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王陽明家書(7)(3 / 3)

譯文

在江西吉安,兒子王守仁恭敬行禮寫信給父親大人。

江西南昌朱宸濠造反的事,昨日已派遣來隆告知您,事情大略就是我在信中所說的。如今朱宸濠仍在南昌,未敢出城,我斷定他擔心離開老巢南昌後,我乘虛而入,在他背後突襲。兒子從各處所調兵馬已陸續前來,忠義之風吹起,眾人奮發、豪氣衝天,觀察天理人心,我堅信此賊不久必敗。昨天,朱宸濠派人來招降我,我特別想宰了送信的人,但此人不是一般人,他叫季斅,平日為善積德很多,隻是恐懼朱宸濠的淫威而不得已投賊,我暫時免了他的死罪,隻打了他一頓板子。給您寫這封信時,我已在豐城布置好戰場,相機而動。

我所憂慮的是,這裏離京城山遙水遠,消息很難在短時間內送到。等消息送到,皇上再指派大將和兵馬,這是遠水不解近渴,很是焦慮。兒子要回家看望您和家人,已不是一天兩天的念頭,兩年前來江西剿匪就已有此念,最近這一年始終在請假回家,誰想到回家不成,卻陷入如此危急之境。身為臣子,必須臨危赴死,絕不允許有退縮之念!我現在心中的想法就是,等候王師前來收拾了朱宸濠,塵埃落定後,我就決意飛奔回家。希望父親您能保重,諸位弟弟必能盡心盡力侍奉您,不必以我為念。上蒼若有眼,必憐憫我這忠孝之心,保存我的性命回家拜見您。

評析

倘若我們對這封信的背景不了解,就很容易被信中輕鬆的語調和濃濃的親情所迷惑。濃濃的親情是真切的,但輕鬆的語調,恐怕就不是王陽明的真心了。

南昌城裏的寧王朱宸濠造反時,據他號稱有精銳部隊二十萬,王陽明寫這封信時,朱宸濠的先遣兵團已拿下多處沿江軍事重鎮,逼近安慶。倘若安慶再失,大明帝國的南京就會成為朱宸濠的囊中之物。

比之於朱宸濠的二十萬精銳,王陽明手中隻有一些臨時湊集的雜牌軍,這是個絕望的對比,換作別人,老天再給他一百個豹子膽,他也不敢和朱宸濠作對。但王陽明偏就和朱宸濠作對了,並且還在給老爹的信中精神抖擻地說:“觀天道人事,此賊不久斷成擒矣。”

天道就是天理,人事就是人心。王陽明主張心即理,所以天道人事隻是一回事。這並非是他的一廂情願,按他洞徹天地的分析,朱宸濠遲遲不離開南昌,親自去攻打安慶,就因為他心不安。他的心所以不安,是因為他的良知早就告訴了他:你這是造反,是逆天理人心而行。當時的皇帝朱厚照雖然胡作非為,但南方的百姓還是過著太平日子,沒人願意被別人打破這種生活,所以朱宸濠挑起戰爭,用流行的話而言就是,不得民心。

王陽明清醒地意識到這點,在之後對付朱宸濠的手腕上,就是故弄玄虛、虛張聲勢、弄虛作假,讓朱宸濠的心時刻得不到安寧,最終將他擒拿。

王陽明的弟子錢德洪在此信背後有一段話,可看作是這封家書的一個眉批。

據錢德洪說,王陽明是奉旨去福建的路上得知朱宸濠謀反的,他立即違抗聖旨,原路返回,要和朱宸濠對決。當時,王陽明很怕朱宸濠來追擊,想要換條船走,卻又不舍得船中家眷。此時,王陽明的夫人手提寶劍對丈夫說:“您速去,不必為我們擔憂。如果真有追兵來,我手中有寶劍,自己能照顧自己!”

慶幸的是,王陽明夫人那把寶劍沒用到,朱宸濠未派人來追。王陽明抵達吉安後,發兵之前,告訴留守人員:“我家眷全在衙署,你們現在就將衙署用木柴圍起,我此番前去,如果有噩報傳來,你們就點火!”

王陽明的弟子鄒謙之在軍中聞聽此話,也將家人迎到吉安,準備全家同赴國難。

王陽明的老爹王華得到朱宸濠造反的消息後,有人勸他躲避。他卻說:“我兒子正在戰場和逆賊對抗,他老爹卻在躲避,這成何體統?”於是和地方行政長官商議守城之策後,也決心與全家堅守故土。

錢德洪最後說:“王家上下,包括弟子,忠義凜凜,讓人萬分敬仰!”

的確,忠義精神是王家的一麵旗幟,這麵旗幟是王家最虎虎生威、最提神的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