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老師們對我講:“明日有1600人聽課。”

在武漢,有1900人聽課;在哈爾濱,有2000人聽課。在鄭州,馬正老師對我說:“明天在鄭州大學禮堂的舞台上上課,台下有2000個座位,票很緊俏,在過道上又臨時加了200個小方凳,聽眾2200人,劉副市長也會來聽課,不預習有把握嗎?”

自信於自己“商量”的長處,我踏實以對。

1989年國慶節,我去北京參加全國勞模會。剛到住處,北師大張鴻苓教授和北京教育學院劉全利主任便來拜訪。“你給我們上公開課吧!”我說:“預先不是說好到京後的第三天才上課嗎?”“第三天是給全市語文教師代表和教研員上,上課的都是普通中學的學生。今天下午,重點中學的老師想聽聽你如何給重點中學的學生講課。”

我說:“上就上吧。我目前正講第三冊教材,從裏麵找篇課文吧。”

“不是,老師們想聽聽你是如何調動剛入學新生的自學積極性的,就講第一冊教材。”

“那我沒帶教材該如何是好?”“不用著急,下午到會場就會有了。”

下午1∶50,張教授將準備好的教材遞給我,我匆匆忙忙作了8分鍾的備課,2∶00入會場。課堂上的學生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實驗中學。於是,我老實地說:“同學們,上午10點多我趕到北京,10分鍾之前才拿到教材,沒備好課就來上課了,如何上,咱們商量著來吧!”同學們一聽就笑了,學生喜歡放下架子,真心實意的老師。

“今天我們上小說《最後一課》。大家講講學一篇小說,要完成幾項任務?”同學們暢所欲言。“好了,我們完成這樣5項任務。”、“大家第一項是做哪件事?”、“60分鍾完成5項任務可不可以?”、“分析人物形象這項任務,是我講好,還是學生幹部講好?是大家一起討論好,還是各自查資料好?”

實驗中學的學生充滿智慧,盡管備課不盡如人意,但在同學們的積極配合之下,教學任務順利完成了。同學們都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不願意下課,下課了仍把我圍在其中,讓我為其簽字,問這問那……我在西藏上完課,第二天準備離開時學生們都前來看望我,為我送行。我在烏魯木齊講完課,準備下課時,學生們一致要求延長課時,我在廈門講完課後學生們大聲說道:“老師,我們請求拖課。”我便問道:“拖課是什麼意思?”學生們答道:“拖課就是已經到了下課時間,但仍不下課。”“噢!原來是北方人稱作壓堂的意思。”“那打算壓堂多久?”“老師想壓多久就壓多久。”於是我就利用那寶貴的十幾分鍾講了講關於開發人的大腦潛力的方法。

也會有剛結束課回到盤錦,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師生的來信的事情發生。有來自四川、安徽、學生的問候信;有來自蘭州學生寄來的祝福卡……於是,就有一些老師問我:你與學生在課前素昧平生,在講台上與學生初次見麵,才會告訴學生此堂課要講哪篇文章。你有什麼秘訣,可以讓學生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與你進行了情感的交流,並取得了學生們的尊重與理解?

說實在的,我確實沒有什麼秘訣。假如一定說有,即便是我那兩個字的優勢:時時與學生商量。

作為班主任,假如事事均與學生們商量,肯定會容易收到效果。

商量,並不代表著都由老師說了算。即便是老師的主張和方法都沒有錯誤,也要商量著來,比如“我們應到客運站勞動”這件事,如果用命令的口氣來對待學生,學生自然不樂意接受,而如果以商量的口氣來對待學生,那麼就會較容易被接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們看到勞動的長處,那麼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們的勞動積極性。

教師工作的三方麵成就感

雖然絕大多數教師的生活比較清貧、艱苦,可是大家依然以肩負培養未來人為己任,苦中作樂,情係國家發展,心係赤子之心,用自己辛勤的耕耘來表現出對祖國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很多老師毫無怨言地在居住環境差,收入低,勞心耗神的學校默默奉獻著,毫無怨言地做很多人都看不起的孩子王。

我就是甘願當教師的這類人群中的一員。於是,我們這群甘願當教師的人時時在一塊談論,發現這清貧的工作中的樂趣,以此來鞭策、鼓舞自己更加認真負責地、更積極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