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最先說的是,古時候教人的道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可後來教人的方法就變味了,專門讓人抱著幾本古書,閉了眼睛胡念,書裏所說的道理根本不去理睬。照這個樣子,即使讀了幾百車書,倒背如流,能有什麼用?還有一種教育方法是,專門教學生做文章,文章做得天花亂墜,卻不能實實在在地做忠、孝、信、義的事,這難道是成功的教育嗎!王陽明特別痛恨後世教育的方法,專重在熟讀古書、做好文章去應考,混個功名富貴,把古聖先賢教人實行忠、孝、信、義的道理,卻拋在腦後。
是可忍孰不可忍!
接著,王陽明提出教人的根本主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它們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國古代德育的全部內容。一個人如果不具備這八德,或者是缺斤少兩,那儒家就會指著你的鼻子說,你就不是個人!
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乃其他七種美德的基石。人為什麼要孝順?因為我們必須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而王陽明所說的孝順,前麵已談到,一是讓父母安心;二是並非兒女單方麵的孝順,還有父母的慈,所謂“父慈子孝”,雙方是有互動的。
悌,是悌敬。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互相鼓勵從善。在一個家庭中,悌的功能僅次於孝,它是聯結同輩之間的黏合劑。
忠,是盡己,也就是盡自己全部心力來做一件事。在古代,它指的就是忠於皇帝。王陽明則認為,要忠於天下,其實就是忠於國家和民眾。
信,是真誠不欺自己和他人。不能糊弄自己的良知,倘若你不糊弄自己的良知,自然就不會欺騙別人。要做一件事,就要恭敬而努力地去做,這做事的過程,就是個信的過程。
禮,是外在的禮儀。中國古代,禮儀紛繁複雜,如果你有興趣打開《禮記》,會發現不勝枚舉的禮儀向你招手。婚、喪、祭、朝、聘,每種禮儀都夠你學上一年的。很多生性灑脫、不拘小節的古人把這些看成是繁文縟節,但它的確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行禮儀,讓人首先從外在樹起一種敬畏之情,慣性使然下,它會深入你內心,塑造你成為彬彬君子。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禮,所以他的主張就是,禮必須要有,但不必過於複雜。隻要能深入你心,行之無妨;不深入你心,棄之也無妨。隻要記住:一切禮都是為我們光明良知服務的。
義,很多人認為是義氣,王陽明則認為是“適宜”。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在做和不該做之間有個點,這個點就是義。對朋友要義,無非是要你對朋友做適宜的事。所以,不適宜的江湖義氣,是萬萬要不得的。
廉,是廉潔。依良知之道去追求利而不貪利,就是廉。
恥,是羞恥。凡是不合天理的事,就是不符合良知,絕對不能去做,做了就會感到羞恥。人正因為有“恥”,所以才會遠離人欲,追求天理,才能成為一個好人。
王陽明認為,人生八德中的關鍵點不是基石“孝”,也不是盡心盡力的“忠”,而是“義”。他在《傳習錄》中說過,良知就是“義”,或稱為“宜”,就是適宜。隻要你做事適宜,不偏不倚,八德中的其他七德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適宜地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就輕而易舉;適宜地盡心盡力忠誠於某人和某事,忠誠於某人和某事就自然而然。
所有的玄機都在“義”上,良知判斷出的適宜與不適宜而已。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習並懂得人生八德呢?或者說,如何把人生八德教授給孩子們呢?
每天拿著人生八德的內容向孩子們灌輸嗎?
王陽明不認為這是好辦法。他認為,人生八德的內容與生俱來,原本就在孩子心中,我們隻須通過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方法,將其呼喚出來即可。
為此,王陽明提出三種:讀書、歌詩、習禮。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文化課、音樂課、體育課。
中國人,尤其是古人,最重視文化課,文化課裏最重視德育,音樂課也講,但很少講體育課,導致了中國人後來成為東亞病夫。這都是教育惹的禍。
在王陽明看來,讀書、歌詩、習禮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背後有大深意。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開啟他們的智慧,增長他們的知識,同時也是通過深入鑽研反複體會而鍛煉他們的思想,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宣導他們的誌向。
歌詩,不僅僅是為了發展他們的誌趣,同時也是把他們那與生俱來的蹦跳呼喊的精力轉移成為有節奏的朗誦詩歌的活動,讓他們在音律中宣泄心中的鬱結和不快。