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有計劃地安排中高層管理人員參加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班或出國考察培訓,工程技術人員則以半脫產形式就近到大學對口專業進修,或請專家教授來企業講學,或派有關人員外出參加專題研討會、專題學術會議等。
海爾集團正是通過全過程、全員性的教育培訓,促進了人力資源開發,做到了使用人才和培養人才的統一。海爾對所有進入海爾工作的員工(包括科研人員),都進行崗前培訓,培訓的一方麵內容是進行業務知識教育,使員工掌握必要的業務知識。在業務訓練結束後,新員工根據最初的適應性考察被分配到不同部門去。在部門內為了使他們盡早了解工作,同時也為了進一步進行適應性考察,並不立即確定他們的工作崗位,而是讓他們在各個崗位上輪流工作一定時間,親身體驗到各個不同崗位的工作情況,為以後工作中的協作配合打好基礎。經過這樣的崗位輪換,企業對於新員工的適應性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員工也從中獲得了更全麵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
崗位培訓在企業中的作用是最為直接的,這種培訓的重點主要放在對員工業務能力的培養上。海爾內部設有專門的培訓學校,對員工進行專門的業務知識教育,同時針對工作中易出現的問題進行重點的講解。對於集團內各級管理人員,培訓下級是其職責範圍內必需的項目,每位領導——上到集團總裁、下到班組長——都必須為提高部下素質搭建培訓平台,提供培訓資源,並按期對部下進行培訓。特別是集團中高層管理人員,必須接受海爾大學培訓部的安排定期到海爾大學授課,否則要被索賠,且不能參與職務升遷。每月進行的各級人員的動態考核、升遷輪崗,可以被看作一次很好的檢驗:部下的升遷,反映出部門經理的工作效果,部門經理也可據此續任或升遷、輪崗;反之,部門經理就是不稱職。
曾有獵頭公司為海爾營銷中心主任解居誌開出了年薪30萬元的價碼,然而,獵頭公司還是聽到了“不”字。為什麼呢?
1997年底,在冰箱·電工本部進行的一次全廠範圍內的問卷調查告訴了我們答案。在其針對與職工工作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包括工資、工作業績、同事關係等12個項目的排序調查中,大多數員工將“成就一些有價值的事情”作為首選,而被人一度看好的工資與福利待遇等卻排在了後麵。
正如原技術中心主任、現計算機事業部部長馬國軍所說的:“每當我提出或設計出一種新包裝圖樣,不出兩三天,從海爾發出的卡車上,就滿載著這種包裝的產品,幾十萬幾十萬地走向全國、甚至世界市場,你說我那時是什麼心情!在海爾幹,見識大得多,層次高得多,實現了自我。”
在海爾為員工培訓所做的努力中,海爾大學無疑是一個最為閃亮的亮點。
海爾大學是在海爾集團提出的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業務流程再造背景下,在新經濟的浪潮中為滿足海爾集團國際化戰略轉移而成立的。海爾大學始建於1999年12月26日,是海爾集團培養員工管理思路創新的基地。在應對企業業務流程再造給全體員工帶來的思想觀念衝擊上,海爾大學已經成為員工觀念創新的發源地,海爾集團戰略創新的推廣地,以及海爾集團培養中高級管理人才的搖籃。
創建伊始,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提出了海爾大學的定位:不在於有多少好的設施和硬件條件,關鍵在於其內涵和軟件,要成為海爾員工思想鍛造的熔爐和能力培訓基地,要以GE管理培訓中心為榜樣,成為中國企業界的“哈佛大學。”
“創新、求是、創新”是海爾大學的校訓,就是要求每位學員都帶著創新的動機和現有的創新成果參與到海爾大學,通過互動、學習、尋求事物發展的普遍性規律並總結成模塊,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在新的創新模塊平台上進行更高水平的創新,從而形成不斷循環、螺旋上升的過程。
作為世界上首家通過IS010015國際培訓管理體係認證的企業,海爾大學秉承海爾集團“選準母本、清楚目標、找出差距、需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急用急學,立竿見影”的培訓原則,依據海爾集團的發展戰略,圍繞市場終極效果,通過“現場、案例、即時、互動”的創新培訓形式,進行問題管理培訓、創新能力培訓、發展能力培訓等。
為提高培訓效果,海爾大學搭建了完善的培訓教學軟硬件環境。在軟件建設方麵除海爾大學內部有16名各單位輪流值班老師外,在海爾集團內還建有330餘人的內部兼職教師師資隊伍,在海爾集團外部也已與清華、北大、中歐國際工商學院、IMD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聘請兼職教授80餘人,並且已與哈佛大學、IMD、沃頓商學院、英國劍橋大學、法國歐洲管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日本神戶大學、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複旦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院校成立案例編寫關係。現己有6個案例進入以上國際級商學院MBA教學案例庫,成為全球通用的教學案例,已有20餘個在國際各大院校使用。在硬件方麵除負責3天以下短期培訓的海爾大學之外,海爾集團還在國家級風景旅遊度假區嶗山仰口興建了海爾國際培訓中心,可同時容納600餘人脫產培訓使用,該中心完全按照現代化的教學標準建設,並與國際知名教育管理機構合作,承辦各種綜合素質培訓及國際學術交流,已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海爾國際化人才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