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恩先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昨天確實是我不對,我不應該那樣說,不過你已然采取行動挽回了麵子。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
從此以後,佩恩成為華盛頓的一個狂熱崇拜者。
睚眥必報,隻能激化矛盾,使對抗升級,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真正的智者應該像華盛頓一樣,寧肯一時吃點“虧”換來以後的占便宜。暫時吃虧往往會加倍補償回來,但如果隻第一時高下,可能就永遠沒有補償回來的機會了。
當然要強調,一時吃虧以表達善意必須選好對象,對那些根本不知感恩、得寸進尺的個人或團體。該硬的時候還是要硬。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種辯證關係正說明了吃虧和占便宜的微妙之處。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吃點“虧”,誰說就不會占便宜呢?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斯先生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險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又會影響食品的鮮度。
亨利?霍金斯考慮了一下,他認為應誠實對待顧客,毅然把這一有損銷量的事情告訴每位顧客,於是他當即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
這一下,霍金斯麵對了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聯合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撲,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一起抵製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
苦苦掙紮了4年之後,亨利?霍金斯已經傾家蕩產,但他的名字卻家喻戶曉。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斯了。亨利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
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裏便恢複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霍金斯一舉登上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頭把交椅。
碰到吃虧的時候,如果不依不饒,自己很可能前途堪憂。如果能退一步,感動對方,雙方關係就能處於良性互動之中。清代大學士張英的家人和鄰居一起修宅子,因為爭地打起了官司。因為兩家都有人做大官,知縣不敢判,於是張家寫信給張英。張英接到信後修書回去,上寫一首詩: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於是把圍牆往回縮了三尺。鄰居看了很感動,也把圍牆縮回去了三尺,於是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小巷。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道”的故事。
暢銷書作家托尼?希勒獲得過美國偵探小說家大師獎。他第一次打工是做農場工,而且受益匪淺。
他14歲時,英格拉姆先生敲響了他們在俄克拉荷馬的川美英子勒哈特農舍的門。這個老佃農住在馬路那頭大約一英裏的地方,想找人幫助收割苜蓿。這就是他第一次得到的有報酬的工作——1小時12美分,要知道這在1939年已經很不錯了,當時美國還處在經濟大蕭條時期。
一天,英格拉姆先生發現一輛裝有西瓜的卡車陷在自家的瓜地中。顯然,有人想偷走這些西瓜。
英格拉姆先生說車主很快就會回來的,讓托尼在那兒看著,長點見識。沒過多久,一個在當地因打架和偷竊而臭名昭著的家夥帶著兩個體格粗壯的兒子出現了。他們看起來非常惱怒。
英格拉姆先生卻用平靜的口吻說道:“哎,我想你們要買些西瓜吧?”
那個男人回答前沉默了很久:“嗯,我想是的。你要多少錢一個?”
“25美分1個。”
“好吧,你幫我把車弄出來的話,我看這價格還合適。”
這成了他們夏天裏最大的一筆買賣,而且還避免了一場危險的暴力事件。等他們走後,英格拉姆先生笑著對他說:“孩子,如果不寬恕敵人,就會失去朋友。”
在行事的時候應該吃點“虧”,說話的時候更不能一味“占便宜”。逞口舌之快的人很可憐,又耗時間又耗精力,最後得到的是更多的不痛快,還不如少說多做。要知道逞口舌之快的人最害怕沒有對手,你如果不跟他爭,“此處無聲勝有聲”,勝利的是你。
林肯有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絕不會在私人爭執上耗時間,爭執的結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物上,多讓一步;而那些顯然是你對的事情,就少讓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因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有時候表麵看起來我們是占了“便宜”,但從長遠來看,其實是得不償失。這時候寧肯不要這“便宜”,也得維持長久利益。
