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恒心和堅持見證了億萬富翁的?每一分錢(3 / 3)

他參加1964年東京奧運會,在110米高欄賽中跑出136秒的成績,得了第一,終於贏得了金牌。

後來他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擔任業務代表。

他自願協助推廣所在城市的體能訓練計劃,他的活動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20世紀70年代,世界拳王阿裏因體重超過正常體重20多磅,因此速度和耐力大不如前,他也因此麵臨著告別拳壇的厄運。

1975年9月,四年未登上拳台的33歲的阿裏與另一拳壇猛將弗雷澤進行第三次較量。在進行到第十四回合時,阿裏已經精疲力竭,處於崩潰的邊緣。他隨時都有可能倒下,幾乎再也沒有力氣迎戰第十五回合了。

然而,阿裏並沒有倒下,而是拚命堅持著,不肯放棄。他心裏清楚,對方也和自己一樣,也筋疲力盡了。比到這個時候,與其說在比氣力,不如說在比毅力,最後的勝利就看誰能比對方多堅持一會兒了。他知道此時如果在精神上壓倒對方,就有勝出的可能,於是他竭力保持著堅毅的表情和誓不低頭的氣勢,雙目如電。弗雷澤不寒而栗,以為阿裏仍存著體力。阿裏從弗雷澤的眼神中發現了這一微妙的變化,他精神為之一振,更加頑強地堅持著。果然,弗雷澤表示甘拜下風。裁判當即高舉阿裏的臂膀,宣布阿裏獲勝。這時,保住了拳王稱號的阿裏還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一片漆黑,雙腿無力地跪在地上。弗雷澤見此情景,追悔莫及,並為此抱憾終生。

阿裏的勝利勝在他在最後時刻的堅持,而弗雷澤的失敗就敗在他關鍵時刻的放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例如,房屋是由一磚一瓦堆砌成的,足球比賽最後的勝利是由一次一次的得分累積而成的;商店的繁榮也是靠著一個一個地顧客所造成的。所以每一個重大的成就都是一係列的小成就累積而成的。

按部就班做下去是達成任何目標唯一的聰明做法。最好的戒煙方式就是“一小時又一小時”堅持下去,有許多人用這種方式戒煙,成功的比率比別的方法要高。這個方法並不是要求他們下決心永遠不抽,隻是要他們決心不在這一小時抽煙而已。當這一小時結束時,隻需要把他的決心改在另外一小時就行了。當抽煙的欲望漸漸減弱時,時間就延長到兩小時,又延長到一天,最後終於完全戒除。那些一下子就想戒煙的人一定會失敗,因為心理上的感覺受不了。一小時的忍耐很容易,可是永遠不抽那就難了。

想要達到任何目標都必須按部就班做下去才行。對於那些初級經理人員來講,不管被指派的工作多麼不重要,都應該看成“使自己向前跨一步”的好機會。推銷員每促成一筆交易時,就有資格邁向更高的管理職位了。

教授每一次的演講、科學家每一次的實驗,以及商業主管每一次的開會,諸如此類,都是向前跨一步,更上一層樓的好機會。

有時某些人看似一夜成名,但是如果你仔細看看他們過去的曆史,就知道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偶然得來的,他們早已投入無數的心血,打好堅固的基礎了。那些暴起暴落的人物,聲譽來得快,去得也快,他們的成功往往隻是曇花一現而已。

富麗堂皇的建築物都是由一片一片獨立的石塊、磚瓦所造成的,可是石塊、磚瓦本身並不美觀,成功的生活也是如此。

創富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但是,對於堅定的行動者來說,每一次的挫折和困難,反而隱藏著另一次成功的契機。在這裏,關鍵在於創富者的態度。如果你因此而灰心喪氣,喪失繼續行動的鬥誌,那你就從此再也爬不起來,成了一個永遠的失敗者。但是,如果你能正確對待挫折,在打擊中激發出更大的勇氣、信心和創富智力,光明的前途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意誌不堅定者大凡都有這種情況,無論學什麼或做什麼,隻有三五分鍾的熱情,繼而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專心致誌地學下去或做下去,倘若再遇上一點波折,那更是有了一個極好的借口,趁機開溜,這種人,顯然難成大事。

