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與會子(3 / 3)

交子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了幣值的穩定,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以鐵錢作為交子的本位,鐵錢是低賤的錢幣,但唯其低賤,卻對交子的幣值穩定起了良好作用;第二,朝廷采取了維持紙幣購買力的措施,嚴格控製發行量。自天聖初年開始,每界交子的發行額控製在一定數量,絕不濫印濫發。

交子的幣價穩定大約維持了50年。宋神宗時將每界交子行用期延長至4年,兩界並用,實際上就相當於每界發行額增長一倍,這不能不引起貶值。

由於朝廷不能有效地控製紙幣的發行量,當出現巨額財政開支需要時,朝廷往往利用手中的權力,濫用公信力,無限製地發行紙幣,最終造成通貨膨脹,從而使紙幣喪失了信用,也就變成了廢紙,很快導致了北宋交子貨幣體係的崩潰,以至於交子的消亡。

會子的誕生與消亡

會子是南宋於1160年,由政府官辦、戶部發行的貨幣,仿照四川發行錢引的辦法發行。會子是宋朝發行量最大的紙幣,起源於臨安,也稱作“便錢會子”。

會子之法經南宋朝廷曆次整頓,始臻完備,與四川錢引法大同而小異 。但朝廷財政的困難,使得南宋君臣不久便破壞了自己製訂的會子的兌界和界額。

至1247年,會子的惡性膨脹使造新換舊已不可能。至此,會子的貨幣職能自難保持。

會子,是南宋由朝廷官辦、戶部發行的貨幣,是兩宋時期發行量

最大的紙幣,起源於臨安,也稱作“便錢會子”,即彙票、支票。1161年,南宋朝廷設置會子務。1162年,宋孝宗即位。1164年宋金達成和議,宋孝宗立即著手整頓會子。1165夏,宋孝

宗命戶部開始印製麵額分別為200、300、500和一貫的會子,規定隻能在兩淮流通,不得過江。

由於當時限製會子流通,這使得民間買賣感到不便。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南宋朝廷解除了兩淮銅錢、會子不能過江之禁,允許民間會子做現錢輸官。經過對會子的整頓,南宋的經濟秩序趨於穩定。

1166年,南宋用皇宮的府庫內庫和南庫儲藏的錢幣100萬兩收兌會子,第二年又以內庫銀200萬兩收兌會子焚毀。這兩次的收兌資料出處

不一,可能後者包括前者。

從1161年至1167年,南宋共印造會子200多萬貫。規定州縣不許民戶輸納會子,外地商人低價收買會子,運到臨安兌錢或向各地榷貨務兌物,造成六榷貨務的供應緊張。

1175年,辛棄疾曾在奏疏中談到會子貶值的情況,大概達一成以上。於是,朝廷采取貨幣回籠措施,用金銀銅錢等收回,出現了商旅往來,竟用會子的情況。商人用會子的好處是免除了金銀的商稅,節

省了運費。貶值情況大大改觀。

1176年以後,會子的發行不斷增加。

至1189年已達到4000多萬貫,超過了規定兩界發行額的一倍以上。雖然發行額大大增加,而會子幣值卻繼續保持穩定。

宋孝宗年間的會子流通,曾被南宋代臣們譽為“楮幣重於黃金”或會子“重於見錢”。紙幣重於黃金或現錢雖是溢美之詞,但反映了當時會子確有相當的穩定性,受到了民間的歡迎。

當宋孝宗看到新印會子的數額時,就對會子的貶值存有戒心。他多次告誡朝臣要謹慎對待會子流通,會子的發行數量決不能過多。他曾表示自己因擔心會子貶值“幾乎十年睡不著”。

南宋的通貨膨脹始於宋寧宗年間,因為宋金作戰,軍費損耗極大。至宋寧宗後期,每於會子發行過多,朝廷便另外發行新會子,以舊會子二換易新會子一的比率,收兌舊會,引起米價、田價及物價的上漲。這時期的紙幣發行量已達2.3億緡,但是與後期的惡性通貨膨脹相比較,還是十分輕微。

宋理宗於1225年即位,改年號寶慶。寶慶年間承襲嘉定遺留下來的通貨膨脹,物價不十分昂貴。因通貨膨脹而造成物價急劇上升的問題,至1234年至1236年也沒有解決。後期因農田失收和惡性通貨膨脹引起的物價飛漲,不但未能遏止而且更為嚴重。

宋度宗初年,佞臣賈似道當國,企圖挽回信用,遂發行一種新的紙幣“見錢關子”,簡稱“關子”。關子每貫折合銅錢770文,18界會子3貫。然而,信用危機之弊並未因此而革。相反,關子的發行增加了紙幣的流通量,結果是使物價漲升到新的高度,達到南宋時期的最高峰。信用危機再也未能挽回信用。不數年,元兵南下,會子、關子便與南宋一起消亡。

物價過於低落,百姓的購買力不高,經濟蕭條將引發經濟危機。而在適當的時候,朝廷采取輕微的通貨膨脹政策,物價上漲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當通貨膨脹呈現惡性化,紙幣貶值,物價急劇飛漲以後,貨幣製度紊亂甚至破壞,最終將導致經濟崩潰。南宋會子消亡的原因,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