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也是用這些話囑咐了禹。
[商湯]說:“我小子履,大膽虔誠地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冒昧地向光明而偉大的天帝禱告:對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惡],我也不敢隱瞞掩蓋,[對此]您心裏是清楚知道的。[如果]我自身有罪過,請不要責怪連累天下萬方;天下萬方[如果]有罪過,罪過都應歸在我身上。”
周朝[初年]大發賞賜[分封諸侯],善人都得到富貴。[周武王說:]“雖有至親,卻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有過錯,都應該由我一人來承擔。”
[孔子常說:]謹慎地製定審查度量衡,恢複被廢棄的官職與機構,天下四方的政令就通行了。複興滅亡了的國家,接續斷絕了的世族,推舉起用前代被遺落的德才之士,天下民心就歸服了。
[國家]所要重視的是:人民,糧食,喪葬,祭祀。
做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實守信用,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處事公平,就會使大家高興。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①?”子曰:“尊五美,屏四惡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③,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④。”
【注釋】
①斯:就。
②屏(bǐng丙):通“摒”。除去,排除,擯棄。
③欲而不貪:指其欲在實行仁義,而不在貪圖財利。皇侃《論語義疏》:“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
④有司:本為官吏的統稱。這裏指庫吏之類的小官,他們在財物出入時都要精確算計。從政的人如果這樣,就顯得吝嗇刻薄而小家子氣了。
【今譯】
子張問孔子:“如何就可以從政呢?”孔子說:“要尊重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從政了。”子張說:“什麼叫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使百姓得到好處,自己卻無所耗費;安排勞役,百姓卻不怨恨;希望實行仁義,而不貪圖財利;安舒矜持,而不驕傲放肆;莊重威嚴,而不凶猛。”子張說:“怎樣能使百姓得到好處,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順著百姓所能得到利益之處而讓百姓去獲得利益,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嗎?選擇百姓能幹得了的勞役讓他去幹,誰還怨恨呢?希望實行仁義而得到了仁義,還貪求什麼財利呢?君子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勢力小,都不敢輕慢,這不就是安舒矜持而不驕傲放肆嗎?君子衣冠端正整齊,目光神色都鄭重嚴肅,使人望而敬畏,這不就是莊重威嚴而不凶猛嗎?”子張說:“什麼叫四種惡政?”孔子說:“事先不進行教育,[犯了錯]就殺,這叫虐;事先不告誡不打招呼,而要求馬上做事成功,這叫暴;很晚才下達命令,卻要求限期完成,這叫賊;同樣是給人東西,拿出手時顯得很吝嗇,這叫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①,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注釋】
①命:命運,天命。儒家以為人在一生中的吉凶、禍福、生死、貧富、利害都是上天所主宰,都是與生俱來而命中注定的;人對之無可奈何無力改變。這是唯心主義的一種哲學觀點。不過,孔子所說的“知命”,也包含有一些有積極意義的內涵,如提倡要麵對現實,識時務;要了解與順應客觀事物發展規律而不應與之違背;要明確人生的道義與職責等。
【今譯】
孔子說:“不懂天命,就無法做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別人的言論,就無法了解認識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