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篇第十七(1 / 3)

陽貨篇第十七

【導語】

主要記孔子教育弟子講究仁德,闡發以禮樂治國的道理。

陽貨欲見孔子①,孔子不見,歸孔子豚②。孔子時其亡也③,而往拜之。遇諸塗④。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⑤,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⑥,可謂知乎⑦?”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⑧。”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注釋】

①陽貨:又名陽虎,楊虎。魯國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掌握了季氏一家的大權,甚而掌握了魯國的大權,是孔子說的“陪臣執國命”的人物。陽貨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極力想拉孔子給他做事。但孔子不願隨附於陽貨,故采取設法回避的態度。後陽貨因企圖消除三桓未成而逃往國外,孔子最終也未仕於陽貨。

②歸:同“饋”。贈送。豚(tún屯):小豬。這裏指蒸熟了的小豬。按照當時的禮節,地位高的人贈送禮物給地位低的人,受贈者如果不在家,沒能當麵接受,事後應當回拜。因為孔子一直不願見陽貨,陽貨就用這種辦法,想以禮節來逼迫孔子去回拜。

③時:同“伺”。意指窺伺,暗中打聽,探聽消息。亡:同“無”。這裏指不在家。

④塗:同“途”。途中,半道上。

⑤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政局動蕩不安。

⑥亟(qì氣):副詞。屢次。

⑦知:同“智”。

⑧歲不我與:即“歲不與我”,年歲不等待我。“與”,在一起。這裏有等待意。

【今譯】

陽貨想讓孔子去拜見他,孔子不去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蒸熟的]小豬。孔子暗中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才去回拜他。兩人卻在途中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過來!我有話對你說。”[孔子近前,陽貨]說:“把自己的寶物藏在懷裏,而聽任國家迷亂,這樣做可以稱為仁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又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可以稱為智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又說:]‘‘時間消逝了,年歲是不等待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子曰:“性相近也①,習相遠也②。”

【注釋】

①性:人的本性,性情,先天的智力、氣質。

②習相遠:指由於社會影響,所受教育不同,習俗、習氣的沾染有別,人的後天的行為習慣會有很大差異。這裏孔子是勉勵人為學,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

【今譯】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環境影響的不同才相距甚遠了。”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①。”

【注釋】

①知:同“智”。不移:不可移易、改變。

【今譯】

孔子說:“隻有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最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的。

子之武城①,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②,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③:‘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④。”

【注釋】

①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在今山東省嘉祥縣境。一說,指南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公元前554年,魯襄公築武城以禦齊。另說,即城武縣,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七十裏,有弦歌裏。當時,言偃(子遊)任武城行政長官。

②莞(wǎn晚)爾:微笑的樣子。

③諸:“之於”的合音。

④戲:開玩笑,逗趣。

【今譯】

孔子到了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遊接過話茬說:“過去我聽老師說:‘在上位的人學了道,就能惠愛百姓;一般老百姓學了道,就容易役使了。’”孔子[對隨從的弟子]說:“諸位,言偃說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公山弗擾以費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④!”

【注釋】

①公山弗擾:疑即《左傳》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提到的公山不狃(niǔ扭)。季氏家臣,後據費邑叛季氏,失敗後逃亡齊國,又奔吳。畔:同“叛”。

②末之也已:沒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末”,沒有。“之”,去,往。“已”,止,算了。

③“何必”句:何必非去公山氏那個地方呢?句中第一個“之”是助詞,起把賓語提前的語法作用。第二個“之”是動詞,去,往。

④“吾其”句:孔子此句意為:將要在東方建立起一個西周式的社會,使文王武王之道重現於東方。關於此章所說孔子擬應公山弗擾之召事,許多學者提出質疑:一,《左傳·定公十二年》記公山不狃叛魯之事,並無召請孔子的記載,且當時孔子正任魯國司寇,還派兵打敗了公山不狃。二,依本章所記,孔子顯有“助叛”之嫌,這與孔子的一貫主張不符。史實究竟如何,已不可確考。

【今譯】

公山弗擾據費邑叛亂,召請[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裏呢?”孔子說:“召我去的人,難道會讓我白去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複興周公之道啊!”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今譯】

子張向孔子問怎樣做到仁。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這五項,就是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項?”[孔子]說:“莊重,寬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莊重,就不會受到侮慢;寬厚,就能獲得眾人擁護;守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役使別人。”

佛肸召①,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②,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緇④?吾豈匏瓜也哉⑤?焉能係而不食?”

【注釋】

①佛肸(bìxī畢西):晉國大夫範中行的家臣,是中牟城的行政長官。公元前490年,晉國趙簡子攻打範氏,包圍中牟,佛肸抵抗。佛肸召請孔子,就在這時(事見《左傳·哀公五年》)。

②中牟:晉國地名,約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鄲市之間。一說,在今河南省鶴壁市西,古代牟山之側。畔:同“叛”。

③磷(lìn吝):本義是薄石。引申為把石頭磨薄,使其受到磨損。

④涅(niè聶):一種礦物,也叫“皂礬”,古代用作黑色染料。這裏用作動詞,染黑。緇(zī滋):黑色。

⑤匏(páo袍)瓜:葫蘆的一種,果實比一般葫蘆大。老後中空輕於水,可係於腰助人渡河泅水:或可對半剖開,做水瓢舀水用。

【今譯】

佛肸召請,孔子想去。子路說:“從前我聽老師說過:‘親身做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佛胖據中牟叛亂,您要去,為什麼?”孔子說:“是的,我說過這話。[但是]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匏瓜嗎?怎麼能隻掛在那裏而不給人吃呢?”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①?”對曰:“未也。”“居②!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③,其蔽也蕩④;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⑤;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⑥;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