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沃德1862年,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少年時隨家人移居北美,定居在伊利諾依州斯普林菲爾德市。
羅森沃德的家境不大好,為了維持生活,中學畢業後,他就到紐約的服裝店當跑腿,做些雜工。羅森沃德從年幼時就受猶太人的教育影響,使他擁有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確信凡人皆有出頭之日,一個人隻要選定了目標,然後堅持不懈地往目標邁進,百折不撓,勝利一定會酬報有心人的。羅森沃德本著這種精神,十分賣力地賺了幾百塊錢。
“我要當一個服裝老板。”這是羅森沃德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除了在工作中留心學習和注意動態外,把全部的業餘時間用於學習商業知識,找有關的書刊閱讀。到1884年,他自認為有些經驗和小額本金了,決定自己開設服裝店。可是,他的商店門可羅雀,生意極不佳,經營了一年多,把多年辛苦積攢的一點點血汗錢全部賠光了,商店隻好關門,羅森沃德垂頭喪氣地離開紐約,回伊利諾依州去。
痛定思痛,羅森沃德反複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最後,他找出了原由:服裝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但又是一種裝飾品,它既要實用,又要新穎,這才能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而自己經營的服裝店,沒有自己的特色,也沒有任何新意,再加上自己的商店未建立起信譽,沒有銷售渠道,那是注定要失敗的。針對自己出師不利的原因,羅森沃德決心改進,他毫不氣餒,繼續學習和研究服裝的經營辦法。他一邊到服裝設計學校去學習,一邊進行服裝市場考察,特別是對世界各國時裝進行專門研究。一年後,他對服裝設計很有心得,對市場行情也看得較為清楚。於是,決定重整旗鼓,於是,他向朋友借來幾百美元,先在芝加哥開設一間隻有10多平方米的服裝加工店。他的服裝店除了展出他親自設計的新款服式圖樣外,還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對已定型的服飾改進,甚至完全按顧客的口述要求重新設計。因為他的服裝設計款式多,新穎精美,再加上靈活經營,很快博得了客戶的欣賞,生意十分興旺。兩年後,他把自己的服裝加工店擴大了數十倍,並把服裝店改為服裝公司,大批量生產各種時裝。從此以後,他的財源廣進,聲名鵲起。
1945年台灣將五大企業開放民營,王永慶決定進軍塑膠工業,他以巨大的勇氣買下了塑膠工業準備大幹一場。塑膠粉粒雖然生產出來了,但月產隻有100噸,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小的。在台灣本土隻能銷售20噸,而日本的同類產品卻是物美價廉,占據了整個台灣市場。
由於產銷不能兩旺,王永慶的台塑公司資金周轉不靈,產品大量積壓,公司麵臨倒閉的危險。
一些股東見前景不妙,擔心的問題成了令人恐懼的現實,紛紛提出了退股。
台塑麵臨夭折的危險,王永慶的事業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
王永慶在四麵楚歌時,決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以常人無法想像的膽識,在股東們紛紛退股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變賣自己大部分的產業,以低價買斷了台塑公司的所有產權,獨自經營。
王永慶這麼做,當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意氣用事。他是在冷靜分析過後才做出這個驚人選擇的。他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
王永慶認真分析了台塑不景氣的原因,發現除了日本產品的競爭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台灣地區的需求量有限,需求與供給之間,一個月要有80噸的差額,台塑的產品在台灣明顯是供大於求。要想改變現狀,隻有打開台灣以外的市場一條路可走。
但是要想把台塑的產品外銷,靠月產100噸的產量是極不現實的,沒有任何競爭力,唯一的辦法就是擴大再生產。王永慶決定馬上擴大生產規模。在旁人看來,月產100噸都賣不出去,還想擴大生產規模,不是瘋了就是傻了!
