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王陽明家訓(2)(2 / 3)

王覽和他的同父異母哥哥王祥生活在他親母的管教下,王覽親生母親對王祥懷有不可名狀的仇恨,這種仇恨後來竟然到了“除之而後快”的程度。

某次,王覽的親母準備好毒藥,準備毒死王祥。消息走漏,王覽就放下書本,每天都跟在母親身後,以防慘劇發生。可他的母親仍然下定決心要鏟除王祥。她把一杯毒酒假惺惺地端給王祥喝,並向王祥保證喝了這杯酒後再也不會有體罰的事發生。

王祥傷心欲絕地端起酒杯,想了卻他悲慘的人生。

就在間不容發時,王覽搶過哥哥的酒杯流著淚水要一飲而盡。他的親娘驚恐萬狀,搶過酒杯倒在地上。但這位詭異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孝悌之心後,痛改前非,從此成了一個世人敬仰的慈母。

其實,無論是王陽明對那對父子說的話,還是他家族史上這個孝順的故事,都包含了同一個主題:做符合自己身份(兒子)的事(孝順),無論遇到多麼十惡不赦的人(父母),必能使其回心轉意。

家訓三:學謙恭

某日,弟子們看到王陽明先生送幾位老儒生出門,回到堂屋坐定後,麵帶憂色。

有弟子就問緣故。

王陽明歎息道:“剛才和幾位老儒生談論致良知,他們可真是油鹽不進。本來這門學問就如平坦大路一樣,可他們卻死活不承認,終身陷在荊棘叢裏不後悔,我真不知該怎麼說服他們。”

弟子們說,這些人真是迂腐透頂。

王陽明若有所思道:“人心最恐懼的就是有所恃。他們讀了一輩子朱子理學,這已成了他們心中的‘執念’,如同一堵牆,其他學說很難翻過。”

過了一會兒,王陽明語重心長地說,這“執念”就是不謙,“謙,是一切善的根基”。

“謙”,就是謙下。《易經》謙卦的卦形,是高山在地下,象征著內心高聳如山,外表卻謙和如平地,鋒芒不露,謙虛謹慎。王陽明對《易經》了如指掌,當然知道謙的力量,所以他告訴家人和弟子們,要謙恭。特別是那些享有大權、大富、大名的人而言,處事要謙下,待人要謙恭。

王陽明之所以把“謙”提到世無其匹的高度,斷定它是一切善的根基,是因為它來自陽明心學的世界觀。

陽明心學世界觀之一是“萬物一體之仁”,即我們應將天地萬物當作是自己身體、心靈的一部分。既然天地萬物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就沒有道理對它們傲慢輕視,我們對待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應該是謙卑、謙和、謙恭的。因為沒有我們身體和心靈的保駕護航,“我們”就不可能存在。

同時,王陽明還認為,人皆有良知,隻要肯致良知,人人皆可成聖。既然大家都是聖人,都處於同一層麵,任何人就沒有資格輕視別人,所以,“謙”是我們良知的命令,也是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基本的、正確的態度。

遺憾的是,這種基本、正確的態度往往被人扭曲。王陽明有個叫孟源的弟子就把這種態度當作腳底泥,常常自以為是,絕少謙下於人。這種毛病被王陽明教訓過多次,但如你所知,他仍不知悔改。

一天,王陽明剛剛教訓了他,他正在低頭假裝改過。有個弟子談了自己近來的功夫,請王陽明指正。孟源抬頭冷笑,傲慢地說:“你才走到這一步啊?”

王陽明看準了他道:“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孟源鬧了個大紅臉,正想為自己辯解。

王陽明用手勢製止他:“你的老毛病又犯了。”接著開導他,“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點。打個比方吧。在一塊一丈見方的地裏種一棵大樹,雨露的滋潤,土地的肥沃,隻能對這棵樹的根供給營養。若要在樹的周圍栽種一些優良的穀物,可上有樹葉遮住陽光,下被樹根盤結,缺乏營養,它又怎能生長成熟?所以隻有砍掉這棵樹,連須根也不留,才能種植優良穀物。否則,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隻是滋養大樹的根。”

這話一目了然,人如果有不謙之心,無論做什麼,都會徒勞無功。

“謙虛之功與勝心正相反,”王陽明說,“人有勝心,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敬,為弟則不能恭,與朋友則不能相信相下。至於為君亦未仁,為父亦未慈,為兄亦不能友。人之惡行,雖有大小,皆由勝心出,勝心一堅,則不複有改過徙義之功矣。”

在《書石川卷?甲戌》中,王陽明把“謙”發揮到學問中去,他說:“從前的學者學問有淺深之別,所以許多人的思想都不會相同。我們今天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訓,應該反之於心,不必刻意求和他們的思想同,更不必求和他們的思想異,隻須求‘是’。倘若你的想法和古聖先賢的說法有衝突,不妨深思。深思許久後仍覺得古聖先賢的話不對,也沒有什麼大害,但絕不能對古聖先賢妄加詆毀。程頤說得很好,‘要學別人對的地方,不必揪著他不對的地方狂呼亂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