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篇第十七(2 / 3)

【注釋】

①女:同“汝”。你。六言:六個字,即文中的仁、知、信、直、勇、剛等德行的六個方麵。蔽:通“弊”。弊病,害處。

②居:坐。

③知:同“智”。

④蕩:放蕩不羈。

⑤賊:害,傷害。這裏指容易給自己和親人帶來傷害。

⑥絞:說話尖酸刻薄,不通情理。

【今譯】

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個字[的德行],會有六種弊病嗎?”[子路起身]回答:“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愚蠢;愛好聰明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傷害自己和親人;愛好直率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愛好勇敢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容易鬧亂子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狂妄。”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①,可以觀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邇之事父⑤,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①興:本義是興起,發動。這裏指激發人的意誌和感情。好的詩歌都是有感而發的,讀之可以使人受到感動,而興發愛憎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②觀:本義是觀察,觀看。這是指提高人的觀察能力。《詩經》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曆史上的政治得失、現實生活的狀況,乃至各國各地的風俗民情、自然風物等在詩中都有反映。讀詩可以豐富知識,從而相應地提高觀察能力。

③群:使合群。詩離不開寫人,多讀詩就可以更深切地了解人,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相交,培養鍛煉人的合群的本領。

④怨:怨恨。《詩經》中有不少怨刺詩,表達對現實的憤懣,抒發人們心中的不平,諷刺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讀了以後,可以學會用諷刺的方法,用正當的宣泄,來表達心中怨恨不平的感情。

⑤邇(ěr耳):近。

【今譯】

孔子說:“弟子們何不學習《詩經》呢?《詩經》可以激發人的意誌和感情,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發怨恨不平;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字。”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①?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與②!”

【注釋】

①為:本義是做。這裏指學習。周南,召(shào哨)南:《詩經》十五國風中的第一、第二兩部分。本為地名,“周南”約在漢水流域東部,今陝西、河南之間直到湖北。“召南”約在漢水流域西部,今河南、湖北之間。這兩個地域收集在《詩經》中的民歌,就叫《周南》《召南》。孔子認為《周南》《召南》中有許多修身齊家的道理,故提倡學習,並加以重視。

②“其猶”句:“正”,對著。就好像麵對著牆壁站著。比喻被阻擋而無法向前,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一說,《周南》《召南》中的詩,多用於鄉樂,是眾人合唱的,不用來獨誦。如果一個人不會《周南》《召南》,那就得獨自保持沉默,雖在合唱的人群之中,也像麵對著牆壁而孤立一般。

【今譯】

孔子對伯魚說:“你學了《周南》《召南》了嗎?人如果不學《周南》《召南》,就好像麵對牆壁站著啊!”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①?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②?”

【注釋】

①玉帛:指古代舉行禮儀時使用的玉器、絲帛等禮器、禮品。

②鍾鼓:古代樂器。朱熹說:“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鍾鼓,則為樂。”這說明禮樂之可貴在於在百姓中提倡“敬”、“和”。如果隻是在形式上擺玉帛、敲鍾鼓,而忽略了它的深刻的內容,那就失去了禮樂本來的意義與作用。

【今譯】

孔子說:“禮呀禮呀,隻是指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隻是指鍾鼓之類的樂器嗎?”

子曰:“色厲而內荏①,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②!”

【注釋】

①色厲內荏:外貌似乎剛強威嚴,而內心卻柔弱怯懼。“色”,神色,臉色,外表的樣子。“荏(rěn忍)”,軟弱,怯懦,虛弱。

②穿:挖,透,破。窬(yú魚):洞,窟窿。從牆上爬過去也叫窬。

【今譯】

孔子說:“外表神色嚴厲而內心怯懦虛弱,以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爬牆頭行竊的盜賊吧!”

子曰:“鄉願①,德之賊也②。”

【注釋】

①鄉願:特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誰也不得罪的鄉裏中以“謹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願”,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而後,孟子更清楚地說明這種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汙世”的人。雖然表麵上看,是個對鄉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實,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惡,不主持正義,不抵製壞人壞事,全然成為危害道德的人(見《孟子·盡心下》)。“願”,謹厚,老實。②賊:敗壞,侵害,危害。

【今譯】

孔子說:“所謂‘鄉願’,是敗壞道德的人。”

子曰:“道聽而塗說①,德之棄也。”

【注釋】

①“道聽”句:在道上聽到的不可靠的傳聞,途中又向別人傳說。“塗”,同“途”。

【今譯】

孔子說:“聽到傳聞不加考證而隨意傳播,從道德來講,是應當拋棄的。”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②。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③。”

【注釋】

①鄙夫:鄙陋、庸俗、道德品質惡劣的人。

②患得之:實際上是“患不能得之”的意思。“患”,怕,擔心。

③無所不至: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為。

【今譯】

孔子說:“與品德惡劣的人怎麼可以一起事奉君主呢?他沒得到官位、富貴時,總怕得不到。既得到了,又怕失掉。假如老怕失掉官位、富貴,那就無論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了。”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①,今也或是之亡也②。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③,今之矜也忿戾④;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注釋】

①疾:本義是病。這裏指氣質上的缺點。由於世風日下,今人的缺點毛病也無法同古人的缺點毛病相比了。古人氣質上有缺點的尚且樸實可貴,今人則變得更加道德低下,風俗日衰了。

②亡:同“無”。

③矜(jīn金):驕傲,自尊自大。廉:本義是器物的棱角。這裏引申為不可觸犯,碰不得,惹不得。

④忿戾(lì利):凶惡好爭,蠻橫無理。

【今譯】

孔子說:“古代的百姓有三種毛病,現在,或者連那樣的毛病也沒有了。古代狂妄的人不過有些放肆直言,不拘小節,現在狂妄的人卻是放蕩越禮,毫無顧忌了;古代驕傲的人不過是持守過嚴,不可觸犯他,現在驕傲的人卻是忿怨乖戾,蠻橫無理了;古代愚笨的人不過頭腦有些簡單直率,現在愚笨的人卻是明日張膽地虛偽欺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