王永慶擴大生產規模的決定不是盲目的。因為台灣是世界上主要的燒堿生產基地之一,生產燒堿過程中被棄之不用的70%的氯氣,為塑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經過幾次擴大生產規模,又實行塑膠產品的深加工,終於使台塑企業起死回生,台塑的航母一點一點地成形了。
王永慶在台塑徹底站穩腳跟之後,沒有滿足,而是把目光轉向了木材業,投資創辦了“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從而結束了台灣紙漿進口的曆史。後來又與日商合作,成立生產聚丙烯腈纖維紗的台旭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王永慶的產業可以說是遍布台灣各地,跨化學、木材、紡織等很多個部門,被譽為“主宰台灣第一大企業家”。1980年,他又進軍美國,在美國擁有了3個石化原料廠以及11個下遊工廠,被美國石化界稱為“不可輕視的勁敵”,成了真正的富人。
亨利由於看到房產銷售的情勢大好,決定代理銷售活動房屋。當時不少人勸他不要去做,說他不可能做得好。當時他所有的積蓄隻有30 000美元,而別人告訴他最低的資本投資額是他的積蓄的許多倍。
“現在的競爭非常激烈,你能夠應付得了嗎!再說,你在銷售活動房屋方麵又有多少實際經驗?更別提業務管理了。”他的顧問這樣忠告他。
亨利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他承認競爭十分激烈,自己確實缺少資金,而且經驗也不足。“但是,”他接著說,“我收集了很多資料,上麵顯示,活動房屋這個行業正在擴展,我對我可能遇到的競爭進行了徹底的研究。我知道我在銷售方麵可以做得比鎮上任何人都好。我也預料到會犯一些錯誤,但我相信會很快超過別人。”
於是,他毫不動搖地行動了。最後他那堅定不移的信心贏得了兩位投資者的信任,也使他得到了幾乎不可能的優惠——一家活動房屋製造商答應,在不需要現金的條件下,將一些很少量的存貨供應給他。就這樣亨利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年,他賣出了超過100萬美元的活動房屋。正因為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所以才能夠取得這些成果。
可見,一切勝利皆始於個人求勝的意誌和信心。一個人隻要有自信,那麼他就能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在日常生活中,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是,勝利者都是有信心的人。一個人要永遠保持成功的自信!在每做一件事前告訴自己這一次一定會成功,信心將隨著你每一次目標的實現而增長。隨著信心的增長,你會把目標設置得更高,通過努力,獲得更大的成功。
擁有成功的信念,你行,我也行,這是成功的第一個前提。你必須相信你能夠成功並獲得財富,你必須相信自己。自我暗示是建立信心的一個有效的工具,在你把自己的信念列入你精密的計劃或者發財致富的規劃中時,自我暗示也是非常有益的。
為什麼對自己有信心是如此必要呢?原因很簡單: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能幹好,你不可能說服別人相信你的計劃。另外,成功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要掃除成功路上的障礙,克服難以避免的困難,都需要信念引導你走向成功,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體,在為實現計劃的努力過程中,必須確立如下的行為準則:如果你不是真心實意、完完全全地相信自己要做的事,那麼別去做,否則你肯定會失敗。成功需要真心的承諾。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你不會去奮鬥,不會去拚搏,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精力。將信將疑隻會帶來部分成功,但也意味著部分失敗。對自我的懷疑可以從糟糕的結果當中看出。
要想成為億萬富翁,你必須知道,無論麵對多大的困難,對自己的信心及能力要給予完全的信任。
曾經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祥子,現在落魄到了極點,買了回家的火車票以後,口袋裏隻剩下僅有的一元錢了,這便是他的全部家產。
從深圳開出的143次列車開始檢票了,他百感交集。“再見了!深圳。”一句告別的話,還沒有說出,就已經淚流滿麵。
“我不能就這樣走。”在跨上車門那一瞬間,祥子又退了回來。火車開走了,他留在月台上,在口袋裏悄悄撕碎了那張車票。
深圳的車站是這樣繁忙,你的耳朵裏可以同時聽到七八種不同的方言。他在口袋裏握著那一元硬幣,來到一家商店門口,五毛錢買了一隻兒童彩筆,五毛錢買了4隻“紅塔山”的包裝盒。在火車站的出口,他舉起一張牌子,上書“出租接站牌(一元)”幾個字。當晚,祥子吃了一碗加州牛肉麵,口袋裏還剩了18元錢。5個月後,“接站牌”由4隻包裝盒發展為40隻用錳鋼做成的可調式“迎賓牌”。火車站附近有了他的一間房子,手下有了一個幫手。
3月的深圳,春光明媚,此時各地的草莓蜂擁而至。10元一斤的草莓,第一天賣不掉,第二天就隻能賣5元,第三天就沒人要了。此時,樣子來到近郊一個農場,用出租“迎賓牌”掙來的1萬元,購買了3萬隻花盆。第二年春天,當別人把摘下的草莓運進城裏時,祥子栽著草莓的花盆也進了城。不到半個月,3萬盆草莓銷售一空,深圳人第一次吃上了真正新鮮的草莓,他也第一次領略了1萬元變成30萬元的滋味。
