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 小麥種植的推廣(3 / 3)

當時麥類作物中不僅有小麥和大麥,而且還有不同的品種。長江中遊的湖南,嶺南的連州、桂林等地當時都有麥類種植。

南方原本以稻作為主,隨著麥作的發展,出現了稻麥複種的二熟製。另據史書記載,二熟麥收割後再有用麥田種晚稻的。淮南地區也出現了麥地種稻,稻田種麥的記載。

隨著麥作的發展,麥類在以水稻為主糧的南方地區的糧食供應中也開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重要性僅次於水稻。

而二熟製已成稻農之家數月之食,二麥的豐收也因此稱作“小豐年”。麵粉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曾經和牛、米、薪一道成為民間日用品,在交易中可以免稅。

技術的進步也在麥作向我國南方的推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南方種麥所遇到的困難和北方不同,其主要的障礙便是南方地勢低濕。因此,南方的小麥種植最先可能是在一些坡地上種植,因為這些地方排水較好。

此外,當稻麥複種出現之後,人們先是采用“耕治曬暴”的方法來排幹早稻田中的水分,再種上小麥,實現稻麥複種。到了元代以後,又出現了開溝整地技術,以後一直沿用,並逐漸深化,對於小麥在南方的推廣起到至關重要。

小麥在我國的推廣經曆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它的影響卻深遠而偉大。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時間上的延續以及空間上的擴展,更反映在對我國原有作物種植及在糧食供應中的影響。

小麥在我國的推廣,使得我國本土原有的一些糧食作物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下降,甚至是退出了糧食作物的範疇。這從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及其演變中便可以看出。

我國是農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農業發明之初,當時種植的作物 可能很多,故有“百穀”之稱。然而,最初的“百穀”之中,可能並不包括麥。而當“百穀”為“九穀”、“八穀”、“六穀”、“五穀”、“四穀”所代替時,其中必有麥。

起初,麥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並不靠前,當它的地位節節攀升的時候,與之一道並稱為“九穀”、“八穀”、“六穀”、“五穀”的一些穀物,卻紛紛退出糧食作物行列。

比如,麻在我國栽培已有近5000年的曆史,比小麥還早,其莖部的韌皮是古代重要的紡織原料,它的籽實,古代稱為苴,一度是重要的糧食之一,也因此稱為“穀”。

然而,這樣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後來卻慢慢地退出了主食的行列,到五穀或四穀時已不見其蹤影,特別到了宋代以後,人們隻知有做蔬菜食用的茭白,成了被遺忘的穀物。

還有一些作物雖然還是糧食作物,並且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卻下降了。粟、黍在很長的時間裏都是我國北方首屈一指的糧食作物,然而入唐以後,粟、黍的地位開始發生動搖。

這在農書中得到反映,《齊民要術》所載的各種糧食作物的位置中,粟列於首位,而大麥、小麥和水、旱稻卻擺得稍後。《四時纂要》中則看不到這種差別,有關小麥的農事活動出現次數反而最多。

由此可見,麥已取代了粟的地位,成為僅次於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這種地位形成之後,就是在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傳入我國之後也沒有被撼動。

小麥是外來作物中最成功的一種,受到了最廣泛的重視。這是它成功的原因,也是它成功的標誌。我國曆史上種植的作物不少,而像麥一樣受到重視的不多。

從宋代到清代,政府對於能夠穩定南方小麥種植是非常重要的。上行下效,一些地方官也致力於小麥推廣,發布文告,勸民種麥。經過長期共同努力,小麥在我國各地的推廣取得了成功。小麥的推廣不僅改變了我國人的糧食結構,也影響了我國人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