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對農宣傳的心理策略(3 / 3)

四、對農宣傳中的心理策略

1、正確認識農民的心理需求

正確認識和把握農民的心理需要,是進行農村宣傳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要根據農民的心理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盡量提供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信息內容,包括生產、生活、就業、教育、醫療等資訊,讓農民真切地感覺到宣傳對“胃口”,內容合要求,接受有價值,從而增強宣傳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2、切實尊重農民的個性特征

由於每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征各不相同,對宣傳的策略、方法和要求等也應該有所不同。有的農民性情豪爽,見多識廣,思想開放,也有的農民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善交流,還有的農民喜歡懷疑、否定一切,甚至逆反心理嚴重等。因此,在宣傳中要準確把握農民的個性心理,切實尊重農民的個性特征,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因人施教。

3、準確把握農民的情感因素

農民的情緒和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到宣傳的過程與效果。正常有效的宣傳需要有積極健康的情緒配合,並在情感上加以接受和認可。如果宣傳對象情緒不佳,情感不穩定,宣傳的效果就會受到消極影響而大打折扣。宣傳者一定要準確把握宣傳對象的情緒和情感變化,采取各種有效方法調整不良情緒,調動積極情感,以保證宣傳過程的有效進行。

4、注重利用農民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指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及其同客觀世界的關係,尤其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意識與認知。農民的自我意識反映在宣傳過程中,就是農民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曆、社會經驗和外部環境等,決定對宣傳內容是否認可、接受並采取行動。宣傳者一定要注意了解農民的自我意識,充分利用農民的人生經驗,通過講曆史、敘變化和談感受等方法,引導農民加深對自我與社會的認識,從而達到有效宣傳的目的。

5、積極建構農民的心理環境

在對農民的宣傳過程中,要注意建構良好的心理環境,采取積極主動、坦誠交流的方式,注重平等待人和雙向互動。內容要生動活潑,形式要豐富多樣,語言要通俗易懂。多點“農”字味,少點書生氣。千萬不要高高在上,一味強行灌輸,動輒以勢壓人。同時,還要經常組織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加強圖書室、文化站、廣播台和網吧等文化設施建設,構建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促進農村宣傳工作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①王中,《論宣傳》【J】.《新聞大學》,1982(3):7

②馮鑫,《分析農民作為采訪對象主體的受訪動機》【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6):36

③《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④《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9

⑤《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7

(作者:畢耕,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唐葉,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研究生;褚芬,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