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王陽明家訓(2)(1 / 3)

傅鳳莫名其妙,問:“難道我不想去做官賺錢養活父母,就是孝了嗎?”

王陽明道:“你為了做官賺錢而養活父母,卻把自己搞成病夫,這是孝嗎?”

傅鳳仍在疑惑。

王陽明又說:“就看你現在的病夫樣子,能考上進士嗎?”

傅鳳很坦誠地說:“不能!”

王陽明說:“你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卻沒有中舉入仕,而因為你身體不佳,不但無法照顧父母,還要讓他們來照顧你。你說,你這不是大不孝,還能是什麼?”

傅鳳萬分驚駭,潸然淚下,懇請王陽明指點迷津。

王陽明說:“天地間的孝道,無非是莫讓父母擔心。明白此理,你就知道怎麼去孝順父母了。”

傅鳳的腦子豁然開朗。原來如此,陽明心學所倡導的孝,就是不讓父母擔心。

良知會告訴天下的孝子們,孝順父母就是讓他們心上安寧,物質條件倒在其次。這其實就是感應,人世間所有父母都希望兒女的平安,錦衣玉食還是其次。那麼,將心比心,做兒子的所希望的自然是父母的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則,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

想要真孝順,做到五個字就可以了。這五個字是:讓父母心安。

讓父母心安之外,就是第二個故事——舜和他父母聯合主演的靈異劇要提到的。

某日,有父子二人來找王陽明評理。二人情緒激動,麵紅耳赤,幾乎就要動手。王陽明喝令他們肅靜,聲色俱厲地訓道:“你二人如此吵鬧,我怎麼判?等心平氣和了再來!”

第二天,父子二人又來了。雖然還是互不理睬,但已看出,關係有所緩和。二人正要訴說案情,王陽明用手勢製止了他們:“你們心平氣和了?”

二人異口同聲:“是!”

“既然心平氣和了,就說明沒有了爭執,沒有了爭執,還來這裏做甚?走開!”

二人麵麵相覷,半天才醒悟過來,中了王陽明的心學詭計。可能是他們的矛盾太深了,非要讓王陽明判出個是非來。

於是,王陽明對父子二人說了一句話。片刻,有人就在後堂聽到這對父子抱頭痛哭而去。

王陽明回到後堂,弟子們圍上來,問:“您說了什麼話,讓那對父子如此?”

王陽明神秘地一笑:“我說舜是世間大不孝的兒子,瞽叟是世間大慈愛的父親。”

舜和瞽叟的故事需要做簡單補充。

無疑,舜的家庭是一部靈異荒誕劇。父親是個惡毒的瞎子,居然還能娶到老婆。瞎子和老婆還有老婆的兒子莫名其妙地總想搞死舜,舜也莫名其妙地總原諒他們。有一次,瞎子讓舜到房頂去修理房子,舜一上去,瞎子就把梯子拿開,目的是把舜餓死。舜真就聽話,愣是不肯從兩人高的房上跳下來。直到幾個月後,堯把兩個女兒送到舜家裏給他當妻子的時候,舜還在上麵待著,靈異的是,居然沒有餓死。

舜有了兩個妻子,這更讓他弟弟、瞎子和他後媽惱怒。靈異事件再次上演。三人挖了口井,讓舜下去。連瞎子都看出來井有玄機,但舜坦然而入。舜一進入,三人就把井堵死。他那個弟弟還跑到他房間,準備把兩位嫂嫂變成兩個老婆。正當他彈著舜的琴,手舞足蹈時,舜出現在了門口。他弟弟被嚇得魂飛魄散。但舜告訴他,他沒有死。

後來的事就是一部家庭溫馨片。瞎子改邪歸正,他的老婆愛舜比愛她自己還深,至於舜那個弟弟,對哥哥的永遠不死驚恐不已,徹底絕望了殺兄的想法。

由此可知,舜絕對是孝順的,瞽叟絕對不慈祥。所以他的弟子大為驚訝,王陽明就解釋道:“舜常自以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記得舜是我提孩長(被我養大)的,現今為何不曾豫悅我(讓我感到愉快)?不知自心已為後妻所移了,尚謂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隻思父提孩我時如何愛我,今日不愛,隻是我不能盡孝,日思所以不能盡孝處,所以愈能孝。及至瞽叟底豫(得以重新疼愛舜)時,又不過複得此心原慈的本體。所以後世稱舜是個古今大孝的子,瞽叟亦做成個慈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學語境下所謂的孝不是孤獨存在的,它必須有被孝的對象——父母的參與。也就是父慈子孝,無論是兒子還是父親,都須發自肺腑地反躬自省,直白而言就是,都要致良知!

至於“悌”,同樣如此。這不是做弟弟的單方麵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被悌的對象的配合與感應。唯有建立起感應,孝悌才能踏踏實實地存在。

王陽明家族中關於“孝悌”的故事也是一籮筐,而且極具代表性。王陽明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晉朝一個叫王覽的人身上,據各種史料記載說,此人大概是菩薩轉世,良知光明得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