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 玉米的傳入和推廣
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此後,玉米成為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麵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而居第三位。
大約在16世紀中期,我國開始引進玉米,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河北張家口的“玉米之鄉”,還有吉林、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安徽等地。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原產於美洲。1492年,當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踏上美洲的一個島嶼時,就“發現了一種名叫麥茲的奇異穀物。它甘美可口,焙幹,可以做粉”。
哥倫布的這篇日記,曾被認為是世界上關於玉米的最早文字記載;學術界也曾經認為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玉米才在世界上傳播開來。
事實上,我國引種玉米的時間,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間。明代名士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中,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玉麥須,味甜,性微溫,入陽明胃經,通腸下氣,治婦人乳結紅腫或小兒吹著,或睡臥壓著,乳汁不通。”
蘭茂生於1397年,卒於1476年。即使不計算此前我國對玉米的認識和使用的過程,這一記載也早於哥倫布的日記。因此,我國玉米的引進當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
據學者研究認為,玉米傳入的路線有3條:一是從西班牙傳到麥加,再經中亞引種到我國西北地區;二是從歐洲傳到印度、緬甸,再傳入我國西南雲貴地區;三是從歐洲傳到菲律賓,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國商人經海路傳到我國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
玉米傳入我國後,就由華南、西南、西北向國內各地傳播。因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廣,當地便給它取名字,因而玉米的異稱甚多。除稱“番麥”、“西天麥”、“玉蜀黍”外,還有“包穀”、“六穀”、“腰蘆”等名稱。
玉米在明代傳入之初,尚未列入穀物而被人們視為珍稀之物。如明末學者田藝衡在他的《留青日劄》中記載了玉米,書中說:
禦麥出於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禦,故曰禦麥。
《留青日劄》還對玉米的形狀進行了描述:
幹葉類稷,花類稻穗,其苞如拳而長,其須如紅絨,其粒如芡實,大而瑩白,花開於頂,實結於節,真異穀也。
田藝衡是錢塘人,當時錢塘一帶也有種植,他說“吾鄉傳得此種,多有種之者。”
我國各省府縣誌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玉米傳入後,首先是從山區開始種植的,到明代末年的1643年為止,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廣西、雲南等10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
玉米在我國的傳播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由明代中期到明代後期是開始發展時期,明代後期這種農作物已傳播到全國近半數省區。到了清代前期,全國各省縣份多已種植。
清代玉米集中產區是中部的陝鄂川湘桂山區、西南的黔滇山區、東南的皖浙贛部分山區,華北和東北的玉米集中區主要在清後期至民國年間形成。
清初50多年,至1700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6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至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年至1718年的不到200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20省。根據我國各省最早的文獻記載,其年代的先後並不能代表玉米實際引種的先後,因為方誌和其他文獻記載,常有漏載和晚載的。
比如廣西記載的玉米種植早於甘肅或雲南30年左右,早於陝西60多年,早於四川一個半世紀以上,早於貴州差不多兩個世紀。
江蘇記載的玉米種植也早於甘肅和雲南,浙江、福建、廣東都早於陝西,四川、貴州20來年以至一個世紀以上。
玉米傳入我國後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這種新作物的引種和推廣,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試種和擴大生產。勤勞而敏慧的農民大眾,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種適合於旱田和山地的高產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1776年的《霍山縣誌》記載:四十年前,人們隻在菜圃裏偶然種一二株,給兒童吃,現在已經延山蔓穀,西南二百裏內都靠它做全年的糧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