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為:建設,治理。邦:邦國,諸侯國。
②夏之時:“時”,時令,時節。此指曆法。夏之時,就是沿用至今的夏曆(又稱陰曆,農曆)。周曆建子(以夏曆十一月為正月),殷曆建醜(以夏曆十二月為正月),夏曆建寅(以建寅之月的朔日為歲首),而夏曆最合於農時,有利於農業生產,故孔子主張推行夏曆。
③乘殷之輅:“輅(lù路)”,古代的大車。舊說殷代的大車木質而無飾,最儉樸實用,故孔子提倡“乘殷之輅”。
④服周之冕:“冕”,禮帽。舊說周代的禮帽體製完備而華美,而孔子是一向提倡禮服應講究、華美的,故說要“服周之冕”。
⑤韶:舜時音樂。舞:同《武》。周武王時音樂。參閱《八佾篇第三》第二十五章注。
⑥放:驅逐,排斥,禁止。鄭聲:鄭國的民間音樂。鄭國民間音樂形式活潑,與典雅板滯的古樂有很大不同。孔子難以接受,認為它多靡靡之音,故主張“放鄭聲”。
⑦遠:作動詞用。疏遠。
⑧殆:危險。
【今譯】
顏淵問怎樣建設國家。孔子說:“遵行夏代的曆法,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舞樂》,禁止鄭國的樂曲,疏遠花言巧語善於狡辯的小人。鄭國的樂曲不正派,花言巧語的小人危險。”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①。”
【注釋】
①遠,近:指時間。猶言未來,目前。一說,指地方。朱熹說:“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為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慮不在千裏之外,則患在幾席之下矣。”
【今譯】
孔子說:“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①。”
【注釋】
①本章文字與《子罕篇第九》第十八章略同,可參閱。
【今譯】
孔子說:“罷了啊,我沒見過愛慕德行像愛慕美色[那樣熱切]的人。”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①?知柳下惠之賢②,而不與立也③。”
【注釋】
①臧文仲:即臧孫辰。魯國大夫,曆仕魯莊公、魯閔公、魯僖公、魯文公四朝。知賢而不舉,故孔子批評他“不仁”,“竊位”。參見《公冶長篇第五》第十八章注。竊位:竊據高位,占有官位而不稱職、不盡責。
②柳下惠:本姓展,名獲,字禽,又名展季。他的封地(一說是居處)叫“柳下”;死後,由他的妻子倡議,給他的“私諡”(並非由朝廷授予的諡號)叫“惠”,故稱“柳下惠”。春秋中期的賢者,魯國大夫,曾任“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員)。以講究禮節而著稱。
③與立:即“與之並立於朝”,給予官位。一說,“立”同“位”。“與立”,即“與位”。
【今譯】
孔子說:“臧文仲大概是個竊據官位的人吧?明知柳下惠是賢人,卻不給他官位。”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①,則遠怨矣②。”
【注釋】
①躬自厚:意為責己要重,應多多反省責備自己。“躬”,自身。“厚”,這裏指厚責,重責。薄責於人:意為待人要寬,要行恕道,少挑剔責備別人。“薄責”,輕責,少責備。
②遠:遠離,避開。
【今譯】
孔子說:“自己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開怨恨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①,吾末如之何而已矣②。”
【注釋】
①如之何:猶言怎麼辦。孔子這裏的意思是:做事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多問幾個“該怎麼辦”。因為隻有深憂遠慮的人,才能真正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②末如之何:猶言沒辦法。“末”,沒。
【今譯】
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這種人]也沒辦法啊。”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今譯】
孔子說:“眾人整天聚在一處,說的話從不涉及義理,還好賣弄一點小聰明,[對這種人]真難[教育]啊!”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①,禮以行之,孫以出之②,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釋】
①質:本意為本質、質地。引申為基本原則,根本。
②孫:同“遜”。出:出言,表達。
【今譯】
孔子說:“君子以義為根本,以禮法來實行[義],以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義],以忠誠的態度來完成[義],這就是君子啊!”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①,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注釋】
①病:擔心,憂慮。
【今譯】
孔子說:“君子隻憂慮[自己]沒有才能,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①。”
【注釋】
①疾:恨,怕,感到遺憾。沒世:終身,死。稱:稱述,稱道。
【今譯】
孔子說:“君子就怕死後沒有[好的]名聲被人稱頌。”
子曰:“君子求諸己①,小人求諸人。”
【注釋】
①求:要求。一說,求助,求得。則此章意為:君子一切求之於自己,小人一切求之於他人。
【今譯】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①,群而不黨②。”
【注釋】
①矜(jīn今):莊重,矜持,慎重拘謹。
②黨:結黨營私,拉幫結夥,搞小宗派。
【今譯】
孔子說:“君子莊重矜持而不同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今譯】
孔子說:“君子不僅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今譯】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①?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②。”
【注釋】
①毀:詆毀。指稱人之惡而失其真。譽:讚譽,溢美。指揚人之善而過其實。
②“斯民也”句:“斯”,此,如此。“民”,指用民。“三代”,指夏、商、周。此句是說如此用民,無所偏私,這就是三代能按正直之道行事的原因。
【今譯】
孔子說:“我對於別人,詆毀過誰?讚譽過誰?如有所讚譽,那是經過實踐考驗過的。夏商周三代如此[大公無私地]用民,所以能按正直之道行事。”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①,有馬者借人乘之②。今亡矣夫。”
【注釋】
①史之闕文:“闕”,同“缺”。指缺疑,存疑。史官記載曆史,對於有疑問(缺乏確鑿根據)的事,缺而不錄,抱存疑態度,故有“闕文”。一說,寫史的書吏,遇到可疑的字,存疑待問,寧可把缺少的字空起來,也不創造新字,不妄以己意另寫別的字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