猶太人做生意十分注重合同。出口商比爾與猶太商人拉克簽訂了10 000箱蘑菇罐頭合同,合同規定為:“每箱20罐,每罐100克。”但出口商比爾在出貨時,卻裝運了10 000箱150克的蘑菇罐頭。貨物的重量雖然比合同多了50%,但猶太商人拉克拒絕收貨。出口商比爾甚至同意超出合同重量不收錢,而拉克仍不同意,並要求索賠。比爾無可奈何,賠了拉克10多萬美元後,還要把貨物另做處理。
此事看來似乎拉克太不通情理,多給他貨物他不要。事實不是那麼簡單。猶太人精於經商,深諳國際貿易法規和國際慣例。合同規定的商品規格是每罐100克,而出口商交付的每罐卻是150克,雖然重量多了50克,但賣方未按合同規定的規格條件交貨,是違反合同的。按國際慣例,猶太商人完全有權拒絕收貨並提出索賠。根據聯合國公約,出口商的行為是違反合同的。猶太商人此舉是站得住腳的。
此外,還有個適銷對路問題。猶太商人購買不同規格的商品,是有一定商業目的的,包括適應消費者的愛好和習慣、市場供需的情況、對付競爭對手的策略等。如果出口方裝運的150克蘑菇罐頭不適應市場消費習慣,即使每罐多給50克並不加價,進口方的猶太商人也不會接受,反而打亂了他的經營計劃,有可能使其銷售網路和商業目標受到損失,其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最後,還有可能會給買方猶太商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假設猶太進口商所在國是實行進口貿易管製比較嚴格的國家,如果進口商申請進口許可證是100克的,而實際到貨是150克,其進口重量比進口許可證重量多了50%,很可能遭到進口國有關部門的質疑,甚至會被懷疑有意逃避進口管理和關稅,以多報少,要受到追究責任和罰款。
總之,吃虧和占便宜是一種辯證關係,而不是孤立的存在。我們不應該計較於一時一地的得失,而要從長遠、從全局考慮采取對策。一般說來,一時吃點虧,能夠避免更大的損耗,換來長遠上、總體上的利益。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和一切可能的人結盟
一個人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要跟強大的對手競爭,最好是“集中優勢兵力”。這就要求個人有手段結成自己的“統一戰線”。毛澤東主席說:“統戰就是把我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我們的敵人搞得少少的。”這裏就包含了我們這裏所要討論的做事準則和一切可能的人結盟。在事業發展上如果能較好地執行這一策略,就能夠取得一個個勝利。
21世紀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合作已成為人類生存的手段。因為隨著科學知識向縱深方向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人不可能再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每個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於是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與挑戰,也充滿了合作與快樂。
合作不僅使科學王國不再壁壘森嚴,同時也改寫了世界的經濟疆界。我們正經曆一場轉變,這一轉變將重組政治和經濟。將沒有僅屬於一個公司的產品或技術,沒有僅屬於一國的公司,也沒有僅屬於一國的工業。
1980年7月的一天,天氣炎熱難熬,而工作狂蓋茨仍舊在他的辦公室閉門為一家名叫“阿塔裏”的公司研製一種BASIC語言,以便第二天與這家公司的董事長進行商談。
突然,他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對方稱自己是國際商機公司代表,要蓋茨盡快安排一次會晤。
“時間定在下個星期怎麼樣?”蓋茨漫不經心地問。
那位商機公司的代表回答說:“兩個小時後我們的人就要乘飛機到你那兒去,明天到。”蓋茨這才感到事情非同小可,一家年營業額達280億美元的巨型企業,居然願意與微軟這個年營業額不過250萬美元的小公司商談業務,而且對方又顯得那樣急迫,這是蓋茨始料未及的。
盡管蓋茨尚不清楚將要與國際商機公司商談的具體內容,但直覺告訴他:微軟公司發展的機會到來了。他馬上答應了對方的要求,並立即通知秘書取消第二天和阿塔裏公司董事長的約會。
國際商機公司由於其著名標誌采用藍色。公司職員常穿著藍色西服,加上在30年間非凡的成功,常常被人恰如其分地稱作“藍色巨人”。特別是國際商機公司的英文縮寫IBM已成為計算機業界的標誌。IBM已成為計算機的代名詞。IBM一向以嚴謹保守、穩健著稱。在微電腦市場群雄逐鹿、如火如荼的年代裏,IBM公司一直遠離烽火之外,固守其巨型計算機的領地。
然而,“將計算機還給人民”的微電腦浪潮勢不可擋,很快,個人計算機已不再是電腦“發燒友”的玩具,從車庫裏誕生的蘋果計算機,正在領導著一場計算機的群眾運動。這無不強烈地衝擊著在計算機要獨攬一切的IBM。“藍色巨人”邁向微電腦市場的一天終於到來了,因為那裏有取之不盡的財富,誘惑力實在太大!
“為什麼我們IBM不能擁有最好的微電腦呢?”