要吃即摘,這種花盆式草莓,使祥子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開始做貿易。他異想天開地把談判地點定在五星級飯店的大廳裏。那裏環境幽雅且不收費。兩杯咖啡,一段音樂,還有彬彬有禮的小姐,祥子為沒人知道這個秘密而興奮,他為和美國耐克鞋業公司成功簽訂貿易合同而歡欣鼓舞。總之,祥子的事業開始複蘇了,他又重新找回了以前的感覺。
無論如何都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隻有這樣,你才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才會在失敗中崛起,開創出自己的事業來。
在市場經濟的猛烈衝擊下,我國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商海之潮。很多人都在找致富之路,致富才能滿足物質需求。
從機關幹部到工人,從大學教授到售貨員,從博士到農民,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的人士紛紛“下海”。真可謂商海無垠,水也滔滔,波也滔滔。在茫茫的商海中,工能致富,農能致富,知識分子也能致富。社會麵臨的現實又是:家無隔宿之糧的人固然要致富,就是豐衣足食者亦要致富,否則不能抵禦通貨膨脹。一個繁盛的大都會,金融活動之所以格外活躍,就是因為投資已成為各界人士必然的致富之途,而不是少數人和有關機構的專利範圍。可以說,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所站的人生位置。
這個世界是一個體係,無時無刻不在運作、發展,這個過程中提供著很多創業的機會。
問題是機遇在你麵前,你敢於以果斷的行動去抓住它,使其成為事業成功的契機。這裏麵就有一個信心問題。
獨木橋的那一邊是美麗豐碩的果園,自信的人大膽地走過去采擷到自己的願望,而缺乏自信的人卻在原地猶豫:我是否能夠過得去?——而果實,都被大膽行動的人采走了。
維克多·格林尼亞年輕時是英國瑟兒堡地區很有名的一個浪蕩公子。有一次,在一個盛大的宴會上,他像往常一樣傲氣十足地邀請一位年輕美麗的小姐跳舞,那位姑娘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怒不可遏地說:“算了,請你站遠一點。我最討厭你這樣的花花公子擋住我的視線。”這句話刺痛了格林尼亞的心。他在震驚、痛苦之後,猛然醒悟,對自己的過去無比悔恨,決心離開瑟兒堡,去闖一條新路。他在留給家人的紙條上說:“清不要探問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學習。我相信自己將來會創造出一番成就來的!”結果,經過8年的刻苦奮鬥,他終於發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式試劑”,並榮獲諾貝爾獎,成為著名的化學家。
人並非天生偉大,成功者也不是天生之才,而是自信、主動意識決定了一個人走向成功!像維克多·格林尼亞這樣的“浪子回頭金不換”,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自信人生二百年, 會當水擊三千裏。
——毛澤東
億萬富翁絕不會存有安於現狀的念頭
約翰·伍迪在他從事的體育領域相當成功。年輕時,他多次參加奧運會,累計得過10枚金牌。在他執教的20多年裏,又培養了11位得過世界冠軍的運動員。
“你認為一個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一天,在一次訓練的過程中,他的一個學生問他。
“不安於現狀,永遠追求新高度。”約翰·伍迪說。
約翰·伍迪認為,作為一個運動員,在其成長過程中,會經曆很多階段,在任何一個階段安於現狀,都可能導致運動生涯的終止。比如,一個運動員如果取得地區冠軍就滿足了,他絕對不可能取得全國冠軍;當他取得全國冠軍就滿足了,他絕對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當他取得一項世界冠軍就滿足了,他絕對不可能取得下一項世界冠軍。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經常這樣教導我的隊員。”約翰·伍迪說,“他們沒有讓我失望。”
事實上,整個世界都是競技場,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賽中了。比學習成績,比工作成果,比事業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總是那些不安於現狀的人。
如果你想要成為億萬富翁,就必須存有不安於現狀的念頭。
鬆下幸之助天生體質孱弱,在電燈公司工作時,雖沒有一個使生活穩定的整套計劃,但在鬆下心中卻開始有了“非做個打算不可”的意念。
身體雖然病弱,但他的升級加薪卻很快。婚後第二年,也就是22歲那年春天,鬆下升級做檢查員了。這是一般工人夢寐以求的職位。當然,在所有檢查員當中,鬆下又是最年輕的。檢查員的工作是:前往客戶家,檢查前一天技工完成的工作。大約一天要查15~20戶,因為是鬆下久已熟悉的工作,加上工人都是老同事和老部下,他們的工作習慣鬆下很了解,一看就知道好壞。這種工作很輕鬆,並且總會受到禮遇。
沒想到這個檢查員的工作,竟成為鬆下日後辭職的動機之一。
在做檢查員之前,鬆下自己開始研究電燈插座的改良設計,花了很多心血,終於完成一個試驗品,心裏非常高興。他打算先給主任看,請他批評指教,再請公司把插座都改為這種新式設計。
主任的話卻令人意外:“鬆下君,這東西不行,完全沒有希望,像這種程度的東西,根本沒資格提出來。”
鬆下好像挨了當頭一棒,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過了一會兒才問:“不行嗎?”
