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小時候發生了砸缸的事件後,他的事跡便在民間流傳下來。
一天,司馬光正在樹下玩耍,遠處過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走過來後,便坐在樹下,從隨身的行囊中拿出一本《左傳》,一邊看一邊問司馬光:小朋友,你讀過此書嗎?司馬光搖搖頭:沒有。老先生說:那我讀給你聽吧。老先生讀了幾頁,見司馬光目光散亂,已經心不在焉,便問:為什麼不認真聽?司馬光說:我想去找夥伴玩。老先生不依,說:舍老人而去,是大不孝,違背老人意願,是大不敬,我老人家連日行路,肩背脹痛,來,給我捶一下。司馬光隻好走到老人背後,為其捶背。老人一手捋著胡須,一手持書,又讀了起來。
不知不覺間,日色已晚。老先生索回《左傳》,起身要走。司馬光正聽得入迷,便問:老先生要趕往哪裏?老先生說:無家之人,四處為家。司馬光望著他的書,吞吐著說:這本書能不能送給我?或者,我央求大人買下來也可。老先生搖搖頭,說:不行,此書乃我隨身攜帶之物,視若生命,倘若一日不讀,便覺乏味,不過……你既然想讀,也不是沒有辦法。司馬光忙問:什麼辦法?老先生說:我可以為你滯留十日,在這十日內,你須“賣身”於我,每天為我捶背,我給你讀書。司馬光說:行,我答應你。
於是,兩人約於樹下,每天午時相聚,傍晚散去。十日後,一本《左傳》讀畢,老人欲去。司馬光仍有些不舍,因為老先生雖然通讀《左傳》,但是,裏麵很多細節司馬光弄不明白。老人一笑,將書送給他,算是十日來的報酬。司馬光不忍奪人所愛。老人笑道:其實,我是聽聞了你砸缸的故事後,有意尋訪而來,正要以此書相贈。原來,老人是一史官的後人,因祖上囑其以史為鑒,警醒世人,而其終身沒有考取功名,引以為憾,聽聞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後,對他報以殷切的期望。老人鄭重地說:此書可以傳你,但你必須立誌發誓。於是,司馬光鄭重立誓,繼承老先生的家訓,考究史學,警示後人。
司馬光20歲靠中進士甲科,仕途有成,一生牢記著自己的誓言。1071年,王安石為相,開始推行新法。司馬光與王安石誌向不和,便要求在洛陽做了一個留守的閑官,之後,與一幹史學家,曆經十九年,終於完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本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內容從公元前403年的周王朝,到公元959年大宋成立前,共計1362年的曆史,全書294卷,另附目錄30卷,《考異》30卷,與司馬遷的《史記》並為中華史學的瑰寶。
誌當存高遠。古人說,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必先有遠大的誌向,並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