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①。”
【注釋】
①本章與《學而篇第一》第三章重複。可參閱。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①,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釋】
①惡(wù務):厭惡,討厭。紫之奪朱:“奪”,強行取得,取代,頂替。“朱”,大紅色。古代傳統稱為正色。紫是紅色和藍色混合而成的顏色,雖與紅色接近,然而不是正色而是雜色。但在春秋時期,史載魯桓公和齊桓公都喜歡穿紫色衣服,可見那時紫色已取代了朱色的傳統地位,連諸侯的衣服都以紫色為正色了。而孔子認為:朱色的光彩與地位不應被紫色所奪去。
【今譯】
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頂替紅色,厭惡用鄭國的音樂擾亂雅樂,厭惡以巧言善辯的嘴巴來傾覆國家的人。”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①,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釋】
①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今譯】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您如果不說話,那麼弟子們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嚐說話呢?四季照樣運行不息,各種動植物照樣發育生長。天何嚐說話呢?”
孺悲欲見孔子①,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②,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注釋】
①孺悲:魯國人。魯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學習士喪禮。孔子這次為何不願見孺悲,原因不明。
②將命者:傳話的人。
【今譯】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辭說有病。傳話的人出了門,[孔子]拿過瑟來又彈又唱,[故意]讓孺悲聽到。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①。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②,期可已矣③。”子曰:“食夫稻④,衣夫錦,於女安乎⑤?”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⑥,聞樂不樂⑦,居處不安⑧,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⑨?”
【注釋】
①期:時間,期限。
②鑽燧改火:“燧(suì歲)”,木燧,古代鑽木取火的工具。古人鑽木取火,所用的木料四季不同。春天用榆柳,孟夏與仲夏用棗杏,季夏用桑柘,秋天用柞槽,冬天用槐檀。各種木料一年輪用一遍,第二年按上年的次序依次取用,叫“改火”。鑽燧改火,即指過了一年。
③期:指一周年。
④食夫稻:“夫”,指示代詞。這,那。古代水稻的種植麵積很小,大米是很珍貴的糧食,居喪者更不宜食。因按禮,“父母之喪,既殯,食粥,粗衰。既葬,疏食,水飲,受以成布。期而小祥,始食菜果……。”(朱熹《四書集注》)
⑤女:同“汝”。你。
⑥旨:美味,好吃的食物。
⑦樂:第一個“樂”,指音樂。第二個“樂”,指快樂。
⑧居處:指住在平時所住的好房子裏。古代守孝,應在父母墳墓附近搭一個臨時性的草棚子或住茅草房,睡在地下草苫子上,以表示不忍心住在安適的屋子裏。
⑨“予也”句:“於”,給,與。一說,“於”,自,從。則此句意為: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裏得到過三年的愛護撫育嗎?
【今譯】
宰我問:“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必然荒廢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必然生疏忘記。舊穀子已吃完,新穀子已上場,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輪了一遍,守孝一周年就可以了。”孔子說:“[父母去世還不滿三年]你便吃大米飯,穿錦綢緞,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就這樣做吧!君子居喪守孝,吃美味不覺香甜,聽音樂不覺快樂,住好房子不覺安適,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是宰予的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愛心報答於他的父母呢?”
子曰:“飽食終日①,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②?為之,猶賢乎已③。”
【注釋】
①終日:整天。
②博:古代一種棋局遊戲,用六箸十二棋為博具,以爭輸贏。弈(yì義):圍棋。
③賢:好,勝過,超過。已:止。指什麼都不幹。
【今譯】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種入]真難辦啊!不是有擲彩下棋的遊戲嗎?下下棋,也比什麼都不幹要好些。”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今譯】
子路問道:“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以為義是最高尚的。君子有勇而無義,就會犯上作亂;小人有勇而無義,就會做強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①,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②。”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③,惡不孫以為勇者④,惡訐以為直者⑤。”
【注釋】
①流:據清乾隆年間經學大家惠棟《九經古義》和清嘉慶年間學者馮登府《論語異文考證》,“流”字衍。晚唐以前的《論語》版本中無“流”字,至宋代,才有此衍誤。訕(shàn善):誹謗,譏諷,詆毀。以言毀人稱謗,在下謗上稱訕。
②窒(zhì誌):阻塞,不通。引申為固執,頭腦僵化,頑固不化。
③徼(jiāo交):抄襲,竊取,剽竊他人的知識成果(如言論,學問,見解,做出的成績等)。一說,私察他人之言行動靜,而自作聰明,假以為知。知:同“智”。
④孫:同“遜”。
⑤訐(jié傑):攻擊別人的短處,揭發別人的隱私。
【今譯】
子貢問道:“君子也有所厭惡嗎?”孔子說:“有厭惡。厭惡專好稱揚散播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上位的人,厭惡恃強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果決敢為而固執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端木賜呀,你也有所厭惡嗎?”[子貢說:]‘‘厭惡竊取抄襲[別人的知識成果]卻自以為聰明的人,厭惡不謙遜卻自以為勇敢的人,厭惡揭發攻擊別人卻自以為正直的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①,近之則不孫②,遠之則怨。”
【注釋】
①養:供養,共同相處。這裏主要指的是對婢妾,對仆隸下人,故用“養”字。
②不孫:指不恭順,不守規矩,放肆無禮。“孫”,同“遜”。
【今譯】
孔子說:“唯獨女子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親近他,就無禮;疏遠他,就怨恨。”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①,其終也已。”
【注釋】
①見惡:被別人所厭惡,所討厭。“見”,助詞,表示被動。
【今譯】
孔子說:“年紀到了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輩子算是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