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篇第十五(1 / 3)

衛靈公篇第十五

【導語】

主要記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所論的以仁德治國的道理。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①。孔子對曰:“俎豆之事②,則嚐聞之矣③;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④。

【注釋】

①陳:同“陣”。軍隊作戰布列陣勢。

②俎豆之事:指禮節儀式方麵的事。“俎(zǔ祖)”,古代祭祀宴享,用以盛放牲肉的器具。“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似高腳盤。二者都是古代祭祀宴享用的禮器。

③嚐:曾經。

④遂行:就走了。孔子主張禮治,反對使用武力。見衛靈公無道,而又有誌於戰伐,不能以仁義治天下,故而未答“軍旅之事”,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今譯】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怎樣列陣。孔子回答說:“禮節儀式方麵的事,我曾聽說一些;軍隊作戰方麵的事,我沒學過。,’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在陳絕糧,從者病①,莫能興②。子路慍見曰③:“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④,小人窮斯濫矣⑤。”

【注釋】

①病:苦,困。這裏指餓極了,餓壞了。

②興:起來,起身。這裏指行走。

③慍(yùn運):惱怒,怨恨。

④固:安守,固守。

⑤濫:像水一樣漫溢、泛濫。比喻人不能檢點約束自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今譯】

[孔子與弟子們]在陳國某地斷絕了糧食,隨從的人餓壞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滿臉惱怒,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困厄時尚能安守,小人困厄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

子曰:“賜也①,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②?”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③。”

【注釋】

①賜:端木賜,字子貢。

②女:同“汝”。你。

③以:用。一:一個基本的原則、思想。孔子這裏指的是“忠恕”之道。貫:貫穿,貫通。

【今譯】

孔子說:“端木賜呀,你以為我是學習了很多而又一一記住的嗎?”[端木賜]回答說:“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思想觀念來貫穿它們的。”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①。”

【注釋】

①鮮(xiǎn險):少。因為道德必須由自身加強學習與修養,日積月累,長期努力,才能將其義理得之於心,見之於行,故孔子說“知德者鮮”。

【今譯】

孔子說:“仲由,懂得道德的人少啊。”

子曰:“無為而治者①,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②。”

【注釋】

①無為而治:“無為”,無所作為。據傳,舜當政時,一切沿襲堯的舊法來治國,似乎沒有什麼新的改變和作為,而使天下太平。後泛指以德化民,無事於政刑。朱熹《四書集注》說:“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獨稱舜者,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眾職,故尤不見有為之跡也。”

②南麵:古代傳統禮法,王位總是坐北朝南的。

【今譯】

孔子說:“好像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大概隻有虞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他隻是恭敬鄭重地臉朝南麵[坐著]而已。”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①,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③,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④,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⑤。

【注釋】

①蠻:南蠻,泛指南方邊疆少數民族。貊(mò墨):北狄,泛指北方邊疆少數民族。

②州裏: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裏。這裏代指本鄉本土。

③參:本意為直、高。這裏引申為像一個高大的東西直立在眼前。

④輿(yú餘):車。倚:依靠在物體或人身上。衡:車轅前的橫木。

⑤書諸紳:即“書之於紳”。“紳”,係在腰間下垂的寬大的衣帶。把警句、格言寫在腰間的大帶子上,一低頭就能看到,從而時時提醒自己,指導自己的言行。這是古人一種加強自我修養的方法。

【今譯】

子張問[自己的主張]如何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敦厚恭敬,即使在蠻貊地區,也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為不篤敬,即使在本鄉州裏,能行得通嗎?[“忠信篤敬”這幾個字]站著,仿佛看見它直立在眼前;坐車,仿佛看見它依靠在車轅的橫木上。這樣做了以後就能行得通。”子張[把孔子的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

子曰:“直哉史魚①!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②!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注釋】

①史魚:衛國大夫,名鰌(qiū丘),字子魚。他曾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賢臣蘧伯玉,未被采納。史魚病危臨終時,囑咐兒子,不要“治喪正堂”,用這種做法再次勸告衛靈公一定要進用蘧伯玉,而貶斥奸臣彌子瑕。等衛靈公采納實行之後,才“從喪北堂成禮”。史魚這種正直的行為,被古人稱為“屍諫”(事見《孔予家語》及《韓詩外傳》)。

②蘧伯玉:參見《憲問篇第十四》第二十五章注。

【今譯】

孔子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頭一樣剛直;國家無道,也像箭頭一樣剛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國家無道時,[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①,亦不失言。”

【注釋】

①知:同“智”。智者,聰明人。

【今譯】

孔子說:“可以與他說話卻不與他說,就會失掉友人錯過人才;不可與他說話卻與他說,就是浪費言語。聰明人既不失掉友人錯過人才,也不浪費言語。”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①,有殺身以成仁②。”

【注釋】

①求生:貪生怕死,為保活命苟且偷生。

②殺身:勇於自我犧牲,為仁義當死而死,心安德全。

【今譯】

孔子說:“有誌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求得保住生命而損害仁,而應為做到仁獻出生命。”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①,必先利其器②。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③,友其士之仁者。”

【注釋】

①善:用作動詞。做好,幹好,使其完善。

②利:用作動詞。搞好,弄好,使其精良。

③事:事奉,為……服務。

【今譯】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工匠要把活兒幹得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要實行仁德,]住在一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有賢德的人,與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

顏淵問為邦①,子曰:“行夏之時②,乘殷之輅③,服周之冕④,樂則《韶》《舞》⑤,放鄭聲⑥,遠佞人⑦。鄭聲淫,佞人殆⑧。”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