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王陽明家訓(1)(3 / 3)

知道讀什麼書,隻是選對了路,如何把路走對,還需要功夫。也就是說,該如何讀書。

人類的讀書法則異曲同工,須經曆三個階段:苦讀背誦,用心揣摩,自得於心。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是把第一階段的苦讀背誦當成必修課的,因為要科舉。

有人曾問王陽明:“讀書卻記不住,如何是好?”

王陽明的回答是:“隻要理解了就行,為什麼非要記住?其實,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如果隻是求記住,就不能理解;如果隻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了。”

王陽明從不反對科舉,並且說過科舉無妨聖(心)學。但是,如果你的記憶力一塌糊塗,幾十字的文章要背誦一百遍,還磕磕巴巴,那科舉之路也就不必走了。

大千世界,路有千條,讀書人不必非科舉之路不走。

聖學就是一條光明大路。而聖學的讀書法則就是,不需要你記住,也不需要你全部理解,聖賢所要求的是讓你通過讀書而使自己心體光明。

如何讓心體光明呢,這就是下兩個階段所要做的。第二個階段就是用心揣摩,爭取將看到的內容全部理解;第三個階段就是自得於心,“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你所理解的知識隻要和你的心相契合,它才是真知識;如果不能和你的心相契合,那縱然是孔聖人的言語,也不是真知識。

眾所周知,王陽明是主張心外什麼都沒有的。所以隻有進入你心而被你心認可的,才是真理;如果不被你心認可,那它就什麼也不是。

那麼,是不是我心認為錯的,就一棍子打死呢?王陽明說:“不對!讀書的目的是培養自家心體。他說得不好處,我這裏用得著,就是益。隻要此誌真切。有人曾寫信給燕國國王,誤寫了‘舉燭’二字。燕國國王誤會了:燭光明亮,是教我舉賢明其理啊。其國後來大治。故此誌真切,因錯致真,無非得益。今學者看書,隻要歸到自己身心上用。”

有一笑話說,某人去某寺,看一橫匾,上書“心中業物”,再三思索,大為感歎:業障物礙,肇源心中,佛力清淨,一切都消。於是下定決心依此路走去,並跟身邊的人認真訴說,儼然要成佛作祖。但身邊的人卻說:“您看反了……”

談到這裏,我們已能下結論了。王陽明要人勤讀書的目的是培養自家心體,自得於心,以其心學語境而言,就是光明良知。

所以,套用孟子的話頭就是,萬書(物)皆備於我——天地之間的一切書籍,都是為我光明良知而存在的。

家訓二:要孝悌

世界上恐怕沒有比“家和萬事興”更走心的格言了,這五個字是每個中國人最熱切的期盼,從最遠古的中國人身上代代遺傳至今。家如何“和”,兩個字:孝悌。孝乃儒家美德的基石,是孝順父母之意;悌是友愛兄弟姐妹,成家的自然還包括妻子。

怎樣才算孝順父母?王陽明和弟子們談論過很多次。在《傳習錄》第一篇的《徐愛錄》中,就多次談到對待父母的禮節是在心內還是心外的問題。王陽明的主張是,“心即理”,有孝順父母的心就必能產生孝順父母的道理和禮節,這些東西根本不必去外部尋求,隻在自己心上。

關於孝順的心學內涵,王陽明特別提到兩個案例,第一個是傅鳳的故事,另一個是舜和他父母的故事。

先來看傅鳳的故事。

傅鳳是安徽祁門人,以孝順父母為終生誌向。但因為沒有像樣的工作而賺不到錢,所以誌向無法實現。他為此很苦惱,有人指示他,去見見王陽明,讓他給你出個主意。

傅鳳就來見王陽明,王陽明和他談心學。傅鳳天資聰穎,情不自禁地眉飛色舞。他對王陽明說:“我要拜您門下修行。”

話音才落,王陽明就見他眉宇之間升騰起一股憂色,於是詢問。傅鳳長籲短歎道:“我若在此修行,我年邁的父母該怎麼辦啊?”

王陽明不語。

傅鳳歎息著離開了。回到家中,一如既往地苦讀詩書,希望能考個功名,讓父母過上幸福日子。由於吃不飽,穿不暖,再加上日夜不分地苦讀,傅鳳終於累倒,一病不起。

他父母每日以淚洗麵,傅鳳看到後,越發肝鬱氣滯。有人指點他:“去找王陽明先生吧,看他有什麼好辦法。”

傅鳳抱病去見王陽明,把大致情況一說,王陽明就長歎一聲道:“你呀,雖誌在孝親,可已陷入不孝深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