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圓,做人要方?(3 / 3)

說“不”的技巧問題

對中國人來說,拒絕別人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既要注意對方麵子又要調整自己的臉皮,確實比較困難。

事實上,那些顧於麵子不敢說“不”其實是自己意誌不堅。這些意誌不堅的人,通常認為斷然拒絕對方的請求未免顯得太過無情,而若是在答應後方覺不妥,且又力不從心難以履行諾言時,再改變心意拒絕對方,顯然已經太遲。因為,等無法做到允諾的事情,再提出拒絕,給人的印象更槽,甚至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去彌補缺失或兌現承諾。如果這件事隻限於個人的煩惱,還稱得上不幸中的大幸,若因此事而與要求請托的對方,發生不愉快的情形,甚至產生怨恨、敵視,演變成雙方人際關係上的對立與衝突,豈不得不償失?

如何說“不”呢?首先要讓對方把話講完,讓對方感到他已把你逼到了盡頭。這時,你既要表現出已被對方的熱忱所打動,又必須保留作決定性答複的餘地。經過幾次交談後,說:“經過一番考慮,還是不便接受,實在對不起。”從而拒絕對方。

這種辦法,使對方有一種滿足感:“我已盡力而為了。”他不免會想:“我這麼努力了,我還有什麼責任?”並自然地把責任推給拒絕的一方:“那位老兄不是不幫忙,是幫不了忙。”有了這種理由作借口,被拒絕後的不愉快,也就煙消雲散了。因此,如能巧妙地使用這種方法,你就可在拒絕對方後仍讓對方對你抱有好的印象。

另外,在拒絕對方的同時,告訴對方得到其所求還需做些什麼。這一點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尤其重要。比如你的屬下向你提出的要求得不到你的滿意答複,你不妨告訴下屬努力的方向,使他始終看到希望,與此相比,你的拒絕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不會挫傷他的自尊心,也不會傷害你與下屬之間的感情了。《成功的人際關係》一書的作者、美國的威廉?雷利博士在談及怎樣處理下屬希望晉職而他本身的條件又不夠的情況時,曾建議企業主管這樣說:“是的,喬治,我理解你希望得到提升的心情。可是,要得到提升,你必須先使自己變得對公司更重要。現在,我們來看看對此你還要幹點什麼……”

在說“不”,也就是委婉拒絕別人時有哪些方法呢?下麵教你一些方法:

1耐心地傾聽對方所提出的要求

即使是在他述說的半途你已知道非拒絕不可,你也應該認真地聽他把話講完。這樣做,為的是更確切地了解他請求的內容,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2如果你無法當場做出接受或拒絕的決定,你就要明白地告訴對方你還需要考慮,並告訴他所需考慮的時間有多長

你可以說:“明天我再答複你。”或“讓我先了解一下情況,過兩天給你個準信。”但你絕不可以把“需要時間考慮”作為拖延不決的擋箭牌。

3表現出重視別人的請求

在你拒絕時,應該表明你對他的請求是認真考慮了的,你也了解了對方提出的這一請求的重要性。

4拒絕時,你在表情上應和顏悅色

最好說一聲:“謝謝你對我的信任,不過……”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過分地表達歉意。那樣,對方會認為你不夠真誠。因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樣的過意不去,那麼你為什麼不接受請求呢?

5拒絕時,要顯露出堅定不移的態度

這就是說,你要暗示給他,你不會因為他再三的請求而改變你拒絕的決定的。

6最好能給對方說一說你拒絕的理由

這是為了取得對方的理解和諒解,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在每一次拒絕時都要附以理由,有時不說理由反而會顯得真誠。你可以說:“真抱歉,這一次我無法為你效力,希望你不介意。”相信不會產生不良後果。如果你講了理由,對方試圖推翻你的理由,你切記不可和對方爭辯,隻需重複拒絕。

7要讓對方了解,你拒絕的是他所請求的事,而不是他本身,你是對事不對人的

這次拒絕了,不妨礙下次提出別的請求,也許下次就可以幫上忙了。

8拒絕以後,若有可能,你可以為對方提供處理他的請求事項的其他可行途徑

美國某市長拒絕了西班牙裔居民關於失業的提案,但在對方撤回後,他說:“我同意將這一提案作為我本人的競選證見而公布。”這位市長拒絕了,但並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對他的支持。要避免做這樣的事:建議對方試著找另一個可能更有辦法的人。這樣做隻會產生不良結果,“另一個人”會對你有意見,認為你是“嫁禍於人”;而被你拒絕者,也會認為你在搪塞他,對你反感。如果你真的沒什麼好建議,就不用再多說。