而意誌堅定者則與之截然相反,不管學什麼做什麼,都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數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即使遇到挫折,亦能自解或受他人指教而得以脫困。一句話,創富者若缺了“堅持”二字,便隨時都有打退堂鼓的可能。因為在創富過程中,要遭遇到的挫折、困難絕不會少,若一遇則退,則大有可能在跳換幾個行業之後,便偃旗息鼓,改換門庭了,一腔創富熱情亦隨之東流。

其實,凡屬日常化經營的行為最是“貴在堅持”,各種挫折和紛擾,隻要你敢於麵對,天下便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人們不是常愛說這樣一句話嗎:“成功往往就在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隻要堅持,柳暗之後必有花明,山重水複之後必現坦途。

堅持行動,是醫治創富道路上一切疑難雜症的良藥秘方。

有力和無力之區別,勤勞和懶惰之區別,成功和失敗之區別,其間之差異猶如薄紙之隔。

請你仔細想一下,業績多你一倍的業務員,比起你8小時工作時間,他工作了16小時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在顧客訪問中你一天10次,他也不過多了你一次而已。而你用了10個小時的心思於工作上的同時,他也隻不過多用了1小時。

諸如此類的事情說明,隻要再稍加努力便可得到非凡的成果。但是多數人,卻在自我滿足後停滯不前了,從而陷入了困難與失敗的陷阱。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堅持是達到目標的關鍵。無論你吃多少閉門羹、麵對多少困難或障礙,你都得培養出絕不放棄、堅持到底的態度。

窮人就是要不怕困難和失敗,才能成功,因為失敗的經驗越豐富,成功的幾率就越大。隻要有向上的決心,必定能在失敗中尋獲成功的鑰匙;如果就此灰心失意,便永遠嚐不到成功的美果。

你若仔細觀察一隻螞蟻,便會發現,這真是種不可思議的生物,因為它從不放棄。如果你在一隻螞蟻麵前放一片樹葉、一根棍子、一塊磚,它一定會從上麵爬過、從底下鑽過、從旁邊繞過,直至達到目的。

我們都該從螞蟻身上汲取經驗,勤奮地工作,不斷追求目標。無論遭遇什麼問題,或身陷何等困境,都絕不能放棄。

有一個商人,當有人問其成功的秘訣時,他隻說了簡短的一句話:“再添一把柴。”

其實,有時成功離我們隻有一步之遙,關鍵時刻,也正是再添一把柴的時候。

再添一把柴,99℃的水就能達到沸點!

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腳踏實地才能成為億萬富翁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下去。這樣事業才有成功的保證。創富的過程也一樣,獲取財富的過程是艱辛的。唯有腳踏實地的一直奮鬥下去,財富的積累才能有所保證,財富的大廈其根基才是牢固的,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相反,若一味好高騖遠、急於求成,那財富的大廈隻會是一個夢中的幻影,不能持久。

張文榮創業不久,由亞龍集團投資開發的四星級酒店公寓——亞龍酒店公寓麵向市場發售,這個位於浦東的房地產項目從品質和地段來說,均可賣到每平方米8 000元,但是張文榮堅持隻賣7 000元。他的這一舉動招致了來自小股東的責怪。張文榮對此表示,因為隻售價7 000元一平方米,所以五六天就銷售一空,資金早些回籠便可投入下一個項目。更重要的是,在保證足夠利潤的基礎上,向廣大消費者和市場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亞龍開發的房子質量好而價不貴,為集團未來房產經營做了免費廣告。

“賺錢不要賺到盡”,這是張文榮的口頭禪,此話反映出他作為商人難能可貴的平和心態,而他本人也意識到,這也正是他在上海幾年打拚下來一直穩步前進的主要原因。他始終認為,做生意和做人都一樣,要著眼長遠利益,而不要盯著眼前的一點得失。

張文榮曾說過,賺錢不要希望一夜暴富,一步一步累積起來的財富最讓人放心。這樣的指導思想使張文榮多年來一直堅持以實業為本,並且以自身積累發展為主。他對自己的經營風格的評價是“謹慎,非常謹慎。”他曾自豪地說,在亞龍集團投資房地產之前,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至今,企業的負債率仍保持在30%以內。

張文榮的致富哲學是高明的,因為他深諳“財富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這個道理。

金錢的積累要從每一枚硬幣開始,不要因為錢小而棄之,任何一種成功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沒有這種心態就不可能得到更大的財富。貪圖更大的財富,結果連本來能夠到手的也丟掉了。你不但要懂得如何創造財富,同時還要知道珍惜每一筆財富。

有兩個年輕人一同去尋找工作,其中一個是英國人,另一個是猶太人。

他們都滿懷著希望,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有一天,當他們走在大街上時,發現地上有一枚硬幣,英國青年裝作沒看見就走了過去,而猶太青年卻激動地將它撿了起來。

英國青年對猶太青年的舉動非常鄙視:真是太沒出息了,連一枚硬幣也撿!

