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爬山,今天我爬到了一半,但我並不滿足,我並不認為我成功了,因為我的前麵還有人,一個企業家永遠不可以封頂。——臧健和
中國人愛吃水餃,中國的水餃也聞名於世界華人圈,但真正把水餃做成一個大產業的,卻是一個當年流落香港的青島姑娘,她的名字叫臧健和,人稱“臧姑娘”。
時至今日,臧健和已在香港家喻戶曉,被譽為“水餃皇後”,她的事跡也被拍成了電影,然而,人們仍然願意稱她“臧姑娘”。
有很長一段時間,臧健和與兩個女兒在灣仔碼頭努力經營著她們的水餃生意,是那個年代香港最動人的一幕風景。即使是巡邏的警察,看到這辛勞的母女偶爾也會冒著瀆職的危險法外容情。就這樣,灣仔碼頭上的“臧姑娘”憑借著勤奮和聰慧成了“香港精神”的代名詞。
“一”個品牌的艱難誕生
臧姑娘由於不懂粵語,便開始在香港尋找不需要太多交流的工作,洗碗、擦車、私人護理,這位弱女子幾乎嚐遍了所有香港最底層職業。
如果不是一次幾乎讓她癱瘓的事故,也許臧姑娘就會在底層做上一輩子。那時她在一家酒樓做雜工,不幸被撞傷而導致腰骨斷裂。狠心的老板不但不承認她是工傷,還無情地把她給辭退了。
臧姑娘毅然向法院提出了起訴而且還獲得了勝訴。可是,這個好強的山東姑娘硬是拒絕酒樓老板理應賠償的3萬元錢,隻要了她應得的工資4500元。後來,臧姑娘又拒絕了香港社會福利署的幫助。因為,她堅持不想做這個社會的包袱。
臧姑娘為了女兒,為了生活,推著小車,走上了當時為香港交通樞紐的灣仔碼頭,賣起了她的“北京水餃”。但“北京水餃”隻是一個泛稱,隨著生意的興隆,有人提醒該給她的水餃取個名稱,於是她在小推車“北京水餃”的上麵加上了4個字:灣仔碼頭。
從此,臧姑娘將那個以小販身份賣水餃的碼頭的名稱,命名為水餃品牌,灣仔碼頭正式就這樣誕生了。
“兩”次成功的轉折
在臧姑娘的創業曆程中,有兩次比較重要的轉折,促成了“灣仔碼頭”成為一個著名的水餃品牌。在灣仔碼頭上賣了幾年的水餃,其獨特的口感吸引了一批忠實的消費者。
一個偶然的機會,日資百貨公司老板嬌生慣養、對飲食極其挑剔的小女兒一口氣吃下了15個“灣仔碼頭”水餃。
精明的日本商人馬上意識到,這“灣仔碼頭”不是一般的水餃,一定有它的特別之處。於是他便約見了臧姑娘,要求在日資百貨的工廠裏生產水餃。
日資百貨對產品進行重新包裝設計,當作日資百貨的產品來經營。
然而,這第二輪談判臧姑娘拒絕了:“我辛辛苦苦創立的品牌沒有了,我把配方拱手相讓,哪一天被踢出來,我連小販也做不成了。”
第三輪談判中,日方同意沿用“灣仔碼頭”的牌子,但包裝上不能打地址和電話。
“水餃的口味都隨時聽取顧客的反饋意見改進了,沒有了地址和電話,我怎麼和顧客交流,怎麼保證產品質量?”臧姑娘仍舊拒絕了。
日本老板一讓再讓,最後被迫答應臧姑娘的所有要求,保留了品牌、電話和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