IBM總裁約翰?奧佩在IBM的一次高層會議上這樣發問,他認為研製個人電腦的時機已到來了。他深感如果依舊沿襲藍色巨人昔日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還是搞不出成功的個人計算機的。他決定打破IBM的傳統框架,另外成立一個部門全權負責個人電腦生產、程序開發、銷售,這個部門也有權選擇、決定跟IBM公司以外的任何軟件、硬件生產或銷售商合作。
IBM公司確定了進軍微電腦市場的方案,把這個方案取名為“跳棋計劃”。
計劃的領導人傑克?山姆組建了由13名IBM精英組成的“跳棋計劃委員會”。他們首先研究蘋果公司成功的原因,有兩點是十分明確的:要用不斷更新先進的芯片來裝備產品,同時,要開發自己的軟件操作係統,建立相對開放的軟件流通環境。
於是,英特爾公司和微軟公司成為了IBM的“跳棋計劃”合作的候選人。蓋茨終於等來了機會,而他更精明地抓住了機會,並成功進行了命運的一躍。
合作是重要的,蛇吞象似乎是天方夜譚,但隻要你掌握團結合作之法,也不是沒有可能。試想一條蛇不能吞象,那10條,100條,甚至是1 000條蛇又該如何呢?
恒昌企業的實體為大昌貿易行,1946年由恒生銀行元老何善衡、梁球瑤、何添、林煩炎等人創立。經過數十年發展,大昌已成為香港的大型綜合性貿易公司,恒昌為大昌的控股公司,恒昌、大昌均未上市,規模及效益卻絕不比藍籌股公司遜色。
在香港商界,中資、華資、英資素有門戶之見,恒昌企業是香港商界老前輩何善衡一個人的香港老牌華資商行。中信泰富作為中資機構直接收購華資商行,可能會引起恒昌企業董事局及其他華資機構的心理不適,為此,中信泰富就與李嘉誠、郭鶴年等華資巨子聯手收購恒昌企業。另外全麵收購恒昌企業耗資高達69億港元,中信泰富要在短期內一次籌措,也有很大難度,所以采取分階段收購策略。
1991年9月,中信泰富與李嘉誠、郭鶴年等合組財團收購恒昌,其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業36%的權益。1992年1月,中信泰富向其餘股東收購剩餘的64%的恒昌企業股份,實現全麵收購。
中信泰富第一步投資25億港元收購恒昌企業36%的股份,約占恒昌企業盈利部分的257億港元,扣除利息支出4 500萬港元後,中信泰富的盈利增加212億港元,當年每股盈利增加了37%。第二步斥資31億港元收購恒昌企業其餘的64%股份,連同首次收購的投資,中信泰富收購恒昌企業共出資56億港元,但從恒昌那裏收回股息117億港元,兩項相減成本淨額為443億港幣。其實,恒昌企業資產淨值估計逾52億港元。中信泰富以443億港元的價款收購資產淨值約52億港元的恒昌企業,其價格折讓高達154%。
中信泰富通過發行新股募集收購價款,由於新股發行價高於每股淨資產,故該項收購使中信泰富每股淨值增加38%,未收購恒昌企業之前,每股淨值為132元,收購部分恒昌股份後,增至每股153元,而全部收購恒昌後,中信泰富每股淨值升至183元。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大凡胸懷大誌並取得成功的人大多善於從自己的同伴那裏汲取智慧和力量,從同行者那裏獲得無窮的前進動力。我們姑且不說馬克思與恩格斯、居裏夫婦以及貝爾兄弟式的合作,這裏,我們是指更廣泛意義上的智能互補和人才合作。
合作,必須是互利的。我們看到,前麵的實例中,都是大家都有利的情況下實現了很成功的合作。這裏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之一就是“結盟”要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是利益調和的產物。至於在一個階段目的達到後同盟合作關係的延續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自己人”最好別做買賣
我們都熟悉一句話叫“親兄弟,明算賬。”“自己人”的關係是靠感情維持的,如果在裏麵摻雜了利的成分,感情也就顯得非常脆弱,極易被擊垮。而且“自己人”反目,會比他人更加危險。所以,“自己人”最好別做買賣,也就是不要過多發生利益的糾葛。
曉飛是一家展覽公司的員工。
以她的資曆,能那麼快提升到和師姐平級的位置,這在公司裏是史無前例的,所以當師姐向她祝賀時,曉飛由衷地高興——她是由師姐舉薦到公司的,她提升,師姐也應該很有麵子。誰知……
那天她加班很晚,趕一個客戶的展台設計,圖樣打印出來後,老板已經走了,於是曉飛把圖樣從門縫裏塞進老板辦公室,就回家了。照例,頭一天加班,第二天早上不用去公司,正在睡懶覺呢,老板就打來電話,堅持說她前一晚忘了把圖樣給他,“就算老鼠吃了,也應該留點紙屑。”不會呀!她在電腦裏還有備份,急忙打車回公司又打印一份。
中午昏頭昏腦出去吃飯,保安和曉飛打招呼:“昨天加班到那麼晚,今天還這麼早來,比你師姐還勤勞嘛!”“她昨天也加班?”因為各自有單獨的設計室,所以曉飛並不知道她前一晚加班的事,不過,曉飛走的時候,師姐那裏確實還有燈光。難道……不可能的,這個念頭立即被她否決了:她是自己的師姐,這怎麼會……絕不可能!
