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麵的生產知識。

賈思勰中年以後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生產有 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

他將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在《齊民要術》中,賈思勰用6篇文章分別敘述養牛馬驢騾、養羊、養豬、養雞、養鵝鴨、養魚,詳細記述了家畜飼養的經驗,特別是吸收了少數民族的畜牧經驗,對家畜的品種鑒別、飼養管理、繁殖仔畜到家畜疾病防治,均有記錄。

《齊民要術》對家畜的鑒別,書中從眼睛、嘴部、眼骨、耳朵、鼻子、脊背、腹部、前腿、膝蓋、骨形等方麵製定了標準。對於家畜的飼養,書中提到了家畜的居住環境、備糧越冬、幼仔飼養、群養與分養、防止野獸侵害等內容。

《齊民要術》指出,養羊必須貯存幹草,經常檢查有病無病,用隔離和淘汰病弱畜隻的辦法,改進畜群素質,並提出一些簡便可行的治療方法。

對於繁殖仔畜,書中介紹了選取良種、家畜的雌雄比例、繁育數量、動物雜交、無性繁殖等內容,對於優化物種、提高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我國的生物學發展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家畜疾病防治方麵,《齊民要術》還搜集記載了48例獸醫處方,涉及外科、內科、傳染病、寄生蟲病等方麵,提出了對病畜要及早發現、預防隔離、注意衛生、積極治療等主張。

《齊民要術》中有的獸醫處方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例如書中介紹的直腸掏結術和疥癬病的治療方法,在後來被廣泛運用於獸醫領域。這些都是我國古代畜牧科學的寶貴遺產。

隋唐至明清期間的畜牧業

隋唐至明清1300餘年的曆史,是一部治亂興衰的曆史。在這一漫長的曆史時期,畜牧業也經曆了一個波浪式的發展過程,出現了幾次發展高峰。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我國的畜牧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

宋元明清時期,畜牧業在牧場規模、畜口存欄量,以及相關法規等各個方麵都有一定的進步。

隋唐五代時期,農業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畜牧業生產的全麵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結束戰亂紛擾的局麵後,畜牧業曾經盛極一時,既存在著一批官牧監,民間畜牧風氣也很濃厚。

隋代的牧監是掌牧地的官署,隴右地區既是隋代牧監所在,又是防禦突厥、吐穀渾的戰略要地,此地民風粗獷,尚武風氣濃厚,人人都精於騎射。這就決定了與之相鄰的河西地區的畜牧業發展。

隋代是河西地區畜牧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隋代在曆史基礎上繼續在河西發展畜牧業,這時的河西是全國戰馬的主要供給地之一。在當時,隋朝廷最大的邊患是雄踞於西北的突厥與吐穀渾,朝廷對馬匹的征發一日不可緩。因而隋代對河西地區畜牧業的經營,不僅適應了這裏經濟開發的客觀需要,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唐代畜牧業極為興盛,在我國數千年畜牧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其牲畜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品質之佳、畜牧業組織機構之全、立法之詳,前超秦漢,後過兩宋,名列曆代榜首。

唐代畜牧業所以興盛,一靠政策得當,如重視馬政、選賢任能, 製定馬法、賞罰分明,珍惜耕牛、保護役畜,農牧結合;二靠技術進步,如馬籍盛行,引進良種、大力繁殖,牧養有法、儲草禦冬等。

從唐初貞觀至中唐

天寶年間,唐代牧監的地域在逐步擴大,而且都偏重在西北地區。牧地西起隴右、金城、平涼、天水,東至樓煩,都是唐代養馬之地。

這一帶水草豐盛,田土肥腴,氣候高爽,特別適宜於畜群繁衍,故秦漢以來就是豐茂的畜牧場地,到了唐代,也很自然地成為了官府畜牧業勃興的載體。

唐代特別強調以法治牧,嚴格執法,從而有效地保證了畜牧業長盛不衰。據《唐會要》記載,西北各監牧的馬牛羊駝數量時升時降,開元初是24萬匹,開元末升至43萬匹。唐代頒布了《廄庫律》,規定牲畜的飼養、管理和使用,還頒布了《廄牧令》、《太式》等有關廄牧事宜的專門法律。

