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 小麥種植的推廣(1 / 3)

古代栽培 小麥種植的推廣

小麥是現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其重要性也僅次

於水稻。小麥起源於西亞,大約距今5000年左右進入我國。經過漫長的旅程,小麥逐漸適應了我國的土壤環境,成為外來作物最成功的一個。在我國農耕文明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小麥自出現在我國後,經曆了一個由西向東,由北而南的推廣過程,直至唐宋以後才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國的定位。小麥的推廣改變了我國糧食作物種植結構,也改變了國人的食物習慣。

小麥在我國古代的推廣始自西北,它經曆了一個自西向東、由北向南的曆程。有關考古遺址中有24處屬於新疆,其中新石器時期至先秦時期的12處中,新疆就有6處。說明新疆在我國麥作發展初期的中心地位。

新疆近鄰中亞,小麥最先就是由西亞通過中亞,進入到我國西部的新疆地區。時間當在距今5000年左右,後又進入甘肅、青海等地,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遺址中出土了距今約4000多年的包括小麥在內的5種作物種子。

古文獻中也有有關西部少數民族種麥、食麥的記載。如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遊時,新疆、青海一帶部落饋贈的食品中就有麥。

《史記·大宛列傳》等記載,中亞的大宛、安息等地很早就有麥的種植。《漢書·趙充國傳》和《後漢書·西羌傳》也都談到羌族種 麥的事實。

商周時期,小麥已入中土。春秋時期,麥已是中原地區司空見慣的作物,一個人如果不能辨識菽麥,當時成為了沒有智慧的標誌。此時,麥已然成為當時各個諸侯爭霸戰中最重要的物資。產麥區也成為戰略要地。

據《左傳》的記載,當時的小麥產地主要有現在河南溫縣西南的溫,現在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的陳,現在山東北部、東部和河北的東南部的齊,現在山東南部的魯,還有地跨黃河兩岸的晉。但據遺址發現的碳化小麥,實際的產地要超出史書的記載。

當時的小麥種植主要集中於各地城市的近郊區。這種情況到漢代仍然沒有改變,東漢經學家伏湛在給皇帝的疏諫中提到“種麥之家,多在城郭”。

小麥雖然自西而來,但漢代以前主產區卻在東方。《春秋》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部史書,書中所反映的麥作情況,與其說是春秋時期的情況,不如更確切地說是當時魯國的情況。

和魯國相鄰的是齊國,境內有濟水。《淮南子》中說,濟水宜於種麥,反映了當時齊魯一帶種麥的情況。事實上,春秋時期黃河下遊的齊魯地區是小麥的主產區,也就是範蠡所著《範子計然》中所謂“東方多麥”。

這種狀況至少保留到了漢代,江蘇東海縣尹灣村西漢墓出土簡牘上有關於宿麥種植麵積的記載,反映了西漢晚期當地冬小麥的播種麵積情況。

春秋時期,小麥自身經曆了一個重大的轉變。當初小麥由西北進入中原之時,其最初的栽培季節和栽培方法可能和原有的粟、黍等作物是一樣的,即春種而秋收。

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小麥的抗寒能力強於粟而耐旱卻不 如。如在幼苗期間,小麥在溫度低至零下5攝氏度時尚可生存。在播種期間,如果雨水稀少,土中水分缺乏,易受風害和寒害,故需要灌溉才能下種。

我國的北方地區,冬季氣候寒冷,春節幹旱多風。春播不利於小麥的發芽和生長,秋季是北方降水相對集中的季節,土壤的墑情較好。

適應這樣的自然環境,同時也為了解決粟等作物由於春種秋收所引起的夏季青黃不接,於是有了頭年秋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的冬麥的出現。

冬麥在商代即已出現。據文獻反映,春秋戰國以前,以春麥栽培為主。到春秋初期,冬麥在生產中才露了頭角。冬麥的出現是麥作適應我國自然條件所發生的最大的改變,也是小麥在我國推廣最具有革命意義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