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庶民權利與社會公正(1 / 3)

——當代網絡輿情走向探析

傳媒觀察

作者:張慶勝

【摘要】當代網絡輿情的走向主要表現為:輿情下沉,基層矛盾日益凸顯;輿情擴散,真實幹預網絡事件;媒體聯動,網絡輿情“倒灌”傳統媒體;官民互動,網絡輿情影響公共決策;遊戲人生,部分網絡輿情走向娛樂化。

【關鍵詞】網絡輿情 公民權利 社會公正

隨著我國網民群體不斷擴大,新型媒體加速融合,網絡手段多種多樣,網絡媒體逐漸成為民眾言論表達與情緒發泄的活躍平台。因此,探尋當代網絡輿情的走向,無疑具有現實的價值。

一、互聯網引導社會輿情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和新媒體技術的高速行進,互聯網向基層普及、覆蓋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基層矛盾與問題開始頻繁地浮現於網上。其情況之嚴重,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2010年5月,人民論壇雜誌在人民論壇網、人民網、騰訊網等做了關於“當代中國官員的‘網絡恐懼’”問卷調查,總計參與人數6243人。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對於“哪一級別的幹部最怕網絡監督”的問題,人民論壇雜誌問卷調查中心對300位黨政幹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選擇“縣處級”這一選項的占47%,列第一位①。這一數據說明,網絡輿情已成為監督幹部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反襯出主流媒體的監督缺位。而“縣處級”幹部最怕網絡監督,反映了網絡輿情在基層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縣處級幹部懼怕網絡監督有其害怕網絡流言給工作造成負麵影響的因素,也有其自身做法不規範而懼怕曝光的成分。他們多數文化素質較高,視野較開闊,懂得網絡監督的威力,往往小心翼翼地規避網絡監督的風險。但一些基層官員素質偏低,長期的瑣碎事物纏身又使他們忽視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和運用,他們的大膽妄為終於釀成禍端,成為近幾年網絡輿情方麵的反麵教材。近幾年主要的網絡熱點事件大部分發生在縣級或縣級以下地區,卻都掀起了席卷全國的網絡風波。

隨著網絡向基層普及,基層官員的腐敗、墮落、黑暗問題被暴曬於網絡,這些又激起了民眾與政府的對立情緒,社會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這種陣痛預示著民主和進步的曙光,為廣大網民所熱愛,為人民群眾所歡迎,自然,也對網絡輿情的引導提出了迫切而嚴肅的課題。

二、輿情擴散,真實幹預網絡事件

真實幹預網絡事件,就是對網絡中披露的事件進行實實在在的幹預。具體說,就是網民主動參與到事件當中,而不是滿足於看網上消息,發表觀點。比如,“人肉搜索”凝聚網友力量,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的關係型網絡社區活動,這種搜索就具有真實幹預事件的因子,是網絡輿情擴大化的表現。

2009年的鄧玉嬌案,就是網絡意見領袖幹預現實的成功案例。這年5月10日,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政府3名工作人員在該鎮雄風賓館消費時,與服務員鄧玉嬌發生爭執,鄧貴大兩次將鄧玉嬌按在休息室的沙發上。鄧玉嬌拿出刀刺向鄧貴大,鄧貴大受傷,在送往醫院途中身亡。鄧貴大44歲,是野三關政府招商辦公室主任。案發後,鄧玉嬌打電話向警方自首。②次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殺人”對鄧玉嬌采取強製措施。此案發生後,網絡輿論幾乎一邊倒地站在鄧玉嬌一邊,對3名涉嫌騷擾的政府工作人員予以譴責。網友“屠夫”在案發後不久即到巴東縣,走訪鄧玉嬌家人、醫院、看守所等地,實地調查了解事件進程,並將事件進展情況和有關照片發送到網絡上,傳播給受眾。後來,又有網民自發組織到巴東縣“旅遊”,還出現了網民為鄧玉嬌募捐、表演街頭藝術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在網絡民意一邊倒的呼聲裏,法院隻能在宣告鄧玉嬌“有罪”的前提下又當庭釋放了她。在這場網絡戰中,“屠夫”在網民心中的可信度明顯高於當地政府,因此他披露的消息也獲得了話語解釋的霸權地位。由此可見,網絡對現實機體的影響,確實不可小覷。

網絡與現實聯結,盡管不是什麼都解決得令人滿意,人們還是樂意從網上找出路。網絡事件的現實化幹預既已開頭,就會一直發展下去。隨著我國法製和文化建設的日益完善,網絡與現實的聯係與互動將朝著越來越規範,越來越良性的方向發展。2008年以來,我國每有重大災情,一經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報道,網民就會自覺地在網上發起種種公益活動,並走出網絡到現實社會中參與活動,這種積極向上的網絡現實化,成為國家精神文明的亮麗風光!

三、媒體聯動,網絡輿情“倒灌”傳統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