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庶民權利與社會公正(2 / 3)

新媒體的湧現,媒體的融合,使網絡輿論的載體越來越豐富。BBS論壇、網絡跟帖、博客、播客、微博、QQ聊天等成為網絡輿論的重要載體。2010年,“織圍脖”(寫微博)成為社會的一種時尚。這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有與會代表和委員用手機將最新的會議花絮即時地發布到微博上。便利的微博,在政治生活中已經顯現出一定的作用。

突發事件發生時,網友使用微博發布消息,發表觀點,形成網絡輿情,會給有關部門施加難以想象的影響力。過去,政府以規範傳統媒體,控製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來約束網站新聞,就能統一“宣傳口徑”。但是,新型的網絡輿論載體宣告了網民自主發聲、信息反向傳播的Web2.0形態的崛起。新媒體、新信息載體的出現,給政府部門敲響了警鍾,能夠封鎖消息的時代漸漸淡去了。要贏得民心,必須切實貫徹執行信息公開條例,認真做好日常工作,注重細節處理,學會利用互聯網絡,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守土有責,不僅是占領傳統輿論的主陣地,而且要切實地了解、熟練地使用先進的網絡傳媒,公布一線的權威信息,疏導群眾情緒,穩定社會大局。

在網絡輿論的初期,互聯網主要是引用、轉載傳統媒體的報道,幾乎是傳統媒體的電子版。但是,隨著網絡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網絡輿論可以在某些事件的發布上領先,“倒灌”傳統媒體,而傳統媒體則主動參與,積極與網絡媒體聯動,共同推動事件的發展。

2010年,李盟盟“報考門”事件中,河南開封縣陳留四中學生李盟盟未成功提交網絡報考信息,補報時招生辦人員忘了提交,造成李未被錄取。《成都商報》記者牛玉皓8月14日晚在百度貼吧中偶然發現李的帖子,此時河南當地招辦表示無法錄取李。18日此事在報紙曝光,19日成為全國熱點,大量媒體和網友把電話打向河南招辦,20日李被河南政法大學緊急破格錄取。整個事件從被媒體報道到得到解決不到3天,這樣的糾錯速度實屬罕見。牛玉皓在手記中寫道,“不管怎麼說,這件事,都要感謝網絡,感謝記者”③。兩類媒體聯動所能產生的巨大傳播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值得強調,在網絡熱點事件中,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仍是主流,2010年的網絡熱點多數直接由傳統媒體最先報道,繼而才引起網絡熱議,如商丘趙作海冤案等。網絡爆料的事件,往往要經傳統媒體傳播才上升為社會焦點。網絡“倒灌”傳統媒體是網絡輿情的趨勢之一,但在目前的現實下,網絡媒體仍不可能在實際運作功效上超越傳統媒體的影響力。

四、官民互動,網絡輿情影響公共決策

網絡官民互動是近幾年中國政壇的靚麗風景。網絡官民互動的標誌性事件是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期間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們進行在線交流。此後,大規模的網絡官民互動興起。2009年8月23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頭條《官員上網成風尚的背後》報道,據人民網統計,已經有28位省委書記和省長上人民網回答網民留言。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以實名發帖給網友拜年;江西省委書記蘇榮網上問計,840多萬網民傾情赴約;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每天必到“地方領導留言板”看網友留言,遇到重要留言,他還當場打印下來,力求盡快處理……官員“觸網”,使網絡輿情出現了由網民討論、建言的單方向而向官民互動的雙方向發展的態勢。

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與國務院新聞辦處長侯召迅、湖南湘潭雨湖區官員張洪峰等是政界人士中主動“觸網”的意見領袖。近幾年,中國政壇上,部分官員積極上網、一些官員患上“網絡恐懼症”、個別官員發表“雷人雷語”,不同類型的景象使網民飽覽政局非主流的“風光”。顯然,體製內的意見領袖在促進官民良性溝通互動,呼喚社會良知,推動改革前進,促成輿論新格局形成等方麵,有其進步的現實價值與曆史意義。

與傳統的信訪渠道不同,互聯網是一個受到公開監督的民意通道。通過網絡,政府與民眾可以進行公開、高效、及時的溝通互動。政府已經開始主動收集網絡意見,為公共決策服務。比如,2007 年12 月, 國家發改委以“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的名義在其官方網站及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和搜狐網等網站上進行問卷調查,就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 草案)征詢意見。雖然草案最終沒有采納網民意見就獲得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但這種網絡民意調查畢竟將決策過程向公民開放,表達了政策決策希望公民參與的良好願望,在形式上尊重了公民的知情權和表達權。筆者認為,經過一輪輪網絡問政的探索,公民參與政策能力,政府部門網絡行政能力和民主決策的運用水平將會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