9切忌通過第三者拒絕某一個人的請求

這隻會讓對方認為你既缺乏誠意,又怯懦。

10用沉默表示“不”

當別人問:“你喜歡阿蘭德隆嗎?”你心裏並不喜歡,這時,你可以不表態,或者一笑置之,別人即會明白。

一位不大熟識的朋友邀請你參加晚會,送來請帖,你可以不予回複。這本身說明,你不願參加這樣的活動。

11用拖延表示“不”

一位女友想和你約會,她在電話裏問你:“今天晚上八點鍾去跳舞,好嗎?”你可以回答:“明天再約吧,到時候我給你打電話。”

你的同事約你星期天去釣魚,你不想去,可以這樣回答:“其實我是個釣魚迷,可自從成了家,星期天就被妻子沒收啦!”

12用推脫表示“不”

一位客人請求你替他換個房間,你可以說:“對不起,這得值班經理決定,他現在不在。”

你和妻子一塊上街,妻子看到一件漂亮的連衣裙,很想買,你可以拍拍衣袋:“糟糕,我忘了帶錢包。”

有人想找你談話,你看看表:“對不起,我還要參加一個會,改天行嗎?”

13用回避表示“不”

你和朋友去看了一部拙劣的武打片,出影院後,朋友問:“你覺得這部片子怎麼樣?”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歡抒情一點的片子。”

你正發燒,但不想告訴朋友,以免引起擔心。朋友關心地問:“你要試試體溫嗎?”你說:“不要緊,今天天氣不太好。”

14用反詰表示“不”

你和別人一起談論國家大事。當對方問:“你是否認為物價增長過快?”你可以回答:“那麼你認為增長太慢了嗎?”

你的戀人問:“你討厭我嗎?”你可以回答:“你認為我討厭你嗎?”

15用客氣表示“不”

當別人送禮品給你,而你又不能接受的情況下,你可以客氣地回絕:一是說客氣話;二是表示受寵若驚,不敢領受;三是強調對方留著它會有更多的用途等。

16用外交辭令說“不”

外交官在遇到他們不想回答或不願回答的問題時,總是用一句話來搪塞:“無可奉告”。生活中,當我們暫時無法說“是與不是”時,也可用這句話。

還有一些話可以用作搪塞:“天知道。”“事實會告訴你的。”“這個嘛……難說。”

17以友好、熱情的方式說“不”

一位作家想同某教授交朋友。作家熱情地說:“今晚我請你共進晚餐,你願意嗎?”不巧教授正忙於準備學術報告會的講稿,實在抽不出時間。於是,他親熱地笑了笑,帶著歉意說:“對你的邀請,我感到非常榮幸。可是我正忙於準備講稿,實在無法脫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絕是有禮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麼幹脆。

18避免隻針對對方一人

某造紙廠的推銷員上某單位推銷紙張。推銷員找到他熟悉的這個單位的總務處長,懇求他訂貨。總務處長彬彬有禮地說:“實在對不起,我們單位已同某國營造紙廠簽訂了長期購買合同,單位規定再不向其他任何單位購買紙張了,我也應按照規定辦。”因為總務處長講的是任何單位,就不僅僅針對推銷員所在的造紙廠了。

多說“我們”少說“我”

有位心理專家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個人分別扮演專製型、放任型與民主型等三種不同角色的領導者,而後調查其他人對這三類領導者的觀感。

結果發現,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們的團結意識最為強烈。同時研究結果也指出,這些人當中使用“我們”這個名詞的次數也最多。

事實上,我們在聽演講時,對方說“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小孩常會說“我的”、“我要”等語,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或許無關緊要,但若長大成人以後仍然如此,就會給人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樣的事往往會因說話的態度不同,而給人完全不同的感覺。因此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自我為中心,有一點成績,就忙不迭地自我吹噓,會令人不爽。

“我”在英文裏是最小的字母,千萬別把它變成你語彙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會,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三分鍾內,一共用了36個“我”,他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園”等。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員工。”

那個人怔了怔說:“我失去了所有員工?沒有呀,他們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難道你的這些員工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嗎?”