望著遠去的英國青年,猶太青年心中感慨萬分:讓錢白白地從身邊溜走,真沒出息!

後來,兩個人同時進了一家公司。公司規模不大,工資低,工作也很累,英國青年不屑一顧地走了,而猶太青年卻高興地留了下來。

兩年後,兩人又在街上相遇,英國青年還在尋找工作,而猶太青年已成了老板。

“這麼沒出息的人怎麼會當老板呢?”英國青年對此感到不可理解。

猶太青年說:“因為我不會像你那樣紳士般地從一枚硬幣上走過去,對於每一分錢,我都會非常珍惜,而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麼會發財呢?”

英國青年並不是不在乎錢,而是眼睛總盯著大錢而不在乎小錢,所以他的錢總在明天,這就是他不能成就事業的原因。

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金錢的積累是從“每一個硬幣”開始的,沒有這種心態就不可能得到更大的財富。一個成功致富者絕不會放棄每一分錢。

對金錢的態度也反映了一個人對待人生和事業的態度。隻有在任何時候都不好高騖遠的人,才能腳踏實地地為自己的前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反之,不僅不能得到大的財富,小的財富也會與他無緣。

在浙江義烏有個叫李開複

的生意人,他開過許多攤店,也辦過各種大小公司。最早他賣針線,後來賣機械手表到電子表,再後來他賣計算器到手機、電腦,等等。20多年,做生意中他與時俱進、隨機應變,他不斷關閉好景不再的商店和公司,先後賣過100多種產品。正是這種靈活善變的經營方式使他由當初擺針線小攤發展到今天的大型電腦、彩電專賣公司。

“汽車狂人”李書福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高中畢業時,由於三分之差沒有考上大學,便在家鄉台州開了一家小照相館。一年後,他帶著2 000元錢開始新的創業——做電冰箱。幾經磨難,李書福小有成就,年營業額達5 000萬元。1986年,李書福創辦了吉利集團。1989年,李書福的電冰箱工廠產值超過1億元。

後來,由於國家政策調整,李書福不得不放棄電冰箱生產,將價值1 000多萬的工廠送給了國家。轉而開始生產裝飾板。就在這時,海南的房地產熱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這次投資卻讓李書福損失了好幾千萬。之後,李書福又把目光投向摩托車行業,開發出全國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1998年,吉利集團摩托車產量達35萬輛,不但占領了國內市場,還出口22個國家和地區。

李書福進而做出更驚人的決定:造汽車。他投資5億多元,開發家用微型貨車和輕型轎車,每輛售價4萬多元,在國內轎車行業引發“地震”。當時,他放言要生產3~5萬元的家庭轎車,讓人們很懷疑:那能是轎車嗎?後來,夏利等車降至相應的價位時,人們才知道李書福並沒有胡說。

吉利集團經過17年艱辛努力,現已發展成涉足汽車、高等教育、摩托車、裝飾材料、旅遊等領域的國家級大型股份製企業集團,員工從創業時的十幾人,增加到目前的8 000多人,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30多億元。

李開複和李書福的創富經曆都印證了腳踏實地累積財富的道理。“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說的都是這個道理。若你有成為億萬富翁的理想。那麼就千萬要記住,不要渴求一夜之間就暴富。從現在開始,腳踏實地地努力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

——老子

恒心和堅持見證了億萬富翁的每一分錢

人生最大的自由,莫過於選擇成敗,成功者寥若晨星,更少有人青史留名,而失敗者比比皆是。據有關學者研究證明:48%的人麵對一次失敗,就一蹶不振了;25%的人麵對兩次失敗就泄氣了;15%的人麵對三次失敗也放棄了;隻有12%的人麵對無數次的失敗,而不氣餒。永遠地朝著一個方向衝刺,他們堅信隻要方向對頭,方法得當,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成功隻是時間的問題,人生最嚴峻的考驗就是毅力,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戰勝自己是成功者的必經之路。“666”農藥的研製者說:“我不是失敗了665次,而是成功地找到了665次不能成功的方法。”