“不行。還要多多下工夫啊!”
離開主任的時候,鬆下無法忍住眼淚。本來深信自己的作品是好的,期望過高,所以失望也大。鬆下傷心地哭了出來,他自小就比較愛哭。
過了好久鬆下才明白,那個插座有利也有弊,是完全失敗的作品。於是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研究成功。就在這時,他升級做了檢查員,便把插座的事暫時擱下,專心去做檢查員了。
其間,他不由得又記起以前改良的插座架。“我做得很好,的確比原來的有改進之處,我要把它完成。檢查員的工作,別人看來的確是值得羨慕的輕鬆工作,可是我不滿意。這樣混下去行嗎?”有了這樣的想法,終於有了結論:“辭掉公司的工作,製造電燈插座,賣給公司。主任說不行,那是他看錯了。”
鬆下由此下定決心,辭退工作,然後製造插座,還有各種電器用具。萬一失敗,就再回到電燈公司,做一個終身忠實的從業員。這樣的一次選擇,改變了鬆下整個一生。
如果鬆下心甘情願地守在檢查員的職位上幹上一輩子的話。那不光他本人將徹底平庸,對整個人類社會也是一大損失。
有一個叫李剛的人,他曾經在一家合資企業任首席財務官。在成為首席財務官之前,他工作非常賣命,並做出了突出的成績。老板非常賞識他,第一年就把他提拔為財務部經理,第二年提拔為首席財務官。
坐上首席財務官職位後,拿著豐厚的薪水,駕著公司配備的專車,住著公司購買的華宅,他的生活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他的工作熱情卻一落千丈,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享樂上麵。
當朋友問他還有什麼追求時,他說:“我應該滿足了,在這家公司裏,我已經到達自己能夠到達的頂點了。”李剛認為公司的CEO是董事長的侄子,自己做CEO是不可能的,能夠做到首席財務官就到達頂點了。
他在首席財務官的位置上做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卻沒有幹出一點值得一提的業績。朋友善意地提醒他:“應該上進一點了,沒有業績是危險的。”
沒想到,李剛竟然說:“我是公司的功臣,而且這家公司離不了我李剛,老板不會把我怎麼樣的!”
他甚至在心裏對自己說,豐厚的薪水永遠屬於我,車子永遠屬於我,房子永遠屬於我,沒有人可以奪去,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我。
的確,公司很多工作都離不開李剛。然而,他的糟糕表現,還是讓老板動了換人的念頭。終於,在一個清晨,李剛駕著車,和往日一樣來到公司,優越感十足地邁著方步踱進辦公室裏,第一眼看到的卻是一份辭退通知書。
被辭退了,豐厚的薪水沒了,車子不得不還給公司。而且,他還從舒適的房子裏搬了出來,不得不去租一間小得可憐的、上廁所都不方便的小套間。
永不滿足是使事業成功的強有力的刺激,尤其是與特定的目標相結合的時候。
青年時期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若從此而心滿意足,那將是:獲得最終成功的障礙。“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年隻是平平凡凡的人了。”這句俗語,說透了其中的含義。
貧困的人常能白手成家;反之,繼承父母財產的人,卻往往家道中落。如此看來,沒有欲望的人,就好比沒有上發條的鍾表一樣,要鍾表走動,必須費些力氣,親自上緊發條。有一位母親就說了下麵的話,為她的兒子上緊了發條:“沒有人比你更優秀。但是,倘若你不做番事業來證明,那麼,你與別人也是毫無差異的。”
不能堅持正確目標並為之奮鬥的年輕人,就猶如正在玩耍卻又感到無聊的孩子一樣——他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總是撅著嘴。
突然,你意想不到地得到了10萬美元,你要怎麼利用呢?