可緊接著出了第二件事。客戶要布置展台,因為是曉飛設計的,所以布置也讓她負責,而工人由師姐找——她的經驗豐富,知道哪類的展台哪家公司做得好,收費又便宜。留給布展的時間很短,可工人老是拖拖拉拉,每天都有幾個人請假。最後曉飛發火了,要求他們就是通宵幹活,也要在最後期限裏把展台做完。工人聽到最後期限,嚇了一跳:“找我們來的那位小姐沒有說時間這麼緊啊!而且我們也說明了,手頭有幾份其他的活兒要同時幹的,她也同意的呀。”
“不會的,那天和客戶談的時候,她也在場的,難道真的……”曉飛越想越覺得這事情蹊蹺。工人的事,她後來一直沒有向師姐求證,但後來打掃衛生的阿姨拿了張皺巴巴的圖紙問曉飛要不要扔掉——每張圖紙上,都附有設計人員的名字。她拿起來看時,那張正是應該在老板辦公室裏的圖紙,據說是在師姐的設計室的廢紙簍裏找到的。
曉飛在很短時間內提升到和帥姐平級的位置,這對師姐構成了巨大威脅,兩個人已經成為競爭對手。如果有升職機會,到底要誰上呢?師姐,想升職,隻能寄望於曉飛工作中的失誤,於是暗中使絆也就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這個故事中,曉飛和師姐是競爭關係,反目也是必然。那“自己人”之間如果沒有競爭關係呢?還是最好不要在物質利益上發生關係。
1997年7月的一天,小張的一個熟人跑來他這兒訂一批辦公用品。聲稱他的公司剛成立,貸款沒下來,但新開張時費用超支,故先把貨拉走,等開張後立即把貨款送來。完了,還補上一句:“信不信得過這我朋友?”話說到這份上,小張不答應顯然不合適了,但還是讓他打了欠條,寫明還款日期。
可是時間過去了四年,小張熟人的公司早發展了,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又變成了長安麵包車。他也沒有上門,更別說還款之事了。其間小張也打電話或直接上門找過他。一提欠款,他不是推說貸款沒下來,就是大訴苦經。煞有介事的悲痛狀,仿佛他剛從舊社會過來,你不拍屁股走人,再說下去,他就難免追到你家討口飯吃似的。盡有充分的理由,小張還不想設想拉他去對薄公堂。因為是“朋友”,盡管你在法律上是能取勝,在輿論上恐怕已經“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熟人帶了他的一個熟人來買一台保險櫃,因為同介紹人關係挺好,小明親自選了一台並讓出納按批發價給開了發票。那“二道熟人”當時也沒說什麼,隻說第二天把支票送來。當時天近黃昏,小明便邀請兩位到附近的飯店吃了晚飯。其實那頓飯已經超出賣櫃子的利潤。事過一星期,對方沒把支票交來。出納員便按名片地址找去。結果回來攤著雙手說,見到了那位保安器材部的老板,他倒沒說什麼,隻是他手底下的夥計抱怨買貴了。小明擔心引起誤會,當即趕了去,對那位仁兄坦誠相告:“我不可能靠這筆業務發財,也就沒有必要把給你的價高出別的顧客,從而使自己堵上兩扇門(還有一位介紹人)。”對方笑笑,竟提出一個出人意料的建議:“你幹脆在我這裏也買點東西吧!”順著他的視線,小明看見他店裏盡是警棍、手銬、警服、警帽,便遺憾地拒絕了。他有些失望,隨即說:“這樣吧,等兩天手頭鬆點就給你送去,就兩天,行不行?”——“就兩天”,便又成了一筆“爛賬”。
有時候往往就是“自己人”讓我們欲哭無淚。見利忘義是老祖宗形容人卑鄙的常用詞語,但在商業社會裏,義、利不能兩全也是正常現象。如果物質利益占據了周圍一切,那就太可悲了。所以,在社會中奮鬥的我們,要給自己留一處感情支配的港灣,讓同門、朋友、親人隻是同門、朋友、親人,而盡量不是生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