即能收到益肺潤燥、滋補強身之效。粥須熱食,以禦秋涼。

潔膚養肺

中醫認為皮膚為肺的外圍屏障,秋燥最易傷皮膚,皮膚的養護首先要補充水分,多洗溫水浴,浴後擦些護膚品。洗澡按摩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肺和皮膚氣血流暢,皮膚充滿活力,從而潤膚益肺。加強飲食營養,多攝入些維生素A、C、E等“美容維生素”,以保持肌膚的活力和健美。

早睡早起,起居順時。中醫提倡秋三月應早睡早起,順應自然。秋季是萬物收獲的季節,天高氣爽,早睡以避風寒,早起以從清爽,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早睡早起,養神寧誌:聞雞起舞,堅持早練,使肺氣清,外邪不易侵入。秋天正是練氣功、打太極拳的黃金季節,借此增強體質、抗禦病邪。哮喘、老慢支病人更應注意養生保健、預防發作;已發作者應抓緊治療,以減輕入冬後更嚴重的症狀。

細節小警鍾:

適當秋凍可提高皮膚和鼻粘膜的耐寒力,改善心肺功能,從而提高呼吸道和肺部的耐寒抗病能力。秋凍訓練除少穿衣服外,還有“冷水鍛煉法”,即從初秋起就冷水洗臉、冷水擦浴,持之以恒。

立秋要學會防“燥”

不知不覺中立秋了。立秋即是秋季的開始,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秋燥對人體會產生什麼影響,具體該怎麼應對呢?

一是多補充水分。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應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津液。喝水或飲料時,以少量頻飲為佳,並且要少喝甜味飲料。

二是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梨、橙子、柚子、黃瓜、蘿卜、藕、銀耳等水果、蔬菜有生津潤燥功效,要多食用。另外,還應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髒的清肅之性。少吃辛辣、煎炸性食物,如蔥、薑、八角、茴香、炸雞腿、油條等,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三是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等),以促進排便。因為如果大便不通暢,積在腸內時間過長就會化火,從而減弱體內津液,所以,促進排便也是防止秋燥的一個重要方法。

四是少洗澡。秋季洗澡不宜過勤,尤其是不宜用過熱的水洗,而且要少用香皂、潔膚液等堿性清潔劑。

五是多運動。秋季氣候已逐漸轉涼,適合人們做各種運動,對預防秋燥也有好處。因為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津液自然也就充盈。

細節小警鍾:

秋季口幹時要盡量少說話。話說得太多,也能傷津耗液,使人口幹咽燥,因此少說話也是預防秋燥傷身的簡單而又科學的方法。

秋季“護胃”重五養

入秋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複發季節。我國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

那麼,秋季如何護胃呢?這就要重“五養”。

保暖護養。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凍”要適度,不要勉強挨凍而凍出病來。

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黏膜和潰瘍麵而加重病情。

忌口保養。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另外,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導致病情惡化。

平心靜養。專家認為,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影響胃病的康複。

運動健養。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複發,促進身心健康。

細節小警鍾:

胃火旺盛的人,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適度攝入苦瓜、黃瓜、貢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秋季最怕受涼的三部位

深秋時節,氣溫漸低,人體的胃部、腰部、腿部對氣溫下降極其敏感,要特別注意這三個部位的保暖。

胃部:天氣轉涼後,胃部容易抽搐,引起胃痛、腹瀉等症狀,尤其是那些身體比較瘦的人,胃部的保暖就更重要。因為身體較瘦的人通常胃壁較薄,在氣溫變化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痙攣,輕者導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產生嘔吐和腹瀉等情況。因此,醫生特別提醒,一些女性身體本來就單薄,更要注意不能為了時髦穿得太少,造成腸胃和身體“雙重受損”。此外,要少吃生冷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腰部:天氣轉涼會使腰肌勞損、棘間韌帶損傷等疾病的症狀加重,原本並不明顯的痛症會一下子暴露出來。深秋時節,早晚溫差大,要及時增添衣服,防止腰背受涼,晚上睡覺時更要注意腰背保暖,防止因受涼而使腰痛加重。

腿部:深秋是關節炎的始發期,很多人的關節在這時開始怕冷、怕風甚至出現刺痛。天氣漸涼,要注意保暖,多用熱水泡腳或用熱水敷膝關節。醫生建議最好不要用護膝給膝部保暖,因為護膝彈性很大,用在膝部縮緊了周圍血液循環的疏通,使膝部的活動更困難。

細節小警鍾:

洗臉後,可以在口唇上塗些油脂或50%的甘油能防止口唇幹裂,另外還要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瓜果,以補充體內的水分和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