曾有心理學者向知識階層提出這個問題。然而,因為被問及的人大部分都有固定的收入,以致所答大體一致:要把一部分當養老金,以旅行或玩樂度其餘生。
要把這一筆意外的財富用來完成人生某個大目標者,一個也沒有。這恐怕是因為持有大目標的人太少了。
意外得來的財富常使受益者大部分脫離了生產者的行列,變成僅僅為消費而生活的人。
不安於現狀,你就會時刻都保持創新的活力和幹勁。能夠充分發揮自我的潛能。個人價值得到最好、最有效的彰顯。因此,絕不要安於現狀,努力行動吧!
沒有追求的人很快就會消沉。哪怕隻有不足掛齒的追求也總比沒有要好。
——卡萊爾
再添一把柴,火就會燃燒
人生如戰場,沒有常勝將軍,誰都會經曆失敗。麵對一次次失敗,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認準自己的目標繼續奮鬥,一直堅持到成功那天。麵對一次次的失敗,許多人心灰意冷、消極頹廢,最終選擇了放棄。他們是被自己的軟弱的意誌徹底地扼殺了,其實他們離成功也許隻差一步。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條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同一個水箱裏,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會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起進攻。一次次失敗後,它毫不氣餒,總是接著向小魚發動更猛烈的進攻。一次、二次、三次……無數次進攻無希望以後,它不再進攻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把中間隔板拿開,鱷魚卻仍然一動不動,任憑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遊來遊去,最終被活活的餓死。
其實這時候那條鱷魚再多一點堅持和努力,就能夠保留住自己的性命!往往,再多一點努力和堅持便能夠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以前做出的種種努力,付出的艱辛便不會白費。令人感到遺憾和悲哀的是,麵對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多數人選擇了放棄,沒有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現實生活中,成功往往就是在你承受不了的失敗和痛苦後,再多一點點堅持,多一點點努力得來的!
你聽過海耶斯·瓊斯令人興奮感動的事跡嗎?他是1960年高欄比賽的風雲人物,他贏得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打破了許多紀錄,轟動一時。他順理成章地當選為參加當年在羅馬舉行的奧運會的選手。他參加110米高欄賽,全世界都認為他能贏得金牌。
但是,出乎意料,他並沒有得到金牌,隻取得了第三名的名次。這當然是個極大的挫折,他的第一個想法是:“怎麼辦呢?我或許該放棄比賽。”要再過4年才會有奧運會,而且他已經贏得所有其他比賽的高欄冠軍,何必再受4年艱苦的訓練?看來唯一合理的路是忘掉比賽,開始在其他事業上尋求發展。
這當然非常合乎邏輯,但是海耶斯·瓊斯卻不能安於這種想法。“對自己一生追求的東西,”他說,“你不能夠事事講求邏輯。”因此他又開始了訓練,一天3小時,一個星期7天,在之後幾年裏,他又在60米和70米高欄項目創造了一係列新紀錄。
1964年2月22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瓊斯參加60米高欄賽。賽前他曾經宣布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室內比賽。大家的情緒都很緊張,每個人的眼睛都看著他。他贏了,打破了自己以前所創的最高紀錄。
在那個時候的老麥迪遜廣場花園,跑者跑過終線之後,就轉進一個彎道,觀眾看不見。瓊斯跑完,走回跑道上,低頭站了一會兒,答謝觀眾的歡呼。然後17 000名觀眾都起立致敬,瓊斯感動得熱淚盈眶,很多觀眾也流下淚來。一個曾經失敗的人仍然繼續堅持下去。他不放棄,而愛他的人們就愛他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