有一次在美國,因為種種原因,海爾集團CEO張瑞敏與一家大公司接觸後發現雙方難以達成合作。這時候,對方提出了頗具威脅性問題:“如果我們在大陸另選擇一家企業合作,將來其實力一定會很強大,難道你們不怕受到衝擊嗎?”張瑞敏微微一笑,他說:“我想引用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的一句名言回答您:‘我們現在唯一害怕的隻是我們自己。’”

李健最早涉足茶葉經營是在2001年。在這之前他經營著一家超市,由於拆遷,他隻好改行和一個福建籍朋友做起了茶葉生意。那時,茶藝還在萌芽狀態,是一個新興產業,但是利潤空間和發展空間比較大。

可是之前李健對茶藝、茶文化一竅不通。門市開業後麵對顧客提出有關茶的問題,他常常臉漲得通紅,說不出話來,之後隻得求救朋友。看著朋友和顧客大談茶文化,李健第一次認識到茶居然有著這樣深的內涵。李健喜歡上了這一行。

李健和朋友做生意的觀點發生了分歧。生意也開始變得清淡。李健回憶,在一段時間裏不斷的往裏墊錢,根本沒有回款。

堅持完第三個月後,李健與朋友之間的生意思路偏離越來越大,最後隻好分道揚鑣。於是他開始了獨自創業。

經過市場調查,他把茶葉門市地址選在了北京茶葉一條街——馬連道。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李健當初隻是想紮堆的生意好做,並沒在意這一條街上對手們的來曆。事後他才發現這裏的人個個都是茶葉高手,不論是茶道還是銷售,而且他們都來自茶葉生產廠家,從骨子裏有著對茶的理解。唯獨他是個門外漢。

李健選定地址後看中了一間60平方米的門市,年租金4萬塊錢。他交了租金請來裝修工裝修門市,自己趕往茶葉生產地采購茶葉。這是他第一次采購茶葉,由於沒有經驗,又缺乏茶葉知識,采購的茶葉無論在色澤上還是質量上都給日後的批發和銷售帶來了困難。為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他買來好多有關茶葉的書,仔細研讀,凡是上門的客戶也都提供最優惠的價格,以便發展市場。即使這樣他仍是門庭冷落。

李健開始托朋友介紹茶葉銷售渠道,稍有空閑親自背著茶葉樣品去零售店推銷,有時他請人給他看門市,自己背個大袋子到偏遠區縣去找銷售點。而很多時候,他都吃閉門羹,偶爾聽到“我們有供貨方,以後考慮吧”,他都激動半天。“那時我一心想著盡快發展客戶,有時一天隻能吃到一頓飯,一個月下來整個人都快虛脫了。”

在兩個月裏他跑遍了6個城市的茶葉零售店,但是沒有得到回報,他處在了崩潰邊緣。

李健的茶葉門市經曆了整整14個月的蕭條後才開始複蘇。在這期間,他不斷聽到類似他這種門外漢茶業門市倒閉的消息,他的朋友也勸他收手。李健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咬著牙告訴朋友:“我已經喜歡上了這個行業,每個行業起步都會有艱難和困苦,更何況我還沒有認輸。”

隨著李健茶經的提高和市場的辛勤開拓,第13個月開始有了一點利潤,就在2003年春節前的一個月,他的門市賺回了之前的所有投資,還略有盈餘。在2004年,李健的茶葉門市純利潤達到20多萬元。

“我的生意在經曆了10個月以上的冰凍才迎來朝陽,真正賺錢是在第二年的年底。在這期間我也想過退出,但是我看好這個行業的前景,選擇了堅持。我處事的風格就是執著,我認為做生意也需要執著。所以我成功了。現在茶葉消費檔次不斷提高,人們對茶葉的工藝製作、認知程度越來越深,隨之茶葉的市場也將更加廣闊,我想我還會執著下去。”也許李健的成功並沒有多少玄妙之處,唯一的就是他執著、肯鑽研。

隻要有恒心,鐵棒也能磨成針。成功是每天進步一點點,成功是按部就班去完成。在這個意義上說,不成功比成功還難,看一個人,不必看他輝煌耀眼、春風得意之時,而看他身處逆境時是怎樣艱難跋涉的。執著是人類的一種美德。任何天賦、才華、強勢都不能代替。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徹頭徹尾。

黃培源是台灣著名的投資理財專家,他多次提到一個創造億萬富翁的神奇公式。

假定一位身無分文的年輕人,從現在開始能夠每年存下14萬元,如此持續40年。如果他每年存下的錢都投資到股票和房地產上,並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收益率,那麼40年以後,他能累積多少財富?