享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對嗎?”

在員工大會上,你想說:“我最近做過一項調查,我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

如果你將上麵這段話的三個“我”變成“我們”,效果就大不一樣。說“我”一般是代表個人,而說“我們”代表的是一個群體或一個團隊,是大家,當然說服力更強,更容易被人接受。

在一定要說“我”時,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要把表述重點放在客觀問題的敘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眾覺得你自認高人一等,吹噓自己。

“我沒有做什麼,同事們和我一樣戰鬥在工作第一線,尤其領導更是起了帶頭作用,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所以今天大家給我的榮譽,我覺得功勞不能歸於一人,功勞是大家的。”在一些表彰會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語言。其實這些話多半言不由衷,因為明明工作就是一個人幹的嘛,但是把“我”說成“我們”,一來顯得自己謙虛,二來讓領導和同事們聽著都很舒服:這小子,還有點眼力。

中國是一個傳統深厚的國家,中國人有內斂的普遍個性,這種內斂個性為了我們基本價值判斷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過分強調自己,什麼事都搶著去幹,或者什麼功勞都攬到自己頭上,什麼過錯都推給別人,那這個人很可能就要倒黴了,除非你是團隊中的頭號人物。所謂“槍打出頭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幹了很多,苦勞都是自己的,也要把功勞分給大家。不要感覺很不公平,生活在這樣的人際生態中,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能有什麼辦法?

小不忍則亂大謀

古代有個叫尤翁的人,他開了個典當鋪。

有一年底,他忽然聽到門外有一片喧鬧聲。

他出門一看,原來門外有位窮鄰居。站櫃台的夥計就對尤翁說:“他將衣服壓了錢,空手來取,不給他,他就破口大罵。有這樣不講理的人嗎?”

門外那個窮鄰居仍然是氣勢洶洶,不僅不肯離開,反而坐在當鋪門口。

尤翁見此情景,從容地對那個窮鄰居說:“我明白你的意圖,不過是為了度過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於是,他命店員找出那些典當之物,共有衣服、蚊帳等四五件。

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著外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的東西不急用,那就留在這裏吧。”

那位窮鄰居拿到兩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鬧下去,於是立刻離開了。

當天夜裏,這個窮漢竟然死在別人的家裏。

原來,窮漢同人家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為負債過多,不想活了,於是就先服了毒藥。他知道尤翁家富有,想敲詐一筆。結果尤翁沒吃他那一套,沒傻乎乎地當了他的發泄對象,於是他就轉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後有人問尤翁,為什麼能夠事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說:“凡無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麼災禍就會立刻到來了。”

人們聽了這話都很佩服尤翁的見識。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人在盛怒下常常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他說:“憤怒從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培根則告誡道:“無論你怎麼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在現實生活中,一時憤怒釀成大錯或大禍的事,絕非少見。

“忍字心頭一把刀”,不是意誌極堅強者,很難把這個寫起來極簡單的字做到位。

從某種意義上說,忍耐是保全人生的一種謀略,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因為風物長宜放眼量。忍耐是一種彈性前進策略,就像戰爭中的防禦和後退有時恰恰是迎取勝利的一種必要準備。

事物總是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機會存在於忍耐之中,對於垂釣者來說,最好的進攻方式就是忍耐。大機會往往蘊藏在大忍耐之中,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就是這個道理。大丈夫誌在四方,豈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亂了大謀?春秋末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也正好詮釋了忍耐保全人生的要義。忍耐不是停止、不是逃避、不是無為,而是守弱、蓄積、迂回前進。當命運陷入無可掌控之時,就要心平氣和地接納這種弱勢,堅強地忍耐弱者的地位,在守弱的基礎上累積實力,發憤圖強,使自己脫離弱者的不利地位,適時出擊,爭取贏得新的成功機會。

懂得忍耐有利於成就事業,意氣用事隻會錯失良機。麵對別人的侮辱和傷害,我們沒必要急急忙忙以一種對抗的方式來證明自己並非軟弱可欺。因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真功,有效地忍耐,會使我們獲得更多的收益。

