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會務安排(3)(2 / 2)

這麼一次一般的、中型的工作會議的成本竟然達到7.3萬餘元,平均每個會議代表花費665元,即10天會議的花費,相當於他們工作三個多月的工資。

正因為會議成本高,所以,會議成效成為很多管理者注目的問題。美國和日本都很重視對會議的科學組織和管理。1987年美國報刊列出的最吃香的25個職業中,就有一個是“會議策劃專家”。日本的一些工業公司,每次開會時,都要把會議成本分析賬掛在醒目處,以提醒會議人員節約時間,提高會議效率。還常邀請會議研究專家作為旁觀者參加會議,請他們對會議質量進行評估,提出建議。有人預料,會議學可能成為管理學的一個分支脫穎而出。

2.提高會議質量

會議多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外有些會議研究者發現,企業經理在會議上所花費的時間達50%以上。據日本效率協會統計,全日本科長以上管理幹部工作時間的40%是在開會。

我國50年代曾反對過的“五多”之一是“會議過多”;80年代依然如故。有人調查後發現,某行政機關科長以上的幹部,每月僅開會,就占去整個工作時間的40%以上;一位副市長每月參加各種會議,竟占去整個工作時間的60%~80%,而其中約有1/3的會議,是可參加可不參加的。時至今日,會議成災仍未得到控製,請看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莆田市委書記鄭義正含帶苦澀給自己寫下的這副對聯:“這文那文‘文山’高百米何時可越過,會來會去‘會海’深萬丈哪日能跳出。”他向記者提供了一張1989年參加會議的統計表:全省性會議11次68天。市直機關各類會議113次64天,市委會議83次58天。平均每星期赴會4次,全年有一半多時間“泡”在會裏。真所謂“大會三六九,小會天天有”。

“會海”與“文山”是一對孿生姐妹,會議多文件必然多。因為大多數會議,會中少不了動員報告、典型發言和大會總結。散會時,每個代表免不了帶回一大包的會議文件。反過來,文件多會議也必然多。傳達文件要層層開會,討論文件要分片開會。文山與會海這樣互相交織,愈演愈烈,必然造成嚴重的公害。就會海而言,那一個個準備不充分的會,一個個輪流表態的會,一個個隻圖形式不管實效的會,一個個吃喝遊玩之風勁吹的會,不僅耗費了國家大量的人力、財力,而且使一些領導者陷入無效會議的無效勞動之中,影響他們進行有效性管理,進而降低了他們在群眾中的威信。

文山會海的產生,既有體製方麵的原因,又有思想觀念、工作作風方麵的原因,需要進行綜合治理才能克服。在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的今天,再不能讓文山會海拖我們的後腿了。精簡會議,提高會議質量;精減文件,克服文牘主義,已尖銳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比如,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為克服會議多、文件多、領導幹部事務性活動多的現象,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就作出了《關於改進領導作風的規定》(1992年3月14日),其中的第三條是堅決精簡會議,內容如下:“目前會議過多、會期過長、人數過多、規格過高的情況很突出,必須堅決改變。凡不結合實際研究解決問題的會議就不要召開。凡可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的就不要召開會議。凡可合並召開的會議就要合並召開。凡可由部門召開的會議,就不要用省委、省政府名義召開。必須召開的會議,要講求實效,真正解決問題。要嚴格控製會議規模和會期,少開大會,不開長會,不要照套上級的相應規格。省直部門召開的會議,非經省委、省政府批準,不得要求下級黨政領導參加;也不要邀請省委、省政府負責同誌參加,如確有需要的,經批準後可請分管的負責同誌參加。”

在精簡會議的同時,還要著力提高會議質量。提高會議質量的關鍵是:每次會議的指導思想、目的、任務要明確、集中,不開泛泛而談、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會;會前要圍繞會議主題,把有關文件、資料發給與會者,與會者要認真閱讀,心中有數,不開無準備的會;領導要加強對會議的指導和控製,秘書人員要做好各項會務工作,不讓會議如放羊跑馬,離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