一般人猜的金額,多數在200~800萬之間,最多的也不超過1 000萬。然而依照財務學計算複利的公式,正確的答案應該是:10281億,一個眾人不敢想像的數字。

也就是說,一個25歲的上班族,如果依照這種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時,就能成為億萬富翁。這個收益其實是每個人都能夠實現的,但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數人並不能堅持下來,很多人隻堅持一段時間就放棄了。而另外的人連做都沒做,所以世界上的億萬富翁還是隻有少數。

每天夜深人靜的時候,卡耐基都會躺在他那張寬大舒適的沙發椅上,對過去,對未來沉思一番。

在西班牙很流行鬥牛,在此之前,小公牛要在鬥牛場裏接受考驗。每一頭被帶進場的牛,得攻擊一名用長矛刺它的騎馬鬥牛士。每一頭牛的勇敢程度,就按照它不顧刺傷、勇往直前的衝鋒次數,定出高低。我們也要承認,生命每天都在接受類似的考驗。如果堅忍不拔,不斷嚐試,繼續衝向前去,就會成功致富。

我們並不是在戰敗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血管裏也沒有失敗的血液在流動。我們不是一隻等待牧人來戳刺的綿羊,而是一頭猛獅,不能和綿羊在一起談話,在一起走路,在一起睡覺。我們不想聽哭泣者的哭泣、抱怨者的抱怨。因為,那些都是有傳染性的疾病。讓他們加入羊群吧!失敗的屠宰場不是命運的歸宿,致富的康莊大道才是我們的前途。

生命的評價是在每一次旅程的終點,而不在起點的附近,但我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達到致富的目標。雖然可能在第一千步的地方遭遇失敗,但成功就隱藏在失敗的後麵。我們不知道它有多遠,除非轉個彎,還要時常換腳步。如果那一步沒有用,我們就采用另一步,甚至再換一步。實際上,一次一步不會太困難。

堅持到最後者必能成功,不懈努力者才能致富。

有學生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怎樣才能學到博大精深的學問。蘇格拉底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對學生提了一要求:“從今天起,我們每天隻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甩手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呢?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大家:“哪些同學一直堅持每天甩手?”有九成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你們告訴我,現在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每天甩手?”這時,整個教室裏隻有一個人舉了手,而這個學生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大哲學家柏拉圖。

因為堅持,柏拉圖終於從蘇格拉底眾多的學生中脫穎而出,功成名就,成為一代大師,獲得了博大精深的學問。其實,蘇格拉底設計的甩手動作隻是一個暗示,其意就是:堅持者必將成功!

堅持,是一把尺子,它衡量著一個人的意誌,把芸芸眾生分為意誌堅強者和意誌薄弱者;堅持,是一塊磨刀石,它砥礪著堅持者的意誌,讓意誌堅強者意氣風發,讓意誌薄弱者望而卻步;堅持,是一架天平,它總是傾向於意誌堅強者,而忽視意誌薄弱者的存在。

堅持其實就是恒心,就是意誌力。古今中外,無論哪個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唯一的共同特征就是超人的意誌力。還沒有聽說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取得了成功的。哪怕是一件小事,能夠長期堅持就很不容易。

在賺錢方麵也是一樣,如果大家能夠像柏拉圖堅持甩手那樣堅持理財,每個人都能夠在這輩子成為千萬富翁。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取代堅持不懈的位置。才幹也不會;沒有什麼比有才幹,但卻沒有成功,更尋常可見的了。天賦也不會,沒有得到獎賞的天賦,幾乎成為一個諺語。教育也不會;世界上擠滿了被教育過的廢物。僅僅是堅持不懈以及決心,就會讓你所向披靡。

——托馬斯·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