此外,唐代對西域大批良種牲畜的引進,促進了中原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畜牧技術的提高。這是民族間友好交往、民族關係得到發展的曆史見證。

西域畜牧業對中原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西域當時輸入中原的牲畜以馬為最大宗,唐朝廷積極引進。這裏一直是中原王朝良馬的主要供應地之一。

此外還有牛、駝、騾、驢等。西域良畜的引進,促進了中原畜種的改良,進一步發展了中原地區的畜牧業,支援了中原的農牧業生產。

隨著大批西域良種牲畜的引進,在積極的飼養實踐過程中,唐代的畜牧技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馬籍和馬印製度,掌握了合理的飼養管理方法,獸醫水平也有一定提高。

五代時期,政權更替頻繁,戰亂不斷,黃河流域農、牧業受到破壞。南方九國,國小力弱,必須發展經濟,才能安民保境,因而畜牧業的發展相對緩慢。

宋代,傳統官營牧場所在的西北邊郡多為少數民族占領,宋朝廷將馬分散到各地飼養。

宋代初期,養馬最多時達15萬匹,以後官營養馬明顯衰落。由於馬匹不能滿足需要,故從少數民族地區大量購進,茶馬互市由此發展起來。

北宋與遼、金、西夏少數民族政權並立,疆域縮小,北境受遼、金威脅侵擾,農、牧業都比唐朝時萎縮。牧場偏重於內地,養馬政策搖擺,機構分合不定,養馬業不景氣。

慶曆年間是北宋軍備最好的時期,官馬總數超過20萬匹,但不及唐代官馬的一半。此時,南方水田增多,水牛、黃牛、豬和家禽的飼養也相應增加。

遼、金、西夏畜牧業相當發達,各個政權對畜牧業很重視,新刊本《司牧安驥集》就是金的附庸政權偽齊劉豫征集刊刻的,使此書得以流傳下來,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中獸醫學專著。《黃帝八十一問》是金朝人撰寫的古獸醫學重要篇章。

北方崛起的蒙古族統一全國後,建立了元王朝。元代在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建立了規模很大的牧場14處。元代開辟牧場,擴大牲畜的牧養繁殖,尤其是繁殖生息馬群,成為元朝廷的一貫政策。

元代牧場廣闊,西抵流沙,北際沙漠,東及遼海,凡屬地氣高寒,水甘草美,都是牧養之地。當時,大漠南北和西南地區的優良牧場,見於記載的有甘肅、吐蕃、雲南、河西、和林、遼陽、大同等,不下數十處。大規模的分群放牧,顯然對畜牧業的發展有利。

元代官方牧場,是大畜群所有製的高度發展形態,也是大汗和各級蒙古貴族的財產。官牧場通過國家權力占有的水草豐美之地,擁有極優越的生產條件,生產設備和牲畜飼料由地方官府無償供應。

元代由於官牧場的牲畜繁多,牧人的分工更為專業化。記載下來的大致有:稱為“苛赤”的騍馬倌、稱為“阿塔赤”的騸馬倌、稱為“兀奴忽赤”的一歲馬駒倌、稱為“阿都赤”的馬倌、稱為“亦兒哥赤”的羯羊倌、稱為“亦馬赤”的山羊倌、稱為“火你赤”的羊倌等。牧人分工的專業化,也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元代還有私人牧場。元代諸王在所分之地都有王府私有牧場,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剌,占領大量田地進行牧馬。可見當時蒙古貴族的私人牧場所占麵積之大。