王林從單位辭職以後來到深圳打工,在一家私人企業做了幾天文員後,他被解雇了。過了一段時間仍然沒有找到工作,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一天,他身無分文,坐在街心公園歇息。忽然間想到這裏還有一個老鄉在某個報社做編輯,於是他強打精神去找那個老鄉借錢。他好不容易找到了這位老鄉,那人一見他的狼狽樣就知道是來借錢的,於是就故意裝作沒有看見他。在王林小心地打了招呼後,那人才問他有什麼事,王林更加小心地講明了自己的困境。那人不耐煩地掏出十元錢扔在桌子上,說自己今天身上沒有多帶錢並且馬上要出差。王林知道這是在下逐客令,心裏氣急了,真想把那十元錢抓起來砸在對方的臉上,但現實的殘酷讓他強壓怒火。他拿起那十元錢,默默地轉身走了。

王林先用兩元錢買了兩斤饅頭,然後用一元錢買了一支圓珠筆,用兩元錢買了一疊稿紙。他呆在自己租的房子裏,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寫了四篇反映自己打工經曆的稿子,次日早上親自將這些稿件送到了一家專門發表打工者故事的雜誌社。負責該欄目的編輯看了稿件後決定四篇都采用,並先付給王林一半的稿費。拿著這些稿費,王林維持了一段時間,並在此期間找到了一個工作。

1076年,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格裏高利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求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他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

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

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地凍天寒,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亨利恢複教籍,保住王位,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

外國人能忍而後發,工於心計的中國人,古來更是從不缺忍得一時以求他日翻身的例子。勾踐、韓信等人更是榜樣。

公元1224年,宋寧宗病死。由於他的8個兒子都早早地死了,權相史彌遠便千方百計地在紹興民間找到一個叫趙與莒的17歲少年,係宋太祖的第十世孫。史彌遠把他召到臨安,改名趙貴誠,擁立為太子,後來又不顧楊太後的反對,強行擁立趙貴誠為皇帝,並改名為趙昀,這就是宋理宗。理宗青年嗣位,尚未成婚,直到服喪告終後才議選中宮。一班大臣貴戚聽說皇上選中宮,都將生有殊色的愛女送入宮中。左相謝深甫有一孫女,待人謙和,賢淑寬厚。楊太後在當年自己做皇後時,曾得到過謝深甫的不少幫助,因此,想立謝氏為皇後。除謝氏外,當時被選入宮的美女共有6人,其中寧宗時的製置使賈涉的女兒長得頗有姿色,而且還善解人意。理宗對他十分滿意,一心想冊立她為皇後。

可是,楊太後卻說:“立皇後應以德為重,封妃可以色為主。賈女姿容豔麗,體態輕盈,尚欠莊重,不像謝氏,豐容端莊,理應位居中宮。”理宗聽後馬上表現出醒悟的樣,非常高興地順從了楊太後的意願,冊立謝氏為皇後,另封賈女為貴妃。其實,理宗心裏一千個不願意,但是為什麼又答應了楊太後的要求呢?原來,理宗心想,自己即帝位,本就有諸多爭議,此時如果不順從太後的意願,與她抗爭,太後必定會忌恨於我,說不定會廢除我的皇位,另立天子。大丈夫能屈能伸,為什麼我不能忍耐一下,答應她的要求呢。總有一天,她是要死的,到時候,誰還能管得了我?

宋理宗就是按照這一想法行事的。大禮完畢後,理宗對謝後一直是客客氣氣,全按禮數辦,並像例行公事似的時時在謝後那兒逗留一晚上,使楊太後更加感到自己決定的正確。過了兩年,楊太後一命嗚呼,撒手而去。此時,理宗的羽翼已豐滿,又見楊太後去世,便再也不問津謝後了,天天與賈妃在一起,無所忌憚地寵幸賈妃。

總之,從做事方麵來說,忍是成事的必要條件;從做人方麵說,善忍的人往往能鍛煉出一種平和的心性。當然,忍的前提是不能將心中的鬱氣日益積累,這樣不但不容易達到目的,還會先把自己壓垮。應該排譴鬱氣而堅定精神,有了機會就一飛衝天,實現自己當實的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