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篇第十八(1 / 3)

微子篇第十八

【導語】

主要記曆史上聖賢的事跡,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時的行為,以及世人對於處亂世的不同態度。

微子去之①,箕子為之奴②,比幹諫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釋】

①微子:名啟,采邑在微(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微子是紂王的同母兄,但微子出生時其母隻是帝乙的妾,後來才立為正妻生了紂,於是紂獲得立嗣的正統地位而繼承了帝位,微子則封為子爵,成了紂王的卿士。紂王無道,微子屢諫不聽,遂隱居荒野。周武王滅殷後,被封於宋。去:離開。之:代詞。指殷紂王。

②箕子:名胥餘,殷紂王的叔父。他的采邑在箕(在今山西省太穀縣東北)。子爵,官太師。曾多次勸說紂王,紂王不聽,箕子披發裝瘋,被紂王拘囚,降為奴隸。周武王滅殷後才被釋放。

③比幹:殷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屢次竭力強諫紂王,並表明“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紂王大怒,竟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諸?”(《史記·殷本紀》注引《括地誌》)遂將比幹剖胸挖心,殘忍地殺死。

【今譯】

[紂王無道,]微子離開了紂王,箕子被紂王拘囚降為奴隸,比幹屢次勸諫被[紂王]殺死。孔子說:“殷朝有這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為士師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③?”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④?枉道而事人⑤,何必去父母之邦⑥?”

【注釋】

①士師:古代掌管司法刑獄的官員。

②三黜(chù處):多次被罷免。“三”,表示多次,不一定隻有三次。

③去:離開。

④焉:代詞,表疑問。哪裏。往:去。

⑤枉:不正。

⑥父母之邦:父母所在之國,即本國,祖國。

【今譯】

柳下惠擔任[魯國]掌管司法刑獄的官員,多次被免職。有人說:“您不可以離開[這個國家]嗎?”[柳下惠]說:“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國去不會被多次免職?[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離開自己父母所在的祖國呢?”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①。

【注釋】

①孔子行:公元前509年,孔子到齊國,想得到齊景公的重用;結果,有人反對,甚至揚言要殺孔子。齊景公迫於壓力,不敢任用,孔子於是離開齊國。

【今譯】

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節、爵祿]說:“若像[魯國國君]對待季氏那樣[來對待孔子],我不能;要用比季孫氏低比孟孫氏高的待遇來對待孔子。”[後來齊景公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動身走了。

齊人歸女樂①,季桓子受之②,三日不朝,孔子行③。

【注釋】

①歸:同“饋”。贈送。

②季桓子:魯國貴族,姓季孫,名斯,季孫肥(康子)的父親。從魯定公時至魯哀公初年,一直擔任魯國執政的上卿(宰相)。

③孔子行:《史記·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齊人懼,歸(饋)女樂以沮(阻止)之。”孔子看到魯國君臣這樣迷戀女樂,朝政日衰,不足有為,便大大失望而去職離魯。

【今譯】

齊國人贈送了許多歌姬舞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便離開了魯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①:“鳳兮②!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③,來者猶可追④。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⑥,不得與之言。

【注釋】

①接輿:“接”,迎。“輿”,車。迎麵遇著孔子的車。這裏因其事而呼其人為“接輿”。傳說乃楚國人,是“躬耕以食”的隱者賢士,用唱歌來批評時政,被世人視為狂人。一說,接輿本姓陸,名通,字接輿。見楚昭王政事無常,乃佯狂不仕,於是被人們看做是楚國的一個瘋子。

②鳳:鳳凰。古時傳說,世有道則鳳鳥見,無道則隱。這裏比喻孔子。接輿認為孔子世無道而不能隱,故說“德衰”。

③諫:規勸,使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