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廣西地方戰事已平靖,突然就動了還鄉之意,每想到家事,不禁心上隱隱作痛,不滿意的地方太多。守度奢侈淫蕩,已是秉性難移,絕不能把大事托付給他,我想,縱然他自己,也會自取滅亡,你一定要儆戒!我還是不以惡意度人,希望他能迅速改正。保一勤勞,這是他可取之處。但他特別著急,對任何事都急功近利,大概是良知太小的原因,不過隻要能改掉這毛病,也不錯。保三長期為惡,屢教不改,絕不可再留,要迅速把他送回餘姚,讓他自生自滅去吧;如果有人替保三講話,或者偷偷收留他,那就是和他一票貨色,也絕不能留。來貴這混蛋狡猾懶惰,毫無悔改之意,也要驅逐。不知最近來隆、來價做事怎樣?要告訴他們,必下苦功改正反省,同輩中有真能為我著想、為我管事的,我心裏有數。
添福、添定、王三等人,隻是終日如沒頭蒼蠅般,為誰辛苦為誰忙,根本就不知,從他們身上,你好好思考一下!添保的問題,我曾指出過,但他仍未有改過的心,待我回去後,要狠狠地治他一治。恐怕隻有書童一人真心實意為這個家,心中沒有毀譽利害,真是可愛之人。如果我家有十個書童這樣的人,我就非常心安了。來瑣此人非常老實,可以托付,不過他有個缺點,牛脾氣,又是個妻管嚴,不是長久之才。告訴王祥、王禎,一定要替我盡心盡力管事,若有閃失,我非治理他們不可。我上麵所說的這些人,都要聽魏廷豹的話,不聽的人,要施以小懲。
評析
這是王陽明先生的幾封家書的彙編,也是王陽明家族當時情勢的大尺度側寫。王陽明家族是個超級大家族,在他的伯爵府中,終日人聲沸騰,儼然菜市。
王陽明的伯爵府是個超級大宅,在這裏,除了大批傭人外,還有王陽明的兄弟家族,王陽明的叔叔的家族,王陽明的叔叔的兒子們的家族,王陽明的幾個老婆的娘家人、娘家人的家族。
總之,王陽明在他的伯爵府中的確秉承著“萬物一體”的世界觀,把所有人都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
家信中所提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並不一定是王陽明本人的傭人,還包括他幾個老婆的,或者是他叔叔的,又或者是他叔叔的兒子們的。在這個人丁興旺,看上去生生不息的家族中,人際關係異常複雜,每個人都在鉤心鬥角,或為主子爭,或為自己謀。這是個江湖,是個人人心上血雨腥風的江湖,以至於王陽明在遙遠的廣西的戰場上,還時刻擔憂著這個家族江湖。
王陽明最擔心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繼子王正憲的教育問題。
王陽明結婚多年,娶了幾位妻子,始終無兒。王正憲是王陽明的義子。據說,王正憲給王陽明當兒子的前幾年,繼父對他並不看好。對人性洞若觀火的王陽明認為,王正憲輕浮幼稚,最要命的是竟然不立誌做好人。
問題是,繼子這東西不能無條件退貨,隻好自認倒黴。在王陽明長籲短歎時,就有弟子對他說:“您向來主張人人皆可為堯舜,可在正憲身上,您卻未踐行您的主張,可謂知行不一。”
王陽明悚然,眼前起了一陣發光的微風,白色的曙光不見了。他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嬉戲無度,狂傲不羈。
從此,王陽明一門心思地教育起王正憲來。我們從這件事上可以了解王陽明的偉大和其心學的精髓:人不怕犯錯,犯了錯立即改正,和聖人的距離就縮短了。
王正憲後來的表現讓王陽明大為滿意,正符合了王陽明所提倡的那句話:上智和下愚不移,不是不能移,而是不肯移。隻要真的用心學習,聽從好人的教導,任何人都能成為好人。
不過王陽明深諳,王正憲不屬於那種性情和智慧上等的人,所以必須時刻提醒他走正確的路,要他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大的精力來成就自己。這也正是王陽明雖人在廣西剿匪,卻在百忙之中寫信給王正憲的原因。
那一時期,掌管王正憲教育的錢德洪寫信對王陽明說:“正憲的確是可塑之才,日漸高明,未辜負您的所望。”
王陽明病魔纏身,看到這種話時,眉開眼笑。他的目的是把王正憲打造成一個王氏家族的有用之才,縱然在他親生兒子王正億出生後,他也沒有忘記對王正憲的栽培和敦促。
王陽明對王正憲的教訓紛繁複雜,但核心思想不出三個字:致良知。
“致良知”這三個字在王陽明全集中俯拾皆是,但在家書中,這是唯一的一次。
其中的玄機大概如是:王陽明自創建心學後,提出了數目繁多的心學觀點,從最開始的心即理到知行合一,然後是靜坐、存天理去人欲,到最後的“致良知”,終於百川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