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王陽明家書(7)(2 / 3)

譯文

多次得到諸位弟弟的信,覺得諸位都有悔悟奮發向上的念頭,我很欣慰!但不知你們是真的誠心實意,還是隨口一說。

我們的心因有良知,所以光明如青天白日,沒有犯了過錯的人卻不知他犯錯的,最大的問題是不能改。一個改過的念頭產生,馬上去改,立即就會良知光明。凡是人,誰能不犯錯?有錯就改才是最寶貴的。蘧伯玉,大賢人,還常常說,“少犯些錯誤卻還沒能做到”。商王朝的開創者商湯、孔子,都是聖人,還隻是說“知錯就改,就沒有什麼大錯了”。很多人都會說“人非堯舜,怎麼能沒有過錯”的格言,其實這是人雲亦雲,人們根本是不了解堯和舜。如果堯和舜自認為自己不會犯錯,那他們就不能稱之為聖人了。所以他們都會對繼承者說:“人心是會時常犯錯所以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隻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功德圓滿。”兩人都認為人心是會犯錯的,其實也就證明了他們的心和我們的心是相同的。

人心惟危的“危”就是“過錯”的意思,隻有小心謹慎,下最純粹的功夫,才能讓我們秉行中正之道而免於過錯。從前的聖賢們一發現自己有過錯,馬上就改,所以才會沒有過錯,並非是他們的心和我們的心有所不同。“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須唯恐有失”的人,都是時刻能見到自己的過錯,而改正過錯的人。我最近真切地意識到此改過之學有用力處,但被平時的積習所感染,改過的勇氣欠佳,所以殷切地為諸位弟弟說之。你們萬不可如我一樣,習氣積重難返後,改過可就難了。

人正青春年少時,精神飽滿充沛,生存還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所以學習很容易。隨著年紀的增長,精氣神逐漸下降,特別是步入社會後,時常為生活而奔波勞累,學習就成了件比較難的事,但如果有誌於學習,仍有可為。最要命的就是到了四十、五十歲,正如落山的太陽,光亮和溫度漸失,無可挽回了。所以孔子說:“人到了四十、五十歲如果還沒有深切的誌向,那這個人的人生基本上也就這樣了。”孔子還說,“年紀一大,血氣衰弱,就不要把得失放在心上了。”我最近發現很多人此病不輕,所以深切囑咐諸位弟弟們。應及時互相勉勵,千萬不要等到有一天懊悔終生。

評析

此信提到了兩個問題,一是改過,二是立誌。這兩個問題在之前的王陽明家訓、家規中都談到過,所以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此信的最後部分,它是一個亮點,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它又是個痛點。

鼓勵人們天天向上的聖賢們曾說過,隻要肯立誌而學,什麼時候都不晚。

王陽明卻說:“會晚。”

人真正通過學習而光明良知的時間段就是少年時期,因為在這個時候,人的精氣神都處於巔峰狀態,我們有精力學習。尤為重要的是,我們不會為生計而發愁,所以能專心致誌於學習,也就是有時間學習。

精力和時間,能讓我們輕而易舉地脫胎換骨。

一旦過了這個年紀,精氣神下降,成家立業後,又受生計所困,所以,立誌學習起來的難度就非常大了。

其實也就是說,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過學習而光明良知,讓命運最大程度呈現出來的。錯過了立誌學習光明良知的機會,你就永遠錯過了此生成聖成賢的機會。

這封信雖是王陽明寫給弟弟們的,但何嚐不可以看成是寫給天下所有的家長們?

孩子們必須要抓住光陰,立誌成為善人,為這個目標而不辭艱辛地奮鬥。

本來這是孩子們的事,但王陽明認為,孩子良知正如璞玉,雖天生具有卻未能展現光輝,責任就在家長身上,義不容辭。

決定成敗一在天理,二在人心:《上海日翁書》

原文

寓吉安男王守仁百拜書上父親大人膝下:

江省之變,昨遣來隆歸報,大略想已如此。時寧王尚留省城,未敢遠出,蓋慮男之搗其虛,躡其後也。男處所調兵亦稍稍聚集,忠義之風日以奮揚,觀天道人事,此賊不久斷成擒矣。昨彼遣人齎檄至,欲遂斬其使,奈齎檄人乃參政季斅,此人平日善士,又其勢亦出於不得已,姑免其死,械擊之。已發兵至豐城諸處分布,相機而動。

所慮京師遙遠,一時題奏無由即達。命將出師,緩不及事,為可憂爾。男之欲歸已非一日,急急圖此已兩年,今竟陷身於難。人臣之義至此,豈複容苟逃幸脫!惟俟命師之至,然後敢申前懇。俟事勢稍定,然後敢決意馳歸爾。伏望大人陪萬保愛,諸弟必能勉盡孝養,旦暮切勿以不孝男為念。天苟憫男一念血誠,得全首領,歸拜膝下,當必有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