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筆一枝誰與似——《臨江仙①·給丁玲同誌》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②上紅旗飄落照,
西風漫卷孤城③。
保安④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
招待出牢人。
纖筆⑤一枝誰與似?
三千毛瑟⑥精兵。
陣圖⑦開向隴山⑧東。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將軍。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新觀察》1980年第7期。
題解
1936年夏,丁玲逃離被國民黨囚禁三年多的南京,秘密經由上海、北平、西安,在11月來到陝北保安,中共中央宣傳部在一孔大窯洞裏開會對她表示熱烈的歡迎。她到保安後,隻過了幾天就發起組織了中國文藝協會,並擔任主席之職,毛澤東在成立大會上講了話,稱讚“這是近十年來蘇維埃運動的創舉”。之後,丁玲主動要求到前線去看看。在此期間,毛澤東通過軍用電報把這首詞發給在前線的丁玲,1937年初丁玲返回延安,毛澤東又手書該詞贈與她。
丁玲(1904~1986年),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三十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毛澤東已故夫人楊開慧的同學。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記》、《我在霞村的時候》、《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等。
注釋
①臨江仙:詞牌名,又名《采蓮回》、《庭院深深》,原為唐朝教坊曲名,因為曲子多是歌詠水仙而得名。詞牌有兩種形式,這首詞用的是每闕首句為七個字的一種,另一種為六個字。
②壁:壁壘,古代軍營的圍牆。保安在古代曾是西北的一個重要軍事要塞,這裏的“壁”指保安的城牆。
③孤城:孤閉的城池。這裏指保安城,因為當時陝北的小村莊很多,但是城市卻不常見,因此保安便有孤城之感。
④保安:位於陝西省西北部,當時是陝北蘇區的首府,1936年為紀念劉誌丹將軍改名為誌丹縣。
⑤纖筆:細致描繪的筆,指丁玲的文筆。
⑥毛瑟:德國毛瑟工廠所製造的步槍和手槍,當時中國軍隊用得比較多。
⑦陣圖:古代軍隊作戰的陣列隊形,這裏指紅軍的作戰部隊。
⑧隴山:在陝西省隴縣西北,延伸於陝甘邊境,當時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前方。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贈詞,通過對歡迎丁玲的宴會場麵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丁玲來到革命根據地繼續革命的歡喜之情,以及對其一支纖筆勝抵雄兵三千的高度讚許。
詞的上闕描寫了為丁玲的到來而舉行的盛大的歡迎宴會。開頭兩句寫景,生動地描繪了古城保安的革命新氣象,並且交代了宴會舉辦的時間和季節,一個“飄”字,寫出了夕陽與紅旗交相輝映的動態美,而“西風漫卷”則突出了西北地區的特定環境,也暗示著小城保安是黨中央的所在地。
接著作者的筆鋒一轉,由寫景開始寫人,“保安人物一時新”是上闕的中心句,含義極為豐富,既指經過長征來到這裏的紅軍,又指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和革命者,當然也指丁玲的到來。新人物的到來給保安帶來了革命的生氣,也使革命的隊伍變得壯大起來,字裏行間洋溢著作者的喜悅之情。
“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突出了上闋的主旨:歡迎丁玲同誌,設宴的地點並不是在高樓大廈裏,而是在窯洞裏,這已經很特殊了,而被歡迎的對象又是“出牢人”,這就更加不尋常,從中我們可以體味到革命環境的艱苦以及丁玲為革命事業不怕犧牲的精神。
在我國的古代就有許多巾幗英雄,例如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等,而丁玲與這些人有著明顯的不同,因為她是一位著名的左翼女作家,她不舞刀弄槍,而是靠手中的筆和敵人進行鬥爭,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在下闕裏對她進行了高度的讚許。
下闕一開始,作者就化用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一支筆勝過三千毛瑟槍”,稱讚丁玲的文學作品就是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強大武器,這也說明當時的革命需要自己的知識分子幹部。作者采取設問的句式,避免了平鋪直敘,給讀者一種波瀾起伏的感覺。
“陣圖開向隴山東”,這句由寫人轉為敘事,說明了當時紅軍的作戰地點以及丁玲的行蹤,正是因為丁玲隨軍開往前線,作者才唱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這樣的豪邁詞句。通過“昨天”與“今日”,“文”與“武”,“小姐”與“將軍”的強烈對比,使丁玲投筆從戎的英武形象躍然於紙上。
總的看來,這首詞格調歡快鮮明,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並且毛澤東是以一種完全平等甚至有點溢美的口氣寫出的這首詞,顯得格外親切。這固然因為丁玲是湖南人,算是他的同鄉,且才貌雙全、能文能武,無形中拉近了兩者的距離,還在於當時的毛澤東極為重視文化工作,而紅軍中也缺少像丁玲這樣的文藝人才。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曾指出:“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裏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
三十一年還舊國——《七律①·和柳亞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
飲茶粵海②未能忘,索句渝州③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④,落花時節⑤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⑥,風物⑦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⑧,觀魚⑨勝過富春江。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附:柳亞子原詩
