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對農宣傳的心理策略(2 / 3)

2、農民在宣傳中的重要性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在社會各階層中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也最大。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奉行“以農為本”的政策,將農民視為“安邦立國”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曆程中,主要的依靠對象和同盟軍就是農民,並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後,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僅形成了以“社會主體論”和“革命動力論”為核心的農民觀,而且還始終致力於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工作,是農村宣傳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毛澤東曾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並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③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更加重視農民問題。他說:“農民的情況如何,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係極大。”④毛澤東在充分肯定農民是革命與建設的主力軍的同時,也明確指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⑤他認為農民是分散的無組織的,必須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進行思想改造,使他們團結起來跟黨走。為此,毛澤東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對農民進行宣傳教育工作,僅從《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文集》的眾多文章中就可以略見一斑。毛澤東的農民宣傳思想是黨的思想寶庫,在黨的宣傳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農民的宣傳心理特征

1、農民對宣傳的接受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宣傳活動就是宣傳者和宣傳對象之間的相互傳遞信息的過程,體現出一定的目標性、情感性和交互性。在這一過程中,宣傳雙方的心理活動對宣傳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為宣傳對象的農民,其心理活動主要表現為接受心理,對宣傳內容既可能會感興趣、歡迎和接受,也有可能會懷疑、否定甚至出現逆反心理,以及表現出其他各種複雜的心理特征。通過這些心理活動過程,可以清晰地揭示出農民的心理文化特征。

2、農民對宣傳的心理需求

農民的心理需求在宣傳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人類的需要可以分為三大類別和七個層次。依照這一理論,也可以將農民對宣傳的需求相應地劃分為三個類別:一是基礎性需要,包括生理和安全需要。作為一個生命個體,農民的需求與任何人都一樣,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婚姻家庭、醫療衛生和安全保障等,但有些需求卻與城市居民不盡相同。例如,由於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不少農民“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於是計劃生育工作便成為了“天下第一難”。如果沒有長期的思想宣傳工作,外加強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計劃生育在農民中是很難推行的。二是心理性需要,包括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農民對於宣傳的接受心理,主要是滿足心理性需求。農民不僅希望通過各種宣傳媒體,了解國內外的新聞事件、生產銷售和供求信息,而且還希望了解就業與教育、文體娛樂、醫藥衛生等其他各種信息。三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農民不僅希望能夠滿足日常生產生活的信息需求,而且還特別希望利用信息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實現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