元代逐漸完善了養馬的官製,設立了一些馬政體係,如太仆寺、尚乘寺、群牧都轉運司、“和買”製度等,同時對馬匹進行保護。在元代製定的格律類聚書中,把馬匹保護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元代有關保護畜牧業生產的刑律,一是蓋暖棚、團槽櫪,以牧養牲畜;二是禁私殺馬牛,否則或被杖責,或被罰金;三是禁止盜竊畜口,如駱駝、馬、牛、驢、騾、羊、豬,盡在禁盜之列。對偷盜牲畜者判罪的刑律,在元代的刑法中越到後期越嚴厲,尤其對盜牛馬者,判罪最重。

由於元代的一係列政策和措施,使元代畜牧業繁榮一時。當時牛羊雲聚,車帳星移,呈一派畜牧旺盛景象。

明初朝廷建章立製,頒行法規,采取一係列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明代畜牧業得以恢複和逐步振興。

朝廷確立了一套係統嚴密的畜牧業管理體製,製定了詳細嚴格的畜牧律令規定,從而在製度上保證了明代畜牧業的快速恢複和發展。

明代朝廷曾命令南京、太平、鎮江、廬山、鳳陽、揚州、滁州等六府兩州的農民養馬,並以馬代賦,官督民牧。在西北及各邊要省區設立監、苑、衛所,劃定草場範圍,發展軍隊養馬。在東西北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茶馬互市,設立茶馬司以管其事。

明初,養馬業由於連年戰爭的破壞而亟待振興。明朝廷以馬政建設為重點,嚴格官馬管理製度,建立健全了管理機構。在明代前期,養馬業發展日益興盛,規模龐大,技術進步,牧養發達,達到頂峰。

明初耕牛十分缺乏,為了發展耕牛,朝廷對耕牛的保護和繁殖很重視,頒布了獎勵繁殖、禁止擠奶等條例。

事實上,這種政策是消極的,並不能促進耕牛的發展。明憲宗時設置蕃牧所,掌管獎勵養牛事務,曾多次購買大批耕牛分給農民和屯墾士兵。

明代的養豬業、養羊業及家禽業也獲得了一定發展。畜禽品種繁多且各具特色,豬、雞、鴨、鵝等家畜及家禽飼養業在明代民間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養殖技術也有很大提高。

明代畜牧獸醫技術的發展

進步顯著。經驗獸醫學發展迅速,家畜診療技術成就突出,達到新的高峰。畜牧獸醫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

為了保護好畜群,掌管養馬的機構苑馬寺曾多次翻刻《司牧安驥集》和《痊驥通玄論》等古獸醫書,並編纂《類方馬經》、《馬書》、《牛書》等。著名獸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合著了《元亨療馬集》、《元亨療牛集》。

清代的馬政製度基本仿照明代,太仆寺、上駟院分管各地的牧場。禦用馬歸上駟院,屬內務府。軍用馬由兵部車駕司管理。太仆寺、上駟院、慶豐司所屬牧場占地共30萬平方裏(7.25平方千米)。

太仆寺牧馬場分左、右兩翼牧場,上駟院牧場也有兩處。慶豐司牧場有養息牧場和察哈爾牧場,裏麵有種牛場3處、種羊場4處,在北京西華門外設牛場3處,另有擠奶牛場3處。

此外,軍事性質的八旗牧場,都各占地幾十平方千米,飼養著數

以千計的馬牛羊等各種牲畜。

清代在中原及江南農區,實行禁止農民養馬政策,廢除明代官督民牧製度。除八旗、驛站、文武官員外,其餘人員不準養馬,違者沒收馬匹,畜主受杖責,違禁販賣馬匹者處死。

在這種政策影響下,農區中隻能以牛耕田。因此,清代260年間馬醫無重要著作,而相牛和治牛病的書卻大量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在養豬、養羊方麵也有較大的發展。農區養豬、養羊主要是為了取得糞肥,因為棧養羊、圈養豬得到發展,並培育出一批優良豬、羊、雞品種。豬種和雞種曾運至國外,對世界的豬、雞品種培育和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