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開天辟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
奪席談經非五鹿,無車彈鋏怨馮驩。
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
題解
和是詩詞的一種寫作方式,首作叫唱,答作叫和,多用於詩人間的酬答。
毛澤東與柳亞子的交往較早,1926年5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兩個人因政見相同,因此成為好朋友,並且從此多書信來往。
1949年2月,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柳亞子得到毛澤東的邀請,離開香港,轉赴北平(今北京)。3月25日,毛澤東從西柏坡抵達北平,柳亞子同各屆人士親赴西苑機場迎接。當晚毛澤東在頤和園益壽堂宴請柳亞子先生等各民主黨派負責人,柳亞子應邀出席。在宴會上,他的情緒十分高昂,即席賦詩三首。但是,3月26日,中國共產黨決定派周恩來在4月1日與國民黨代表談判,這讓柳亞子感到難以接受,又聯想到來北平後遇到的一些不快,便在3月28日寫下了一首滿腹牢騷、企圖歸隱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毛澤東在1949年4月29日,依據那首七律寫下了這首酬和詩。
注釋
①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八句,每句七個字,共五十六個字。一般聯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律詩的四聯按順序分別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②飲茶粵海:在南粵海邊喝茶,這裏指柳亞子與毛澤東1926年在廣州的交往。柳亞子在1941年《寄毛澤東延安》詩中曾有“粵海難忘共品茶”的句子。
③索句渝州:指1945年柳亞子向在重慶的毛澤東索取詩稿。渝州:重慶市的舊稱,簡稱渝。
④三十一年:指毛澤東1919年離開北京,1949年初回到北京。舊國、過去的國都。
⑤落花時節:初稿為“暮春時節”,改為“落花時節”,由抽象變具體,增加了句子的形象性。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⑥腸斷:形容極度悲傷。淹《別賦》:“行於腸斷,百感淒惻。”
⑦風物:風光景物,這裏引申指一切事情。馮延巳《拋球樂》:“梅落新村入後亭,眼前風物可無情。”
⑧昆明池水淺:指北京西郊頤和園內的昆明湖,當時柳亞子住頤和園內。杜甫《秋興八首》:“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⑨觀魚:觀賞遊魚。裏指《莊子·秋水》中莊子和惠施在濠水橋上看水中觀魚的故事。
富春江:富春江即錢塘江富陽至桐廬段。東漢隱士嚴光曾隱釣於此,後人稱其垂釣處為子陵灘。柳亞子詩中以嚴光自許,毛澤東故有此對。
賞析
毛澤東在這首詩中追述了他與柳亞子深厚真摯的情意,勸勉友人要放開胸襟,並希望他留在北京共商國家大事。通篇以理服人,情真意切,既有真誠挽留之意,亦無強人所難之心。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首聯作者回憶了與柳亞子的兩次交往,第一次是在廣州。1926年5月,時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柳亞子赴廣州出席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在廣州與作者相識。在會上,蔣介石提出了所謂的“整理黨務案”,其用意在於排斥共產黨,奪取國民黨黨權。毛澤東等據理力爭,揭露蔣介石的反共陰謀,而作為國民黨左派代表的柳亞子也對毛澤東表示了支持,共同的政見和立場,讓他們之間產生了深厚的友誼,以至於作者至今仍然銘記在心“未能忘”。第二次是在重慶,當時柳亞子向作者獻詩並索詩,作者以手書《沁園春·雪》相贈,這件事在重慶引起很大轟動,一時傳為佳話。作者在首聯裏通過回憶表明了自己和柳亞子的交往並非泛泛之交,這就在感情上與柳亞子拉近了距離。
頷聯從憶舊轉到了當前,“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這兩句寫的是作者在北京與柳亞子的第三次相會,作者先說自己,三十一年後自己才重回北京,在北京又能與老朋友相見,這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後再說對方,在這美好的春季又讀到了對方華美的詩篇,這既點明了題目,說明了和詩的緣由,也為下文的勸導做了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的主旨,在《感事呈毛主席》的詩中,柳亞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學問家,因此要求有上等的待遇,出入要有小車,當這些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就開始滿腹牢騷。對於柳亞子所流露出來的不滿情緒,作者給予了委婉而知心的批評,他說:“牢騷太盛防腸斷。”對柳亞子所發的牢騷,作者表示理解,但同時也指出,如果一個人總是發牢騷,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然後開導他要“風物長宜放眼量”,言外之意是規勸柳亞子對待一切事物都要從長遠著眼,以國事為重,千萬不能意氣用事。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這兩句是針對柳亞子“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而言的。柳亞子以“分湖”、“子陵灘”這些語言表明自己想要回鄉隱居,而作者則用“昆明池”、“觀魚”等語言規勸柳亞子取消歸隱的念頭,留在北京共商國家大計。柳亞子讀到毛澤東這首和詩後,非常感動,馬上寫了一首《次韻奉和毛澤東惠詩》,其中有“昆明湖水清如許,未必嚴光憶富江”的句子,從而表示他接受勸導,留下來不走了。
委婉含蓄,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是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毛澤東為勸導挽留友人,先從兩人長期交往的友情說起,表明他十分珍惜兩個人之間真摯的友情,這也就拉近了與友人的距離,讓對方在感情上得到極大的安慰。針對友人所表現出來的不滿情緒,他既給予委婉批評,又加以知心的開導,以真情打動對方,使其接受批評和勸導,最後對友人進行懇切的挽留,這充分展示了毛澤東寬闊坦蕩的胸懷和從容灑脫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