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
不是宣教者,詩人的神不是任何反動的統治者利用來迷惑人的偶像;
自然既是永不停止它的變化,詩人即不再有固定的神了。
四十一
為什麼你們永遠不安?
風、雨永在搖撼你們;
太陽、月光和星,循環地
在你們的心中彷徨;
一種比什麼都更強烈的愛情,
在你們的胸中洶湧;
而那像黑夜一樣深的仇恨,
又像流水似的回旋在你們的血管裏,
因此,你們的聲音
永遠帶著可怕的震顫……
四十二
隻有在詩人的世界裏,自然與生命有了契合,曠野與山嶽能日夜喧談,岩石能沉思,河流能絮語……
風,土地,樹木,都有了性格。
四十三
好像你們所負的債很重,你們老是終日惶惶,不安於享受一粟半縷的人群的恩賜,羞愧於在勞力者以血汗鋪成的道上散步。你們的存在,比影子更萎縮,比落葉更不敢驚動人;而你們的話語終於如此淒惶,使一切天良未泯者聞之墜淚……
四十四
以自己的兩頰之暈紅與豐盈,交給了深思與哀感,為了揭示眾生之苦惱——
換得了執鞭者的嫌忌,持有刀槍者的憤恨,彼拉多的喝叱,法利賽人的咒詛——甚至說,把他釘死——
還有,兩頰蒼黃、瘦削、衰弱,兩隻寧靜的眼睛,凝視著世界,晝與夜,生長與死滅、繁華與凋零……而有所激奮,有所感受,有所發言的——
四十五
他們常常鄙視人所珍貴、珍視人所唾棄,向君王怒視,又向行乞者致禮……
我相信他們可能奉靈感為至聖,以露水與花瓣為餐,以草葉為衣冠;
他們行吟;他們永遠地流浪……
四十六
他們以世界為客棧,
以生命為旅行,
痛苦、煩惱、歡樂,像日、月、星辰在他們的頭頂迎送著他們……
四十七
他們使年老的都要歎息,少女都要垂頸;一切聽到他們的聲音的人,為他們而不得寧靜……
四十八
如不曾把你們靈魂的門禁閉,
如不曾以偏見守衛你們的心,
如你們還保留著一絲嬰孩的天真,
願你們能接受一種語言,
它的來訪如久別的摯友,絮述真誠,
它別無用心,隻願你們不在利欲之榻上睡眠,
它也別無禮物,隻願你們的靈魂常常清醒……
四十九
他們的話,比黃昏時情人所說的更溫柔,比孩子所說的更天真,比農夫所說的更純樸……
卻又懇切如老人的勸告,善良如母親的責備,深沉如智者的啟示……
五十
在生命所交給他的日子當中,他們驚愕於每個日子的新的發現;他們辛勞於探索形象的語言;他們獵取人世與自然中的隱藏;他們天真如小孩,在智慧的沙灘上,撿取螺貝……
五十一
人類可驕傲的是:它能以不斷的創造來輝煌自己的曆史;它能把穀粒所維係的生命,升華出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理想的文化——
“科學——理智的詩,藝術——情感的詩。”
五十二
使人類有別於其他一切動物的是:
人類能知道自己是怎樣生活過來的,正在怎樣生活著,將要怎樣生活下去……
而使人類能具體地看到自己的生活的是藝術——音樂、雕塑、繪畫、詩篇。
五十三
給思想以翅膀,
給情感以衣裳,
給聲音以彩色,
使流逝幻變者凝形,
屈服者反抗,
咽泣者含笑,
絕望的重新有了理想……
五十四
更富有狂熱,更善於冷靜,憎恨得更深,愛得更固執……
具有感情之最寬伸縮度,而非優伶。
五十五
靈魂之最倔強者——
不控訴自己的心以外的,
不求寬恕自己的心以外的,
不因困厄而向同情伸手,
在一切的逆境到來時高歌……
五十六
如果說“冬天既到,春天還會遠嗎?”是預言,詩人的預言是最天真的——
說要來的必然要來;
不隱瞞陳腐之將死亡;
夜的盡頭是黎明;
如地球不停止旋轉,世界不會永遠黑暗。
五十七
要是你們能聽見深夜還有哭聲;
看見垃圾桶邊還有若幹探索的眼;
年輕人的屍體還暴露在道旁……
你們的呼吸能不感到困苦嗎?
你們的嘴還能緘默嗎?
五十八
但願愛人散步在道上不會躺著餓殍,
但願賬簿和算盤都將放在博物館,
但願監獄都將改成動物園,
但願勤勞的都將得到幸福,
但願人民是國家真正的主人……
五十九
如果未來有那麼一天——
統治者把鐐銬鑄成花瓶,
立法者與乞丐散步談天,
流浪者找到了家,妓女有了丈夫,
軍火商不再鼓動戰爭,
棺材店老板不希望瘟疫流行,
一切都言歸於好——
自由、藝術、愛情、勞動,
每個都是詩人。一九三九年冬完稿《詩人論》拾遺
在極度的悲憫世界之後,以熱情去催促人類向美善的未來躍進,不論他是用濺血的聲音呼籲,還是以閃光的劍去劈擊那橫在道上的荊棘,詩人和戰士是以同一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不要把神看做我們精神的最高統治者,假如我們不是弱者,不要讓他踐踏我們的靈魂。
但是,神之存在於我們中間,就像理性存在於我們的思維裏。那麼,讓詩人和戰士當做我們的最高理性之存在,該是不太過甚吧?唯美論者
唯美論者是富有原始的情感的——
他們像原始人一樣,為他們的獵獲物而歌唱:
他們說:美是絕對的存在,
他們說:美是超功利的,
他們尋求著形體,香,顏色,以及聲音,
向幻想和與生活疏離了的一切;
他們讚美花,女人,以及睡榻上的願望與愛情;
他們環著這一切掠奪物而舞蹈,而歌唱;
而他們更在那最大的掠奪物——安逸上
高聲地說:
我們守衛神聖的藝術,
我們是唯美主義者。一九四年二月十八日為了勝利
——三年來創作的一個報告一
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我在滬杭路的車廂裏,讀著當天的報紙,看著窗外閃過的田野的明媚的風景,我寫下了《複活的土地》——在這首詩裏,我放上了一個解放戰爭的預言:……我們曾經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複活了!
——苦難也已成為記憶
在它溫熱的胸膛裏
重新漩流著的
將是戰鬥者的血液。是的,“將是戰鬥者的血液”:這話語在第二天就被證實了。盧溝橋的反抗的槍聲叫出了全中國人民複仇的歡快。
二
戰爭真的來了。這是說,原是在人民的忍耐中的,原是在詩人的祈禱中的,打碎鎖鏈的日子真的來了。這時候,隨著而起的是創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們的呼聲,成為真的代表中國人民的呼聲。這樣的呼聲,從最初的意義上說就是迥異於侵略者的,或是國家主義的,或是軍國民精神的一種呼聲。這樣的呼聲,更和封建的軍民之間的關係絕緣;這樣的呼聲,必須把這戰爭看做和全國人民的生活要求,革命意誌毫無相間地連結在一起的一個事件。
在三四個月長期的沉默之後,我才寫了一首《我們要戰爭嗬——直到我們自由了》。
這是一個誓言。這是我為自己給這戰爭立下的一塊最終極的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